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藏在深山的客家“土圍”——團龍圍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休閒

△團龍圍坐落在大山深處的青山碧水間。

贛南客家圍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勞智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徵。贛南地區迄今保存較完好的各類客家圍屋有600多座,定南縣有200餘座,其中龍塘鎮忠誠村的團龍圍以“三姓共建同住”的歷史而聞名。

△圍內街巷井然有序、四通八達。

相傳清朝嘉慶年間,龍塘鎮忠誠村墩上胡氏、郭氏、鍾氏三姓兄弟從小一起長大、義結金蘭,三人於清朝嘉慶十一年(1806年)初冬聚款、籌料、備圖開始建圍,經過五年艱苦努力,順利建成三姓團龍圍。喬遷吉日,大門之上書有對聯——“兩水合流居接團龍綿世澤,三姓共建鶯遷華屋振家聲”,橫批為“世代共好”。

經過210多年的風雨春秋,當初的三户人家幾十人已經開枝散葉到如今的1200多人,三姓結義共建同住團龍圍的美好傳説至今仍在當地廣為傳頌。

△圍內跳馬樓可走通全圍。

坐落在一山墩之上的團龍圍看起來不大,據介紹前寬縱深均43.3米,面積1875平方米,西面背靠草牛山,大門北朝猴崬山,墩下小河流水潺潺。

△三樓較低矮,靠外牆處有內門互通,據説是做倉庫和戰備之用。

定南圍屋的外牆體,大多常採用“金包銀"的砌法,表層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一厚,內牆層則壘築三分之二厚的土坯或生土,這主要是為了加固牆體和出於防禦的需要。團龍圍也不例外,高大的外牆基本上是用花崗岩等硬石砌成,看起來異常堅固。外牆的高處設有許多尺高拳寬的孔窗,用來瞭望及射擊。

△廳堂靠天井通風采光。

推開一扇鏽跡斑斑的鉚釘鐵皮門,步入團龍圍內,只見其佈局緊湊嚴謹,結構層次豐富,圍內住房、廳堂、巷道、天井、禾場齊全,猶如一個小型的獨立王國。

走進廳堂,堂上香煙嫋嫋,這裏供奉着胡氏、郭氏、鍾氏三姓的祖先,堂前有處不大的天井,白雲從天井上空悠悠飄過。

△四角高大堅固的炮樓是當年抵禦匪患的必備。

團龍圍一層二層為住房,住房都很小,僅能放置一牀一桌,第三層較低矮,靠外牆處有內門互通,據説是做倉庫和戰備之用。團龍圍屬國字形圍,四圍加上圍中的房屋約近百間,圍內可360度貫通,圍內跳馬樓可走通全圍。圍四角的炮樓四層結構,與三層房屋融匯貫通。團龍圍建成十年後,於後棟增建一炮樓連圍屋,開一石砌大門朝東。

△大門不大卻很堅固,主要是出於御匪的需要。

當年郭、胡、鍾三大姓人家共同居住在團龍圍,無匪患之憂,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想必是一片人丁興旺、其樂融融的繁榮景象。如今太平盛世,團龍圍內早已無人居住。2009年,忠誠團龍圍被列為定南縣第一批客家圍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龍塘鎮再次將團龍圍修繕一新,作為一個重要旅遊景點來開發利用。

△推開一扇鏽跡斑斑的鉚釘鐵皮門,走進團龍圍的悠悠歷史中。

今年8月,為了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推動龍塘示範鎮建設,定南縣聯合江西省土木建築學會、九三學社贛州市委會共同舉辦了首屆“客家杯”鄉村設計大賽,設計對象正是龍塘鎮忠誠村。前來參賽的國內外著名高校學生和專業設計機構設計師都對團龍圍印象深刻、讚不絕口。

團龍圍這座藏在深山的贛南客家圍屋,恰似一顆遺世的明珠,正拂去歲月的風塵,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來源:客家圍
編輯:賴睿  校對:熊小勤
編審:劉芬

【來源:客家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