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講述文化的方式有千百種,但江宜宣寧願用一鍋滾燙的爐、一碟浸滿靈氣的“滷”,讓你領略簡單卻走心的醍醐之味。圍桌共聚,熱鍋暖食,食材在沸鍋裏的幾起幾落、於麻油蘸料碟中的一卷一收,人世百味,穿喉入腹。

一衣一口田,為“福”。

有衣服穿,有一口田,能吃飽飯,老祖宗對幸福的寄望質樸簡單。江宜宣深諳此道,於是創立“福藏”,雅食傳心,以衣載道,觀心萬物,最終漸近自然。

將就的飲食、敷衍的穿着,何嘗不是一種對生活的倦厭?從湯頭到配菜、從器物到衣衫,江宜宣從未有絲毫怠慢,食物不動聲色地熨帖着城市裏的煩躁緊張,她則以衣食住行串聯着天與地、人與物的關係。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福藏·伏藏

雜糅的東方氣韻

如意福滿、重器傳家,既是傳器,更是修心。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敞開空間格局的待客空間,被佈置得像一個大大的客廳,室內的露台、走廊錯落有致,形成通透開放的雅緻格局。

從八千年前的陶鼎煨羹到唐朝暖鍋,從清宮御膳的野味、生肉、菊花火鍋,再到如今川系、粵系和北派火鍋的三系並立,火鍋歷史由來已久,裏頭更包含着傳承、秩序、包容、圓融的文化精髓,隨着食材在煮沸的鍋裏起伏翻滾,天下滋味,隨之沉浮。

創始人江宜宣的美學世界,也體現着火鍋兼濟天下的中和之美,“福藏”在佛界音同“伏藏”,倒過來寫又是“藏福”,既有心意伏藏之意,又有圓滿的意味。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二層的室內露台處,有一個靈動小巧的茶榻,禪意十足。

推開孫河五十二號院裏那道厚重的木門,眼前所見頗有幾分淘翁筆下“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意趣,午後光線從天窗中灑進來,方正的中式傢俱沉穩厚重,通透的三層空間裏有松、有竹、有花、有茶室、有禪堂、還有廚房。

空間中的一切,圍繞“飲食”鋪展,重點卻不在食物本身,而是與鄉土親情、與器物、傳承有關。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茶書房是整個空間裏最舒適、安逸的區域,江宜宣常在此待客、飲茶、讀書。

拾級而上,來到與“饞堂”遙遙相對的二層茶書房,乍看之下像一隻船,源於江宜宣小時候與爺爺在烏江泛舟的記憶。書房內依照南北宋時期古人的生活情態佈置,一邊抬高地面鋪竹蓆,還原北宋時期席地而坐的風格,另一邊則在茶桌兩端擺放5只矮禪凳,呼應禪風盛行的南宋時期。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這是可以分門別類擺放《 二十四史 》的文人古典傢俱。

茶香嫋嫋,江宜宣一邊煮茶一邊向我們解釋,“過去的人很會生活,矮坐的姿態,不需要很高的心臟動力,這樣的垂足高度剛好是最舒服的。”伴着冬瓜餡茶食的軟糯清甜、六寶黑茶拼配桂花的温潤醇陳,氤氲在空氣中的淡淡書墨香,窗外時不時傳來三兩聲鳥鳴,糅合出温而不燥的情致韻味。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毛筆寫就的“饞堂”,帶着點骨子裏認真生活的風雅,圖源“福藏”

正如火鍋中各類食材經時間的慢慢廝磨,最後完成口感上的豐富和昇華,“福藏”內的各種收藏也帶領着食客過了一把筷意江湖癮。

四川人重滋味、好辛香,於是靠牆的櫃子裏陳列着湖南小米椒、雲貴子彈頭、江西燈籠椒、四川二荊條......長桌上則擺放着豐富的食材與器具,墨染的白瓷碗裏盛着木姜油調製的醬料,江宜宣幽默自嘲: “我很愛吃啊,我就是這個‘饞堂’的‘饞師’!” 。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福藏”陳列的“墨染”傳統服裝,僅僅懸掛着,亦能透出寬厚、端莊的氣韻。

