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賽初賽作品|濃濃家國情
過大年,貼窗花,窗花就是我的家;過家家,吹喇叭,臘月家家貼窗花。 ——題記
踽踽獨行於青石鋪就的小巷中,跳躍在大大小小的的水窪上,桃花紛紛落在我肩頭、髮梢,巷深處一棵桃樹正心無旁騖的飄灑着花瓣,花太盛,雨太潮。樹下,一架搖椅吱吱呀呀地轉動着,奶奶坐在搖椅上,膝上放着一個小平籃,籃中放着一沓紅紙,奶奶揮動着枯槁而瘦削的手,輕輕地捋平紅紙,花雨在她身後織錦,映紅了那一角的天空。
“奶奶,您要準備剪窗花了嗎?”我興奮地拉了個小凳坐在奶奶的身前,奶奶臉上泛着陽光的脈絡,斜斜灑下細碎的光彩。原來聽爸爸説,奶奶剪窗花的手藝是鎮上最好的,曾經是靠這個來維持家裏的生活。奶奶笑臉如菊,拉着我走進了大院。推開斑駁的大門,奶奶將籃子放在石桌上,走進小屋內,將牀下一個小盒拿了出來,盒上斑駁的舊紋告訴了我它承載着歷史的記憶。奶奶小心翼翼地擦了擦上面的灰塵打開了它,裏面竟是各種各樣的窗花,從稻穗到鯉魚,從梅花到牡丹,從壽字到福字。
“奶奶,你也教教我唄。”我央求的拉着奶奶的胳膊。奶奶撫摸着我的頭説:“乖,剪窗花分四個步驟,先把紅紙橫折斜折,再構思窗花的圖案,形象要誇張簡潔優美。然後是裁剪,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有由小及大,由內及外,多種剪法。一定要線線相連,達到彎如月,尖如芒,做到千刻不落,萬剪不斷。”剪刀開合之間,紅紙猶如舞動的蝴蝶,看似輕鬆自如,細微之處卻顯無盡匠心。一會兒,一個活靈活現的“玉兔拜月”的圖案就呈現在眼前。奶奶將它貼到了窗户上,窗户便瞬間煥然一新。而那美好的一幕一直温暖着我的人生:陽光透過桃樹落下細碎的光影,映在奶奶銀白的鬢髮上,淺淺上揚的嘴角,面容恬靜而安詳,一幅幅帶着奶奶温度和笑意的窗花温暖了全家。
我慢慢長大了,漸漸明白窗花的每個圖案都寄託了奶奶這輩人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美好願望。五穀豐登,喜鵲登梅,金雞報曉,玉龍舞春……每一個美不勝收的圖案都表達了人們對過往的總結和讚美,表達了對未來的憧憬和祈願,更在代代傳承中展現了中國絢爛而厚重的歷史故事。相傳我國最早有關剪紙的記載是“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以梧桐葉剪成圭的形狀,這便是剪紙藝術的源頭。漢代紙的發明更是大大促現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詩中的“荊俗”、“晉風”就點明剪紙的風俗。在晉中這片金燦燦的黃土地上,窗花以紅豔奪目的姿態滋養浸潤着中華文化。
再後來,窗花便不再是單一色彩了,隨着時代出現了彩色窗花。窗花也不再是手工剪裁,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機器製作的窗花。這樣的窗花雖然精細鏤刻不差分毫,但精緻中總覺得缺少了人情味,缺少了融化在心裏的一份情懷,給人一種隱隱缺失的痛楚感。也許時代的發展使這種缺失成為必然,但這種遺落常常讓我難以坦然接受。我常常會想,我應以怎樣的呼籲和堅守去面對這些文化星座的隕落呢?
令人欣喜的是,仍然很多手藝人在堅守着這門古老技藝。有一次,我和奶奶去逛廟會,看見一位老爺爺正在街口賣着窗花,幾個外國人欣賞着紅彤彤的窗花,讚揚着這位老爺爺的心靈手巧,也感嘆着中國文化的奇妙。那一刻奶奶臉上的笑意愈來愈濃,她伸手拉過我的手掌,温暖而粗糙的紋理直入我的心房。
而今我站在時間的轉角凝望,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半窗花影,一縷斜陽,一段流年,一份思念,一幅窗花,一段中國故事……
壹點號 濟南田桂霖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