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劉彩玉】“大家放心,平遙城牆還在!”14日,《環球時報》記者實地探訪了平遙城牆內牆發生局部坍塌的現場,除局部內城牆坍塌外,城牆整體完好。平遙古建專家表示,平遙正在會同國家文物局推進修繕方案,修繕完成後大家還是依舊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平遙古城牆。
10月5日凌晨6點30分,受強降雨氣象影響(10月3日至5日降水量達120毫升),平遙城牆84號內牆發生局部坍塌,坍塌長度約25米,未造成人員傷亡。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始建於周宣王時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作為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平遙古城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修繕,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發生坍塌的城牆主要位於東城牆,長約25米,高10米,現場險情段牆體已經進行了遮蓋和應急處理,其餘大面積夯土內牆被雨布覆蓋。與此同時,城牆現場也有施工團隊進行基建的搶修維護。
為保障遊客安全,平遙城牆這一參觀景點已經關閉,但古城內的居民和遊客依舊可以正常出入不受影響。
《環球時報》記者現場採訪了平遙縣文物所技術人員邵帥,瞭解到這次城牆坍塌的最直接原因是持續的暴雨直接讓水分滲入裸露在外的原始的夯土遺址。據記載,這次是40年一遇的大暴雨。國家文物局正在組織專家編制修繕方案。
測算數據顯示,夯土進去50公分到60公分深處都有滲水,夯土在水浸泡以後會失去結構力,沒有承重,最終造成了這次垮塌,夯土的正常含水量是10%,而這次降雨過後的數據顯示,最表層的夯土含水量達到25%。
城牆搶險修繕如何推進?
記者在現場瞭解到,險情發生後,省、市、縣三級領導和文保專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視察指導後續處置工作。脱落地表的夯土、磚塊已被及時清理,城牆坍塌段設置了隔離圍擋和警示標誌,為防止發生二次坍塌,險情段牆體也進行了遮蓋和應急處理。
平遙古城城牆坍塌和滑落的牆體段落共51處,其中內牆夯土坍塌有15處,內牆女兒牆及頂部海墁層懸空、下部夯土滑落有36處。
13日,國家文物局委派的專家組來平遙現場勘察,專家組會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按照輕重緩急的步驟,對重點區域着重率先進行搶險性加固修繕,也就是説,平遙古城會一邊報方案,一邊組織施工,這樣可以加快施工進度,最大程度降低暴雨給古城牆帶來的傷害。邵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邵帥介紹説,現在大家所看到平遙城牆的基本形式是外牆包磚,內牆夯土的形制,這是從明代延續下來的。關於後續城牆是否會採取統一的加固措施,邵帥表示其實這方面的試驗已經在進行了。
目前,平遙正與復旦大學等機構合作開展給城牆夯土加固的試驗,通過調試土的配方來改變其性質,比如夯土裏勾兑不同比例的灰,或者加入糯米汁,加骨料的那種三合土。但是這個試驗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通過不斷監測實驗數據來看調配過的夯土能經歷幾年的風雨。
“其實在明代,在土裏加糯米汁是一些皇家建築才會有的高待遇!”邵帥表示。
為什麼不把內牆的夯土也用磚包起來呢?邵帥説,“對文物要慎重,我們不僅是給我們這一代人一個交代,還要給下一代人一個交代。”
從歷史上來看,平遙畢竟是一個小地方,沒有很強的經濟實力購買過多的磚來包城牆,所以從明代開始,內城牆就採用原始的夯土,“我們不能輕易改變它的原始風貌,不然平遙的古城牆與西安的城牆、南京的城牆又有什麼區別?”邵帥向記者解釋道。
暴雨後,城牆是否會經歷二次坍塌?
平遙城牆作為大型露天土質文物建築,連續強降雨是對牆體安全的最大威脅。如果強暴雨持續,不能排除二次坍塌可能性,但是專家已經與氣象部門進行了溝通,接下來幾天山西省將再次迎來降水,但雨量不大,“古城牆這點抵抗力還是有的”,邵帥表示。
根據邵帥的介紹,為確保及時發現城牆隱患處置危險,平遙縣加大了對古城牆24小時全天候巡查檢查頻次,兩小時一巡查,對內牆土方的脱落情況以及形變的脱落都有記載。日常圍牆巡查時,工作人員也會尋找一些裂縫或者牆體走動的現象,甚至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蟻穴。任何有排水不暢的地方,工作人員都會一一排查,同時古城採購了大量雨布,用雨布覆蓋住可能會出現險情的部分。
其實,每年5月在雨季來臨之前,平遙古城就會組織人員用塑料布把有險情的城牆覆蓋,這次雨季來臨前,古城牆上面覆蓋了將近200塊防雨布,而後隨着汛情發展又臨時增加了大概200塊透明雨布,專家表示。
部分城牆坍塌會對整個城牆有什麼影響嗎?
局部坍塌對整體城牆影響不大,但為安全起見,政府不建議大家繼續在城牆上游玩,暫時關閉了該景點。
關於網上一些報道説“平遙古城牆沒有了”“被沖塌了”,邵帥説,這些都是不真實的,城牆還在,只有一些小地方有了損傷,我們需要維修它,保護它,修繕它。
“大家放心!大家也應該相信我們有能力把城牆保護好,修繕完整,也歡迎網民羣眾過來參觀,實地看一下平遙城牆,接下來我們會沿用傳統工藝、傳統方法、傳統材料來開展修繕。修繕完成後大家依舊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平遙古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