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荷蘭的疫情稍稍緩解。隨着暑期的來臨,荷蘭人也正式進入了長假生活。由於相鄰國家很多城市還處於疫情高發區,荷蘭國內自然出遊的路線變得熱門起來。防疫政策導致景點開始限流,然而暑期一票難求的不是羊角村,也不是梵高森林,而是一個在大海中的名字很長的生態島——馬肯湖(Markermeer)瓦登海(Waddenzee)生態島。
去往這個海中島嶼的路途並不容易,從鹿特丹出發,需要乘坐50分鐘的火車到達一個叫做Lelystad的小城市,到達火車站後,再騎公共自行車20分鐘,去往港口。上船時已人滿為患,但年輕遊客不多。在海上航行了近50分鐘後,終於看到了島上的船港。
2013年,荷蘭自然遺產發起募款,提議在大海中建一座生態島,目的是為了提升內海的生態環境。但海上的風暴潮頻繁、洪水威脅險峻,不可預測的降雨又有可能導致島內內澇,為了防止這座島嶼因風暴潮與降雨內澇而被洪水淹沒,設計團隊在島嶼設計初期,就制定了多層級的防護策略。氣候變化之下,不僅是人類面臨着洪水威脅,鳥兒與其他動物也面臨着威脅,而荷蘭的這個生態島將會是人類為鳥兒建立的第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避難所。去往生態島的船。
雖然這個島嶼在2020年7月3號才正式對遊客開放,但第一批“參觀者”早已在島嶼駐紮,島嶼還未完成建設時,已經有超過200多對反嘴長腳鷸(Pied avocet)在這裏撫育了下一代寶寶。
與此同時,人們在這個全新的自然保護區中,不斷髮現新物種,自馬肯湖形成25年以來,第一次在沙灘上拍到曬日光浴的公海豹。對荷蘭來説,2020年6月初發現的育雛燕鷗,更是全新物種。整個島嶼是以鳥類為核心而進行的設計,因為鳥類在生態系統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影響着大自然的運轉。
超過1億歐元的生態島
馬肯湖瓦登海生態島位於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馬肯湖中。由於荷蘭整體的防洪策略,從1953開始,縮短海岸線就成了首要任務。馬肯湖位於Lelystad和Enkhuizen之間,是在1976年建立內海海堤Houtribdijk時形成的內海。這個湖曾是須德海(Zuiderzee)的一部分,後因圍海造田而成為湖泊。
該地區原本計劃要改造為農田,但計劃在1980年代後被無限期擱置。由於與北部艾瑟爾湖(Ijsselmeer)的分離,缺乏水流交換,使得海底淤泥逐漸積累,對動植物的生態繁衍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2016年開始建造的馬肯湖瓦登海生態島,其目的是為了減少馬肯湖的污泥積累和水質濁度,改善馬肯湖的水生態,形成羣島和更加柔滑的海岸線。項目方期望為生物,特別是鳥類,創造繁殖地。最終,這個項目創造了一個與瓦登湖面積相當的濕地,並因此得名。據預測,整個項目完整的成本在1.15-1.4億歐元之間。馬肯湖(Markermeer)和艾瑟爾湖(Ijsselmeer)位置位於阿姆斯特丹東北部。
在生態島建設的四年中,其生態環境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中。項目通過新材料的運用,定期向海水中投放鈣質砂、粘土、粉砂,這些物質和淡水的結合形成了再生砂島,潮汐的變化將其抬高至沙壩水位,並分期固結。
通過這種混合,土地面積會科學地增長,成為一種非常經濟的土地開墾方式,創造出新的自然環境。這種方法實現了水深與透明度的動態變化、增強其連通性,並實現水陸過渡。當然,這些改變也將豐富生態和物種的多樣性。
如何借用自然之力塑造自然?
