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毒貓糧背後:貓崛起了,貓糧沒有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休閒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與機動組

作者|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寵物店主韓芳正在為貓糧發愁,在4月13日“毒貓糧事件”發酵以來,到她門店和電商小店“買糧”的顧客開始疑慮重重。有一位在她門店買了一年貓糧的老客,在4月16日連續發了三十多條信息,反覆要求韓芳提供官方授權和正規渠道拿貨證明。


感到壓力陡增的,不止韓芳。運營寵物MCN機構、並在頭條、B站擁有多個寵物垂類賬號的凍凍不得不讓人力迅速招聘“客服專員”:由於凍凍團隊和多個寵物品牌合作(而其中部分品牌的其他產品涉及到了3月和4月的寵物食安事件)大量粉絲留言表達不滿或直接取關。


“毒貓糧事件給本土寵物食品賽道沉重一擊。”凍凍認為,疫情後直播、短視頻等新流量對本土寵物新品牌加持力很大,在高性價比效力和國潮風影響下,本土寵物賽道迅速崛起。在今年2月,加拿大由於“禽流感事件”出現了寵物食用品供給不足,這讓一些本土品牌看到了機會,而“毒貓糧”事件導致的輿論發酵,正在讓本土寵物食品的“整體形象”面臨壓力,“由於和貓有關,話題熱度迅速升温,並引發廣泛關注,而貓賽道又是最近兩年發展最好的寵物細分領域之一。”


疫情後貓賽道迅速崛起,貓成為創投圈眼中的“招財貓”


來自《2021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城鎮養寵生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在養寵類型佔比中,貓第一次超越狗,以59.5%的比例成為“城鎮養寵佔比第一生物”。在過去四年,城鎮養貓數量出現了爆炸式增長:自2018年至2021年,城鎮養貓數量依次為4064萬隻、4412萬隻、4862萬隻、5806萬隻。


寵物賽道分析師、前“貓咪説”聯合主理人程夏告訴虎嗅,相比於狗,貓處於“增長態勢”。“城鎮養狗數量的峯值出現在2019年,由於養狗政策調整和部分城市養狗風氣的變化,謹慎來看短期內城鎮養狗數量難以重回巔峯。”相比之下,貓憑藉自己獨特的優勢(城鎮生態下更宅的養貓方式、相比於狗平均更低的養寵經費、更低的“對人類攻擊力及潛在傷害度”)開始覆蓋更多城鎮養寵“坑位”。


年輕一代崛起,也正在成為貓崛起背後的關鍵引擎。pidan創始人馬文飛告訴虎嗅,貓崛起背後的邏輯是獨處時代的出現,貓成為年輕人的絕佳“伴侶”。


貓的崛起


程夏向虎嗅簡單分析了貓和人類的特殊關係:“在人類馴養的多種動物中,貓是為數不多,並不具備強功能性和強實用價值的動物(相比於馬和狗),最新的動物學研究和生物考古對於貓走入人類世界的起源開始有更新的認知。”程夏指出一個細節,早在羅馬時期,人們早期的家養寵物是一種類似“白鼬”的動物,這種動物專門以鼠為食,但不善於和人互動,時至今日其“血緣後代”依然被部分地區作為寵物,但多養在籠中,且性格害羞、難以與人深度親近。“但貓極度善於和人互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動物學家開始詳細研究貓的行為,發現家貓善於理解人的表情和情緒,在同樣能夠捕鼠的情況下,家貓憑藉其社交力勝出。”


馬文飛曾向虎嗅分析指出,“90後”人羣是貓崛起背後的關鍵。第一波養貓熱是2014~2015年,這個節點恰好是第一波90後(1990年出生人羣)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左右的時間點。有寵物賽道研究人士表示,“工作兩年”往往是城鎮年輕人開始養寵的關鍵週期:一方面他們已經從最忙碌的入職元年走出,另一方面他們開始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和部分積蓄。


讓貓迅速崛起的核心原因是貓不需要“遛”。這不僅是年輕人更“宅”的問題,還涉及這代人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及成本。同時養貓和狗的寵物主趙潔曾向虎嗅描述了自己的感受:養狗不僅需要用更多時間“遛”,還需要給狗充足的“外出保障”,比如疫苗、驅蟲以及外傷防護。相比之下,只生活在家中的貓(或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中)無需如此多的“防禦性措施”。


不用遛的貓,開始贏得年輕一代的“宅心”


讓年輕一代開始向貓“傾斜”的另一個原因,是貓特殊的食物“結構”。一位不願具名的寵物創業者在今年2月告訴虎嗅,由於進化狀態差異,今天人類飼養的寵物狗更依賴於“定製化食物”,但大部分貓其實保留了更接近“祖先”的消化和吸收系統。“坦白講,不用貓糧、貓罐頭、貓營養膏,一隻貓可能活的更健康,這和貓特殊的消化系統、嗅覺體系、水分利用效率有關,但這些話圈內人自然不想聽到。”


但這種“貓的特質”養貓的寵物主大多都能感受到。多位養貓寵物主存在出差和在家兩種不盡相同的“養貓方式”:出差時,給貓準備一個自動餵食器或者一個大號食盆,放上乾糧;在家時,給貓各種罐頭、凍幹或者更好的食物。“養貓豐儉由人,更為自由。”


流量世界對貓的加持,成為2018年之後貓加速崛起的關鍵。


當時在B站、頭條、百度、趣頭條等平台的加持下,大量圍繞寵物貓的內容開始出現。對很多創作者而言,拍貓並非一件難事:一個手機、一隻貓、一個屋子,就可以拍出效果不錯的貓視頻。甚至一些土貓,也可以斬獲極高流量。


