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黃龍溪,卻不知這千年古鎮背後,藏着古蜀國的過去
每當週末,成都市區的很多朋友常常會想着和家人朋友出去,遠離塵世的喧囂,在某個清幽靜謐的地方度過一段美好時光,而黃龍溪古鎮就成了成都人民的首選郊遊地點之一,不管是在古香古色的廊橋上散步,還是找到一家煙火氣濃濃的民俗街品嚐美食,又或是去到久負盛名的老茶館和別人嘮嗑兒,遊客帶來的悠閒氛圍瀰漫在古鎮的每一角,然而,大多數遊客也只是遊走在古鎮小巷中稍事歇息,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去關注黃龍溪作為一個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黃龍溪,幫助大家在旅遊時更好地領略到古鎮的歲月情懷。
黃龍溪位於成都西南邊緣,距成都城區四五十公里。黃龍溪從古鎮建造起來至現在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以古街、古廟、古樹、古建民居、古碼頭、古佛洞、古佛堰、古衙門、古風民俗、古崖墓“十古”而著稱,以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燒火龍而聞名,所以黃龍溪算是一個歷史底藴深厚的古鎮。黃龍溪鎮古名“赤水”,地處雙流、彭山、仁壽三地交界,在錦江、鹿溪河匯流處。黃龍溪鎮是古蜀王國的軍事要地。在蜀漢時期,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結果戰敗,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據考證,黃龍溪這個名字的由來,來源於《三國志》中的一句話引出的一個傳説。雖然這個傳説有很多不一樣的版本,但這裏面的故事情節都非常類似。《三國志》中記載:“間黃龍見犍為武陽之赤水,九日乃去。”這句話的時代背景是在東漢末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前一年的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從黃帝授命於天,威震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徵。從漢朝開始,龍就是皇帝的象徵與代表。在劉備登基之前有黃龍出現,這也寓意着劉備就是真龍天子,其登基稱帝完全是上天的安排。後來的《華陽縣誌》中説到“黃龍所見之地,黃龍溪以是名矣。”
黃龍溪名字的來源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説法。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鎮”。縣誌記載的,全是與龍有關的。在清代,黃龍溪又叫“火燒場”。在當時,黃龍溪屬於彭山所轄二十二里(村)之一,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名叫永興場。後來被一場大火摧毀,黃龍溪遷至府河西岸建場,此名由此誕生。古時候水運交通十分發達,外來商客人數漸增,經濟文化逐漸繁榮,航運上達成都,下通重慶,是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清朝末年的《成都通覽》記述黃龍溪:“舟人多泊其地,磨補船漏,取溪泥,細膩也。”所以黃龍溪又被有些人稱為“黃泥溪”。
聊完黃龍溪名字由來,這裏的千年水碼頭也是瞭解黃龍溪歷史時需要被大家熟知的,因為府河邊的黃龍溪就是在繁榮的府河航運業推動下建立、發展的。在古代乘船南下樂山、宜賓直至三峽、川外,由於黃龍溪處在府河與鹿溪河的交匯口,這裏的河面寬闊、水勢平坦,所以它在舊時作為了南下水路上的天然碼頭,是第一歇腳點,從成都來的下水船和從重慶、樂山來的上水船很多都要在這裏停泊過夜。天然的水域優勢使得黃龍溪在古時就將百貨山積,帆桅如林的景象呈現在世人面前。“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常常有人以此來描述黃龍溪古鎮的這一繁華盛景。王爺坎下是黃龍溪古老的渡口碼頭,停泊的上水船隻常常多達百餘隻,排列二里多長,一直排到皇墳村,下水船也常有近百隻,排列一里多長,一直到雞市壩。除此之外,在鹿溪河,還有梁碼頭、胡碼頭停泊專門運載本地農副產品的船隻,一直到民國年間才廢棄,黃龍溪的古佛洞也是渡口碼頭,為解決航灌矛盾,民國年間修了船閘,在關堰期間,每夕日定時啓閉,放行船。
瞭解了千年水碼頭們,我們再説回黃龍溪的茶文化,黃龍溪在歷史上作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元宵節,資中人王子淵以從成都安志裏寡婦楊惠手中買下一名奴隸“便了”。王子淵在其賣身契《僮約》裏提到:“武陽買茶”。武陽,就是現在的彭山縣江口鎮,距黃龍溪錦江下游約10公里。是古代東去成都的第一大碼頭,武陽及其周邊的丘陵、山地自古便是著名的產茶區。《成都通史》稱:秦漢三國時期,黃龍溪的前山、後山以及彭山和蒙頂山等地盛產茶葉,並湧現出眾多茶葉作坊。“武陽買茶”是中國茶市最早的文字記載,這也説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
所以古鎮裏面的茶館成為了黃龍溪的一大特色,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各種古色古香的茶館成為古鎮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上河街十號有着一家黃龍溪最早的吊腳樓茶鋪,現在被稱為“文化園“,這是黃龍溪唯一一家老茶鋪,在水運繁忙的年代,這裏同時為來往商旅提供食宿。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説,和吃飯一樣是人生的必需品,馬虎不得,所以古鎮裏有許多茶館,他們一般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或者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川茶,一天的悠閒時光就從飲下一杯清茶開始了。
當你走進黃龍溪古鎮,你會發現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透露着古樸的氣息,鎮內現在還保存有傳統建築面積共 3.12 萬平方米,其中極具保護價值的清代穿逗式木結構傳統建築 1.37 萬平方米。一湖、兩河、六寺、七街、九巷組成了極具旅遊特色的黃龍溪,使這裏成為一個有山有水又有城的人文古鎮。
看了今天的文章,大家對黃龍溪的過去是不是又更瞭解一些了呢?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告訴我你記憶中的黃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