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船到香河!賞運河文化,享視聽盛宴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韓梅

6月24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香河段聯合舉行京冀遊船通航儀式,標誌着京杭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遊船通航。

坐船到大運河香河段有啥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

坐船到香河!賞運河文化,享視聽盛宴

“南來北往船如梭,處處欣聞號子歌”,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一定是嘹亮的香河號子。

登船眺望,河對岸遙相呼應的大旗伴香河吹歌,古韻悠長,別具一番風味。

在大運河香河中心碼頭,“西河宵鼓”盛景重現。明代漕運盛期,南來漕船必在此地停楫艤岸,船隻靠岸時,岸邊鼙鼓大震,聲傳數里。尤其到了夜宵人靜之時,鼓聲響徹全縣,其中有夾雜着叫賣聲,吆喝聲,十分熱鬧……

走進大運河香河段,就是走進一段享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程。無用是詼諧幽默、激情四射的香河小車會、騰空而起的安頭屯中幡,還是武術大師張策創立的五行通臂拳、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景泰藍、吃了再吃的香河肉餅……無不講述着濃烈的大運河文化故事。

為國爭光的景泰藍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不僅孕育了香河獨具魅力的文化形態、享譽華夏的名人大家,更孕育了無數凝結着香河勞動人民智慧的民間手工藝。其中,香河景泰藍製作工藝就是中華傳統手工藝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耀目世界。

北京地區的景泰藍匠師早先都奉大禹為祖師。因為禹王不僅開挖運河、拓寬河道,還被認為創制了最早的九個青銅鼎。景泰藍匠師多用青銅做材料,故禹王就成了匠師們頂禮膜拜的偶像。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峯,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因琺琅彩底釉多為藍色,故而得名“景泰藍”。景泰藍誕生於皇宮,是皇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宮廷藝術,景泰藍是明清宮中高貴的裝飾藝術品,是皇室權力與地位的象徵,舊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之説。景泰藍與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共為“燕京八絕”。

坐船到香河!賞運河文化,享視聽盛宴

景泰藍製作工藝到清中後期才從宮廷逐步傳入民間。清末民初,香河人安厚齋(安迪生)在北京寶華樓發明的“寶華藍”工藝就已馳名中外。他親手為慈禧做的簪子,字圖並茂,別緻精巧,很受賞識。寶華樓的掌櫃去世後,慈禧做主將寶華樓給了安厚齋。後安厚齋在景泰藍工藝基礎上,創出新燒製法,名為“寶華藍”。安厚齋以寶華藍工藝製作的勳章以及爐、瓶、鍾、鼎等物均十分精美,填補了中國工藝美術上的一項空白。該工藝曾獲中華民國農商部、國貨展銷會的優獎,並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香河縣傳承景泰藍工藝的工廠有多家,如香河盛隆景泰藍製品廠、香河北李莊景泰藍製品廠等都是老字號景泰藍生產企業。其通過傳統的掐絲、點藍、燒製、打磨、拋光等手工藝程序製作景泰藍工藝品(如花瓶、罐、碗、盤、筆洗套件、花絲銀藍製品等)銷售遍及全國各地,暢銷於東南亞、歐美等國家,贏得了國內外各界朋友的好評。“大閲兵”贈予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30國元首的國禮“和平歡歌”景泰藍瓶、中國政府贈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禮“友誼之船”、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專為各國領導人制作的禮品是“四海昇平”景泰藍賞瓶,贈予“一帶一路”沿線65國的國禮《四海同心》景泰藍瓶等皆出自香河的景泰藍(琺琅)製品廠。

景泰藍的製作需要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十餘道主要工序,如果連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作品要經過108道工序,且全部需手工完成。整個工藝流程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空間藝術為一體的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以其典雅優美的造型、鮮豔奪目的色彩、華麗多姿的圖案、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形象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

2014年香河盛隆景泰藍製品廠建成了首座景泰藍珍寶館;2018年,在北李莊村水岸潮白田園綜合體又建成了景泰藍精品展示館和景泰藍工坊,遊客可以親身體驗景泰藍的製作工藝,這些都已成為傳播中國景泰藍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傳承示範基地。

歷史悠久的傢俱文化

香河自古就出能工巧匠。

據傳明朝初期,一位姓曹的香河人順着大運河到江南學到了一手高超的木匠手藝,後回到老家香河,很多人慕名來拜師學藝。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的時候,在全國徵召能工巧匠10萬人,於是曹木匠和他的徒弟們被徵到北京參與皇宮修建。他的匠心才能在營造宮殿中得到充分發揮,遂受到督造官重用,被提拔為木工總頭目。在修建皇家宮殿的過程中,聰明智慧的香河人深得傳統傢俱製作技藝之精髓、宮廷傢俱文化之精華,並將這門精湛的手藝傳到了家鄉。