馬肯湖瓦登海生態島項目是由荷蘭非政府環保組織自然遺產(Natuurmonumenten)發起的募款造島計劃之一。這個計劃募得了6000萬歐元,剩餘成本由政府負責,目標是在馬肯湖造出五座人工島,以吸引野生動植物在島上繁衍、覆育生態。
2016年,第一階段建設中,自然遺產、公共工程和水管理總局(Rijkswaterstaat)一起動工:建設了五個生態島嶼,如果包括水下景觀,第一階段項目的面積將達到1000公頃。而遠期目標是形成為一個總面積達1萬公頃的大型羣島,那時它將成為西歐最大的自然恢復項目之一。
這個項目在設計之初就定了一個基本原則:與自然一起建造。它不是通過景觀植被的種植策略讓項目看起來生態,而是通過準備和創造生長條件,讓自然在生態系統營造中佔據主導。
這個原則體現在多層級堤壩的設計中,通過學習水流方向而進行設計,馬肯湖是由於堤壩建設而形成的內湖,所以水流方向主要跟着風向來。
第一層沙堤,防止過高的海浪淹沒海中的島嶼,成為柔性抵禦的前線,通過沙堤防風,讓海面上劇烈的狂風在這裏暫緩,為跨海而來的鳥兒們提供了一個平靜的居所。多層級堤壩的第一層沙堤
第二層堤壩是生態綠堤,壩頂高度較低,主要是讓水流通過這裏時能靜靜流淌淨化,通過植被的吸收和降解,形成水質較為清澈的區域,這樣鳥兒就可以看到水裏的魚蝦。多層級堤壩的第二層生態綠堤
在這個項目中,水的動態塑造呈現出一種自然之力。如果通過谷歌地球去對比,可以看到渾濁的馬肯湖和清澈的艾瑟爾湖毗鄰,二者的顏色有非常大的差別。而動態變化中的生態島為馬肯湖的淨化提供了兩大功能:1)解決馬肯湖河流淤泥堆積問題;2)同時利用淤泥,反向創造沼澤地和淺水環境。兩種功能互相作用,由水流塑形自然,自然再反饋給淡水環境。
登上生態島的沙丘就會看這樣的場景:一片水景中的裸露沙地,點綴着一抹綠色。這主要因為一種罕見的先鋒植物——黃色的沼澤菊科菊苣,短暫地大量繁殖。一旦其他植物生根,它便會消失。蓬鬆的蒲公英、款冬以及油菜籽狀的植物和香茅都是這所島嶼上的先驅者。
“沙丘”為來參觀的遊船提供了港灣。兩處沙丘景觀與西側的石壩連接起來,以抵禦強烈的海浪,由於沙丘庇護,這裏成為了平靜的水域。慢慢地,它將成為帶有濕地的島嶼,隨着濕地的出現和漫灘的形成,創造出適合植被生長的環境。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生態島在設計方案中,沒有種植一棵植物,而現在卻出現了大片水草,在陽光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在現場參觀時,能看到一些不常見的土地類型,如下圖中“土地龜裂”的狀態,一般會認為這是乾旱的狀態,但其實這也是土地正常的狀態。
在這個島上,你可以體驗動物的視角。島上有多個觀鳥台,位於不同的高度。最高的觀鳥台The Steltloper是整個島嶼最高的地標,高達12米,可以俯視整個島嶼。
The Steltloper旁的The Lepelaar觀鳥台可以俯瞰小溪和蘆葦。而The Aalscholver觀鳥台的觀賞視線和一條大河平齊,周邊有項目的沙盤展示。The Duikeend觀鳥台則是一個觀景小屋,藏於水下,深入水草之間,讓遊客以青蛙的視角,觀察鳥類的日常生活。
在島上參觀時,由於地下的水未完全排空,因此到處都有流沙的警告。現在島上已修建了10公里的步行路徑,其中一些可通行輪椅,並通過橋樑和平台相互連接。路線的設計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鳥類的棲息地而不會干擾它們。
在這個鳥類避難所裏,一束束蘆葦在風中搖曳。淺水區,各種鳥類站立在水中忙着從水底挑選美味小吃。還能看到很多燕鷗、海鷗以及海鷹。這只是最近幾個月出現的200個物種中的一小部分。
設計中更周到的是,根據鳥兒腳的高度設計不同淺灘水深,讓不同高度的鳥兒都能涉水捕食。大多數鳥類都將這裏當作向北或向南遷移的中途停留地,這裏之所以食物豐富,也是因為淺水附近的蚊子、蚊子幼蟲、水蚤和蝦,它們以温水中生長的藻類為食,而藻類和浮游生物是動物食物鏈的基礎。
目前,鳥類幾乎可以不受干擾地棲息在地面上,根據研究觀測發現,除了一隻猛禽——海鷹之外,島上幾乎沒有掠食者。因為老鼠、貓、貂和狐狸都無法到達該島,只有在嚴寒的冬天結冰時才有可能,更不用提蜥蜴和蛇了。而島上的管理人員也沒有計劃在這些島嶼上釋放爬行動物。
環保組織自然遺產的負責生態島的主管 Roel Posthoorn表示,“自然已經足夠複雜了,我們不應該使它變得過於複雜。”
荷蘭的新荒野地區運動:動態世界中的靜止點
作為全國八成的面積位於海平面以下的國家,荷蘭有三成的土地都是在海洋中搶地獲得的,因而大部分看到的自然都是人工的。荷蘭的自然發展政策可以理解為國際綠色和平運動的一部分,將生態恢復設定為自然管理實踐的新標準。
通常,生態恢復可以定義為旨在恢復自然完整性的人為干預,避免由於人類活動而受到威脅,或沒有作為農業、工業、採礦和娛樂業等用途。
荷蘭生態恢復計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干預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地區,將這些地區轉變為全新的自然地區。為達到這個目的,可以同時應用幾種自然管理策略,從指導自然過程的積極策略,到監管活動的手段,再到更被動的策略——鼓勵自發的自然過程,儘量減少某個地區的人類活動。
積極的自然管理策略的應用,促進了有序、有管理的自然景觀的發展,而被動策略可促進野生、不受管理的自然景觀的發展。在荷蘭,後者形成的景觀通常被稱為“新荒野地區”。
在去往生態島的船上,可以看到雕塑家Antony Mark David Gormley的新作品——曝光(exposure)。在他看來,雕塑與景觀協同一致發揮作用,雕塑是動態世界中的靜止點。
意識到自然的複雜性,並利用自然之力引導改變,馬肯湖瓦登海生態島所經歷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相對於快速城市化的區域,這個生態島將成為氣候變化中的一個靜止點。
(作者餘藝系在荷城市設計師,明日工坊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