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安徽黃山市黟縣打鼓嶺景區在秋天的深邃中是如此的迷人。
車子在秋日的大山裏穿行。盤山路一彎又一彎,翻方家嶺,到洪星,過美溪,柏油路就像是九曲十八彎,逼仄到山根前又忽地一拐,對面來一輛車都裹挾着風,似乎要捱到邊了才能擦肩而過。
弋江水一路逶迤相伴,金黃的晚稻透着成熟的氣息,不時閃現在車窗外。車子在山裏開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了打鼓嶺景區。
這是一條幽深的峽谷,打鼓河就像是一條銀絲將顆顆珍珠串起,懸掛在青松翠竹的山谷間。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木製方亭。亭子修葺一新,中間掛着“山春亭”的匾額。兩邊亭柱上寫着“碧湍飛天洗濯冰心玉壺,銀斛瀉地激盪正氣英風。”一條潺潺流水,清澈無比地從亭子身旁掠過。
沿山道上行,路在清幽的竹海中顯得深遠,“遠上寒山石徑斜”正合此意。一轉彎,一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橫跨溪上,小橋流水,多了人文氣息,讓人想起馬致遠的《秋思》。橋名:跌泉橋,篆體的娟秀小字,落落大方。橋旁石塊上刻:上善若水,惟禮惟讓。鮮紅醒目。似在提醒遊人遵守秩序,橋上勿擁擠。又像是昭示徽州人謙讓的做人品格。
右轉,仙女潭就出落在眼前了。潭水自東南角流入,形成一個温潤如碧玉的圓形潭體。面積大約30平方米,潭底像一塊凝碧的翡翠,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迴清倒影,彷彿有衣袂飄飄的仙女從潭中走來。靜靜地坐一會,或執起扁石打幾個水漂,身心有説不出的愉快。
山勢抬升,景區為了遊人能追隨溪流的腳步,搭起了棧道。陡直的棧道,走上去坡度近70度,手腳並用,頗費體力,但拉近了遊人快速與溪流重逢的距離。仙女沐浴池就這樣又與我們會面了。
過索橋,眼前是一塊兀立的禇褐色巖壁,下面斷塌形成一個天然洞穴,汩汩泉水從崖壁垂落下來,形成一道雨簾。崖壁兩旁,青樹翠蔓,蒙落搖綴,參差披拂。陽光斜射過來,頓時散金散玉,折射出五彩光環。此名水簾洞,讓人遙想洞中是否有羣千年石猴。
過水簾洞攀上去就是三迭瀑,我以為是打鼓嶺最壯觀的景色了。那流水從幾十米高的褐色崖上層層跌落,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一跌、二跌、三跌,像三層飄飛的少女的裙襬。那水流,像天上飛來的白練,像白色飛奔的駿馬。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飛珠濺玉,如煙如霧如塵。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迴的,它們在兩邊的石壁上散開來,或鑽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潺潺成溪;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
到山頂,海拔1200米,有涼亭一座,名擁翠亭,有坐擁環山皆翠之意。亭中置一鼓,每到此遊客必拿起鼓槌,擂鼓一番,鼓聲激越,隆隆,隆隆,隆隆,震徹山谷,抒發豪情,心中得到快慰。
打鼓嶺的名字查資料有兩種説法:一説此地山高谷狹,懸崖間瀑布訇然有聲,水聲幾經山谷迴響,像無數面鑼鼓在敲打,因而這山叫打鼓嶺。另一説是,在打鼓潭附近的古道上,有一段石板路,當人負重一步一步蹬道而上時,瀑布聲中便清晰傳來時輕時重節奏感很強的鼓音。但我認為,這些説法都有牽強附會之意,都不如這擁翠亭的鼓聲詮釋的盡然。
搖曳一溪的清幽,盪漾一谷的美麗多情,恰若瑤池,令人懷想不已。打鼓嶺,一處仿若世外的桃源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