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小孩也能召喚出故宮裏的“怪獸”
本文配圖均為《故宮裏的大怪獸》劇照。
最近,由同名兒童文學改編的動畫劇集《故宮裏的大怪獸》第二季開播,孩子們將再次開啓在故宮裏的大冒險。故宮與童話,乍一聽,是兩件不相干的事兒。故宮有史可考、有據可依,宏大深厚、氣象萬千,這些形容詞大抵與童話是不搭界的。可是,誰知道故宮在夜深人靜時會發生什麼呢?
看,在故宮太和殿的屋脊上,在“騎鳳仙人”的率領下,“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等10只神獸,600年如一日,值守紫禁城。在作家常怡的筆下,孩子們打開了與神獸交流的通道。
而現實中的故宮,在這些年來也展示出了它的另一面——故宮是普通人創造的故宮,每一個平凡小孩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童年,也可以由此出發,去探索中華文明的秘密。
故宮就是“家門口最大的公園”
對小時候家住北池子大街的常怡來説,故宮在童年記憶中並不是一個“厚重”的地方,從爺爺家出發,走路3分鐘即達,那就是“家門口最大的公園”。不少從故宮博物院退休的老人,是常怡家的鄰居。在那個電視還沒普及的年代,閒來無事,街坊們就愛坐在衚衕口聊天,到了晚上,老人們就特別愛給孩子們講宮裏的事兒。
小朋友們最愛聽的就是關於宮裏“怪獸”的故事,有些害怕,又更好奇——那些遍佈紫禁城的“怪獸”,在深夜是如何“活”起來的?
“巍峨的宮殿其實內部採光並不好,孩子可能會覺得陰森森的,但因為聽了那些‘怪獸’的故事,孩子去逛故宮時就會循着故事的軌跡去尋找它們的蹤跡,就這樣慢慢地,我們開始瞭解故宮、理解故宮的文化。”常怡説。
一個住在故宮邊的孩子長大後,也更能與被家長帶着逛故宮的孩子“共情”,當看到孩子還不能與略顯厚重的傳統文化產生心靈的交集時,常怡覺得,是時候召喚出“怪獸”了。
“很多人小時候都痴迷‘怪獸’,但很遺憾,以前這些‘怪獸’大都來自國外動畫片。其實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有那麼多‘怪獸’,這是傳統文化中最有趣、想象力最豐富的一部分。”於是,常怡決定,要召喚“中國的怪獸”。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龍、鳳、獅子,屋脊上還有天馬,是忠誠、勇敢、勝利的象徵;狎魚,龍首魚尾,因其生活在海里,寓意滅火防災;狻猊,降服百獸,護佑平安;獬豸,象徵司法公正;鬥牛,龍頭牛身,鎮邪,護宅;行什,人身猴臉,傳説有防雷功能。除了這些站在屋脊上的神獸,故宮裏收藏的珍貴文物中,也到處可見各種“怪獸”的身影。
常怡説:“創作《故宮裏的大怪獸》,不僅因為這是一個讓孩子瞭解故宮的很好入口,更因為神獸本身承載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每一個都是有講究的,寄託着先人的無窮想象力和美好的祝願。”
故宮可以是輕盈的、有趣的
故宮曾經是皇家居住的宮殿,如今是大家參觀的博物院,總之,它一直“活”着。故宮所承載的文化是多元的,建築與文物固然典雅厚重,但這並不妨礙它有很多種模樣,它可以是輕盈的、有趣的。
《故宮裏的大怪獸》是童話,還從2021年開始演繹為動畫劇集,第一季上線後就入選了多個榜單,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喜歡。
動畫劇集總製片人張蘇粵介紹,劇集採用“真人+CG”的模式,出於兩個考量:一是原著兒童文學共有18冊,覆蓋小學全年齡段,孩子們進入高年級後,心智迅速成熟,在動畫劇中加入真人實拍,符合孩子的口味,也在感官上突出了“平行世界”雙線敍事的合理性;二是為了全方位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實拍向孩子們真實展現故宮的建築和文物,通過動畫創造出一個奇幻國風世界。
吸引常怡的不僅有神獸,她還追着宮裏的野貓跑,遠遠地觀察過黃鼠狼出沒,看着烏鴉落停在樹上又成羣飛過角樓……所以在書中,常怡也創造了一隻名叫“梨花”的貓,是古代宮中妃子養的“宮貓”的後代,還是故宮裏最暢銷報紙《故宮怪獸談》的主編。
在現實中,故宮有200多隻野貓,每隻貓都有名字,故宮還為它們設計了系列文創產品,擼貓也成為很多年輕人進宮的打卡事項之一。故宮還有狗,名副其實的“大內御犬”,每天閉館後負責安保巡邏,十分敬業。於是,故宮又開發了狗服。貓貓狗狗,都是故宮。
故宮可以看到、觸到,還可以聽到。今年8月,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出版了一本新書《故宮的聲音》,46種聲音都是從故宮實地採樣而來。
單霽翔介紹,有的聲音尋訪故宮的古建築,比如鑿冰聲帶大家來到皇家冰窖,一窺皇帝如何過夏天;有的聲音帶你沉浸式體驗傳統,比如跟着茶碗、茶碟的碰撞聲,圍觀乾隆怎麼過大年;可以跟着宮裏的叫賣聲、故宮貓的叫聲、自動講解器的聲音,來一場耳朵的遊園之旅;還有的聲音連接古今,比如在鹿鳴聲中,從紫禁城裏的小動物講到故宮博物院的動物展覽……
“作為一個老故宮人,我希望把更多有關故宮的知識傳遞給讀者,尤其是廣大青少年。但紫禁城裏的古建築不會説話,陳列在展廳裏的文物不會説話,這本書從聲音的角度入手來講述故宮的故事,使冰冷、單調的文物陳列變得可親可近,更有吸引力。”單霽翔説。
讓孩子們看到一個“普通”的故宮
在常怡的筆下,每個在宮裏冒險的孩子都不是“完美的”,有成績不突出、體育不突出,總之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小姑娘,有成績很好的小胖子,有單親家庭的孩子……
“在學校裏被關注的,往往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孩子或者最鬧騰的孩子,而大部分孩子其實處於一種‘普通’的狀態,但他們內心也是渴望被關注的吧。當孩子們看見另一個普通的孩子,能在故宮幫助強大的神獸解決問題,他們會相信,自己也可以。”常怡説。
今年602歲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更是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創造。當孩子們看到一個“普通”的故宮,或許也能更好地認識一個“普通”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懂得,普通人是能創造美好生活的。
2020年12月31日,在紫禁城600歲最後一天時,一部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上線,聽名字很宏大,但紀錄片很願意把鏡頭給普通人。養心殿外牆的牆皮掉了,修繕時露出了裏面的磚,有一塊磚上的銘文記錄了燒磚工匠名叫陸奎;修玄穹寶殿時,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而下一次有人看到這行字,又該是百年後……
該片導演之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梁君健説:“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晚上的故宮在幹什麼,運輸建築垃圾的大車只有晚上才能進宮,深夜的故宮熱火朝天。”
深夜的故宮,故宮貓在穿梭,大內御犬正在巡邏,那麼,會不會上演一場“博物館奇妙夜”,你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