楠木軒

寂 靜 大 伾 山

由 無英 發佈於 休閒

炎炎夏季,原本不是登山的季節,可應同學之邀到鶴壁做客時,恰巧遇上了一場清涼的夜雨,晨光清風之中大家不約而同地產生了一個出奇一致的念頭:“攀登大伾山!”於是,草草早餐後便立即出發,直奔這座不算太高的“名山”!

大伾山,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浚縣縣城旁邊,今天已經融入了縣城的輪廓,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山下有水,山水輝映”的獨特的景觀。

由於是清晨,還由於是雨後,大伾山非常安靜,除了我們一行八九人,再沒有別的遊客,既沒有上香的老人,也沒有推銷的小販,甚至連景區的工作人員都難得尋見,找個導遊就費了“東家”好大的力氣,讓原本就不喜歡“熱鬧”的我格外高興,總算躲開了“上山看人腳,下山看人頭”的無奈,可以在安安靜靜的氛圍中領略“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座名山了。

説大伾山是最早的名山,緣自《尚書.禹貢》:“東過洛由,至於大伾”這段話。其實,名則名也,真難算得上山,海拔僅僅135米,只比平地高出70米的小高地,因在平原上突起而被稱做山,僅僅1.66平方公里的大伾山實在是沾了大便宜。不過,自東漢到宋代,大伾山皆因地理位置重要而屢被軍用,稱其為山也不誇張。何況,就這麼點地方竟擠滿了道觀佛寺七處,名亭八座,石窟六處,各式古建築138間,摩崖碑刻460餘方,還供奉着一座高22.7米的大石佛,存藏着6053卷明代南藏經的宗教典籍珍品,“名山”這頂桂冠戴在頭上倒也得當!

進入山門,便見古柏夾道,鬱鬱葱葱,盤山道上迎面遇上的第一個古建築便是“思榮坊”,這座高寬皆為10米的牌坊,為四柱三間五樓式建築,柱下有抱鼓石,透雕為猛獅;頂部為歇山式,並雕出脊獸、瓦件;樓檐下上部為二龍戲珠,下部是盛開的蓮花,“竹林七賢”、“八仙慶壽”、“一門三進士”等栩栩如生的圖案,讓我們這羣在大學學習歷史的中年人一起讚歎出聲,佩服這古代建築的精美。

過石坊再過羅虹橋,便是呂祖祠,這位64歲(公元862年)考中唐末進士的呂洞賓,因其對道教教理的貢獻而躋身“八仙”的知識份子,在這裏擁有了倚崖築就、佈局周密的祠堂,恐怕他本人也不會想到。這座建於清康熙十五年的祠堂,保存着“六丁、六甲”12神像與四值符,還保存有“南鬥”、“北斗”兩座星宿頂雕,象徵着呂祖身後“九天”,為祈福求壽者所頂禮膜拜。

呂祖祠右有“方壺天”,左有“八卦洛書圖”和“鬥姆閣”遺址,前有“瀛洲別墅”,別墅遺址對面的崖壁上,“千仞崗","山河一望 "等十餘處書法名刻,靜靜地向攀山者展示了文化的深厚內涵……

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誌性建築,建於公元1677年的八稜柱形的三層高樓,通高33米。與其相隔不遠處,坐落着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禹王廟 ,禹王廟前,還有一座建於隋朝的“中軍亭”,還有“天齊廟”,還有“太平興國寺”,還有……

終於,我們來到了“藏經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藏經閣”內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高一丈三,左右各有六雙手,託日月、握金印、持弓箭、拿楊枝、端淨水,精細的工藝,華美的雕飾,令人目不暇接,更重要的是,穿越“藏經閣”,便是“八丈佛爺七丈樓”的“北方第一大佛”(22.7米高)。大石佛,亦稱大佛巖,倚山鑿就、結跏趺坐、目平視、唇緊閉、表情莊嚴。這座自身形象提供了北朝、唐朝甚至元朝痕跡的大佛的出生年月,很為史學界所疑惑,相對統一的意見認為“後趙--北齊”為它的出生年月,千年的歲月中,大石佛經歷了無數的戰火,閲遍了人間滄桑,也鑑證了今日的太平和百姓的富足,一束供奉要花掉人民幣99元的價位,仍然讓早來的我們聞到了昨晚的餘香……

“在這裏,隨便撿起一塊磚瓦,都要長於美國的歷史!”負責陪同我們遊覽大伾山的當地同學快人快語,立刻激起了全體同學的討論熱情,儘管我們走出大學校門已經四十多年,歷史這個話題一旦展開,大伾山就飄滿了熱情!

確實,悠久的中華文明,有着太多的寶貴和精華,值得我們去珍惜!

太陽高懸時,我們已經走出山門。馬達響過之後,這座不算太累人的“名山”,立即恢復了寂靜!

寂靜裏,“邯鄲道上,黃鶴樓頭,一劍西風留幻跡;衞水橋邊,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塵寰。” “到此依依莫不感懷神禹,請君歇歇且看對面太行"兩副對聯的韻律,隨着我們的車輪,飄向了四面八方……

作者/來源:易水先生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