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鑼響,驚動街坊。上下來往,買賣客商。各家各户,注意防火防盜……”晚上10點,臨街商鋪陸續關門,一名身着藍袍、綁着頭巾的更夫提着燈籠、敲着鑼,喊着方言唱詞在巡夜報時。
這並不是拍戲片場,而是重慶中山古鎮的一幕真實情景。中山古鎮有着800多年的歷史,有着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業老街。鎮上唯一的這名更夫57歲,每晚10點準時打二更,十年間從未中斷。打更時穿的衣服是他自己做的,唱腔和敲鑼則都遵循古法。當地打更的傳統自古就有,此前一度中斷,2000年恢復,為了不打擾居民休息,只在二更時打一次。
古鎮的打更,在作為遊客的我看來是頗為驚奇的。我只在中山古鎮停留了一個晚上,卻很快就近乎出自本能地喜歡上它——對於稀有物事的喜愛。它看起來的確像是一個古香古色、真正意義上的古鎮。
街道狹窄幽深,石板路凹凸不平,飯店的蔬菜堆在門口,商鋪的木門老舊破敗,賣東西的小店也沒有幾家,遊客更是寥寥無幾。鎮上的中藥鋪子已經傳到第九代,家裏的長凳、中藥櫃子,全是有着一百多年曆史的老古董。客棧的房間裏是一張雕花木牀,配大紅花被子,木窗户關不嚴實,天花板上吊着兩隻大蜘蛛。一切都是真正的古意,而非尷尬的仿古。
當然也有奇景,將我一秒拉回現代生活。兩個中年阿姨,就在夜晚的巷子裏,對着小電視特有活力地跳廣場舞。同行的一個人望向黑漆漆的一户人家,擔憂地説,他們看起來也許生活艱難,也不知道有什麼收入。
是啊,始終保留古舊的原始風貌、不做商業開發、永遠沒什麼人知道……只是遊客的一廂情願,當地居民大概並不這麼想。鎮上的餈粑店店主,就是靠旅遊業脱的貧。
而人們也總愛詬病麗江等古鎮的商業化太嚴重——商鋪全都承包出去,全國各地都能買到的小商品冒充特產充斥其中,人流如織,酒吧喧囂。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究竟該如何取捨?如何才是“不過度”的開發?
這恐怕是一個難題。我只希望,最要緊的第一條,就是不要讓改造者用糟糕的審美肆意破壞其原有風貌,其次,管理部門對於進駐的商户也許應當設立一個更合理的門檻。
最近我還到鳳凰古鎮走馬觀花了一次,街道兩旁的小店無甚稀奇,不過賣些尋常商品,很難讓人駐足。倒是在水上行船時,兩岸的吊腳樓讓人感覺頗具湘西風情,雖然嚮導告訴我,那些吊腳樓,一邊是客棧,一邊是酒吧。
也許,在現代世界,本就難有完美的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