坐船到香河!賞運河文化,享視聽盛宴

幾百年來,香河人一直以有傢俱手藝而自豪,靠手藝吃飯,靠手藝養家。到20世紀80年代時,香河的木匠們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開啓了靠手藝發家致富的傳奇歷程。他們繼承了祖祖輩輩的木匠手藝,有的在自家的作坊裏做傢俱到集市上擺攤販賣,有的則揹着錛鑿斧鋸走進北京、天津甚至全國三十多個省市,走村串巷,為當地居民製作沙發等各種傢俱。由於巨大的材料需求,香河逐漸形成了小有名氣的沙發材料城。1998年香河第一座集批發、零售為一體的傢俱場館——春城傢俱城開業,之後的20多年,香河的傢俱產業集羣開始迅速發展壯大。

如今,香河傢俱城已形成以4A級景區金鑰匙傢俱城為代表的北方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全、行業最集中、功能最強大的國際家居商業中心,全縣共有大型傢俱展廳32個,經營面積達到300多萬平方米,入住傢俱品牌7000餘家,每年吸引消費者300多萬人次,年交易額近300億元,創造了近十萬人的就業崗位,為香河贏得了“中國北方傢俱商貿之都”的美譽。

美食一絕香河肉餅

京杭大運河不僅是一條歷史之河、文化之河、交融之河,沿岸各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同樣伴隨着湯湯運河之水在歷史的歲月中熠熠生輝,承載着難以忘懷的鄉土氣息和記憶鄉愁。

長期以來,枕水而居的香河先民們依託運河之水滋養的靈性,創造出了花樣繁多的運河風味小吃。運河滷水豆腐、五香豆腐絲、鹹菜熬小魚、大果子豆腐腦兒、熟漿咯吱、臭豆腐等,至今還離不開香河人一日三餐的食物清單。聰明的香河人還把玉米麪做出了花樣,蒸窩頭、搖尜尜、貼餅子、豆餡糰子、菜餑餑、炒扒拉等等,其中打餡糊餅就是香河一道經典小吃,皮薄餡兒香,外焦裏嫩,酥脆可口,被很多國內外遊客譽為“香河披薩”。而在香河的眾多美食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方美食一絕”香河肉餅了。

香河肉餅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方遊牧民族。據説當時遊走於北方草原大漠的遊牧民族,因為牛羊肉非常充足,麪食稀少,只有尊貴的客人來了,才請他們吃麪食。在招待貴客時,主人都會烤制一種皮薄肉厚的肉餡餅,以表示自己的熱情好客。後來這種制餅的方法流傳到了同樣是古代少數民族聚居的回鶻及回回地區。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為拱衞京畿,填充京師周邊人口,有大批迴族人被遷移到北京東部,回族人把傳統的烤制肉餅技藝同時帶到了香河。起初的肉餅是用雞窩狀烤爐烤制而成。隨着民族融合的日漸加深,回族人的烤制肉餅技藝與香河漢族百姓用鐵鍋烙大餅的技法進行了結合創新,逐漸衍化出用鐵鍋烙制肉餅的方法,肉餅的製作技藝也開始流傳到漢族百姓當中。

滿清入關後,香河肉餅進入了興盛時期,以各種姓氏命名的肉餅店鋪林立,成為運河往來商賈、文人墨客等到香河必嘗的一道美食。到清代末年,有一家哈姓回民開的哈家肉餅店興起,使香河肉餅製作達到了脆嫩香的最高境地。到了近、現代,哈家店肉餅的名聲仍然不衰。據説,著名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駐防香河時,經常去哈家店品嚐;著名中醫金針王樂亭由京返香河探家時,為了吃肉餅,也要到哈家店小住兩日。

香河肉餅皮薄如紙、肉綿無筋、外酥裏嫩、油而不膩、潤而不柴,食後久有餘香,既可當酒菜,也可做主食,其中味道可概括為“五滋”、“五香”,“五滋”就是鮮、嫩、綿、酥、香;“五香”是指:聞香、肉香、面香、油香、餘香。實可謂絕藝美食、回味無窮。數百年來,香河肉餅不知滿足了多少南來北往的饕餮之客。

據説當年乾隆帶着劉墉要到香河一帶微服私訪,在香河縣城的一家肉餅店,品嚐了一老婦人烙的羊肉餅,美味至極,出得店來,乾隆高興地吟詩一首:“香河有奇餅,老嫗技藝新。此店一餐畢,忘卻天下珍!”

如今,香河大小飯店數百家,店店都有"香河肉餅",肉餅製作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光餡料就多達十幾種,風味更加豐富多滋,肉餅的製作技藝也隨着時代的進步被流傳到全國及世界多個國家。

近年來,香河肉餅的美名譽滿神州,被列為河北省“不得不品的十大特色美食”之一,更是香河人引以為傲的珍貴文化遺產和香河的一張特色名片。2020年,香河肉餅開啓了品牌化發展的大門,成功註冊“香河肉餅”集體商標,制定了香河肉餅製作標準,規範了店鋪形象標識,二十餘家“香河肉餅示範店”相繼掛牌。未來,香河肉餅還將以品牌化為開端,下大力量探索研發肉餅的工業化、標準化生產技術,讓中國美食寶庫中的這顆璀璨明珠走進千家萬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7 字。

轉載請註明: 坐船到香河!賞運河文化,享視聽盛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