從事動物學研究的歐陽(化名)向虎嗅表示,貓的“基因傳承”是比較特殊的,她以人們喜歡的橘貓為例:“嚴格意義上,你很難去定義什麼是橘貓這個品種。對貓而言,橘色的毛色基因一般來自於父系,而一隻母貓可以同時懷孕多隻公貓的子嗣,也就是説一窩幼貓中,可能有幼橘貓和幼白貓同時出現。簡言之,如果一隻幼貓的父系有橘色毛髮基因,這隻幼貓可能也會是橘貓。”歐陽認為,貓特殊的狀態導致一個關鍵結果:一些所謂的“串兒”“土貓”也可以因為父系基因而極其好看。


而在貓的世界,這種幾率並不低。歐陽表示,由於貓是領地型動物,成年的公貓和母貓都有各自的領地。而母貓是極其聰明的,母貓會同時和多隻公貓“眉目傳情”以確保利益最大化,這也保障了貓延續過程中基因的豐富性。


“疫情”讓貓完成了衝刺:在2020~2021年期間,城鎮養貓數量終於和養狗數量持平,並在此之後完成反超。當時,由於部分城市年輕人在疫情中“斷斷續續隔離在家”,一些年輕人在第一次隔離結束後,就連忙開始養貓,以求在後續“有貓陪伴”。也有文化學家在今年2月向虎嗅表示,中國歷史上有“盛世養貓”這個説法,在大唐貓就出現了一波“崛起熱”,在明清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階段,養貓也成為潮流。


貓產業何時崛起?


讓5806萬隻城鎮貓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它們剛坐上“城鎮第一寵”寶座不久,毒貓糧就來了。


在今年2月,虎嗅曾和山東、廣東、華東地區的多家寵物代工廠溝通並獲悉,“代工模式”是目前本土寵物食品生產環節的主流方法,而其中又有兩種常見的方式:其一是從設計、配方都以來代工廠,這導致2018年之後部分頭部代工廠開始向日韓、歐美購買專利以滿足品牌方的“設計、科研力需求”;其二是品牌方設計、研發,工廠根據要求生產。“具備研發生產一體化能力的品牌很少。”


國內有產品矩陣、具備研產能力的專業貓食用品公司有限


隱藏在貓產業“依賴代工”現象背後的,是在商業層面“狗重貓輕”。時至今日,寵物狗依然是寵物產業第一物種,由於養狗有“狗證”等嚴格要求和遛狗等日常需求,寵物主在寵物狗身上的“開銷項目”遠超過其他寵物。部分品種的寵物狗,需要定期“美容”,而一些忙碌的寵物主無暇顧及或者不具備給寵物狗美容的“手藝”,於是只能仰仗於專業人士。


而圍繞寵物狗的寵物醫療,更是“狗產業”的收入大項。在國內一線城市,貓專用的設備大多是近十年陸續增設或升級的,大部分專業的寵物醫院會優先上線“寵物狗設備”。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專業的貓科醫院才陸續在北京、上海少量出現,而其分佈的“點位”大多位於中、高檔小區附近——在一線城市大部分寵物醫院中,狗依然是項目佔比最高的物種。


“利益”讓從業者更為現實:截至目前,圍繞貓的科研、專項產品研發、貓產業供應鏈建設相對初期,由於圍繞貓能夠“變現”的項目有限,圈內很多從業者絞盡腦汁開發出了“對貓無用,卻讓人喜歡”的貓食品或貓用品。


在電商端,據統計2020年以來“貓玩具”品類GMV增長超過2倍,部分品類甚至有500%的增速,但翻看這些產品的用户反饋大多以“主子不玩”“貓一點也不感興趣”告終。一位寵物創業者告訴虎嗅,目前市面上真正對貓有用的食品、產品極度稀缺,充斥着大量對貓“實際價值有限”的“噱頭性產品”


國內貓產業雖然產品量激增,卻需要完成從“大”到“強”的進化


這位創業者以“益生菌”為例,向虎嗅分析了其中奧妙:“貓進化了幾千年,基於自然的食物體系,無需額外益生菌。本質上,我們需要變革的是給貓提供的食物,而不是這些輔助品——我們大部分貓糧,都採取20世紀60年代誕生至今的工藝理念,這是一種基於餅乾思維的產品,對於沒有磨牙的貓而言,真的是優選嗎?”


但鮮肉鮮魚製作“貓糧”並不現實。這位創業者曾幫助虎嗅算了一筆賬,由於大部分鮮肉在加工過程中有“縮水”等問題,這意味着真正基於優質肉類的“貓用食物”基於較高的“食材消耗率”——在產業生產水平和整體成熟度有限的狀態下,目前“貓產業”從業者很難通過精細化生產或者供應鏈精細管控優化成本結構,也就是説“貿然去做真正優質的貓糧,成本風險極大”。


“貓產業需要更多的行業標準、行業準則,並通過官方貓證等形式,把科學養寵體系化。以及,我們需要加強貓食用品的質量檢測力度。”上述人士認為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本土食用品可能會在2022~2025年遇到來自國際大牌的衝擊:更年輕一代擁有更強的消費力和更高的養寵標準,“低價”不再是這代人的核心訴求,而國際大牌最近幾年通過渠道變革和產品佈局,正在覆蓋更廣的價格帶和市場——這種俯衝攻勢很可能讓原本脆弱的本土貓產業“不堪一擊”


這也是擺在中國本土“寵物人”面前的關鍵挑戰。隨着貓時代的開啓,中國寵物賽道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在狗賽道“大牌雲集”“格局固化”之際,貓賽道其實依然有“顛覆性發展”的可能。但這需要本土貓產業的一線創業者們,放棄短視,真正為“貓”考慮,從產品力而非營銷力規劃公司的底層邏輯。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