“福藏”內隨處可見植物染就的手工織物,牆上懸掛的羅衣素袍、立在木架上的弓箭,既有幾分文人墨客的風雅,又彰顯戰箭天下的英勇氣節。

空間與生活在其中的器物,彷彿有了貫穿四肢百骸的生命氣象,由內及外,合目舒心。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饞師”的飲食人生

從茶家、美食家到雜家

水煮人生也正好,依然有本味。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江宜宣身着“福藏”設計定製的染織服裝。

自稱“饞師”的江宜宣是四川達州人,説話乾淨利落脆,眼神格外明亮通徹,一身輕盈恬淡的藍染百衲布夏衣,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隨心所欲、鬆弛自在的狀態。

作為福藏文化創始人、東方美學生活家、中式燕飲文化傳播者,近幾年她一直在涉足不同的領域,服裝、美食、美器、空間設計方面均有涉足,她打趣道:“可能有人覺得我從茶家、美食家漸漸過渡成了一個雜家。”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生於四川達州的江宜宣擁有一手好廚藝,圖源“福藏”。

雖雜而不亂,擁有一手好廚藝的江宜宣一直在仔細“烹煮”自己的人生,懂美食之人也最懂把握火候,懂分寸,知進退,江宜宣一直在順勢而為,跟着感覺邊發掘、邊學習。

她本科學習西方哲學,2000年來到北京做起了服裝定製和時裝買手,早些年一直被貼上“服裝設計師”標籤,卻沒有被框定的印象所桎梏,五年後,她做了一個讓人驚詫的決定——在生意最紅火之際將公司賣給合夥人,自己去北大哲學系上起了國學班。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墨染素袍取家用手織古布,以松煙墨為染,彰顯文人温潤風雅,圖源“福藏”。

左右滑動

從打理一盤生意的商人,到儒釋道世界裏的“富貴閒人”,江宜宣認為那是一段可貴的沉澱期,也是孕育“福藏”的搖籃期。隨後,她學以致用、旅居各處,在宋時期的禪院、唐時期的街道遺風中,感悟中華上下幾千年深厚文化中的能量,直到2011年,“福藏”作為她內心世界外化的產物誕生。

2016年,她再次出發,徒步敦煌,行走於誕生於數千年前的能量場,拜訪無數遊人未曾至的佛窟……從一個線索串聯起一系列史書資料,再定向做設計,無論是二層迴廊裏展示的“墨香”系列男裝,還是2017年的太陽鳥圖騰、以古時僧人衲衣為靈感的藍染夏衣,無一不是她思考有關生死、天地、萬物、輪迴等終極命題的“過程”。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福藏”以“百衲”為衣,深淺相間的藍拼補在夏衣上,既符合時令,也入目沁心,圖源“福藏”。

左右滑動

江宜宣懂得“水煮人生”的精髓,在於保持“本味”,本味源於本心,不管是食衣住行、茶文化還是攝影,説到底還是對心的訓練,有真心,方能觸類旁通。

她説:“其實我在做事情的當下,並沒有多宏大的志向,專注於自己喜歡的,而不是自己‘應該做的’。驀然回首,發現我的夢想都已經做出來了。” 她清楚地知道,衣食不過是載體,道才是自己一直要找尋的。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一頁食單,

向食者長情告白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古法銀鍋內是健康的素火鍋,夏季嘗來極具治癒感。

古往今來,含蓄的中國文人愛在話裏頭兜兜轉轉,卻唯獨對食物的愛不藏不掖,西晉時期的《時蔬》、隋代的《食經》、清代才子袁枚自撰《隨園食單》、沈從文醉心湘行美味,杜月笙好一口草頭圈子、張愛玲繪美食地圖……愛恨情仇,最後化為一碗軟糯香甜的赤豆糖粥。

同樣,江宜宣也用美食來直白表達對生活的感悟,

九宮格火鍋、市井滷煮、經年老茶......人飢而食,渴而飲,食單則反映着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和追求。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一頁食單,凝聚着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玄妙非常,圖源“福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她用一張薄薄的食單,避免了當下被濫用的文化符號堆砌。“我不用文化符號講道理, 我不做束之高閣的收藏品,我做實用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 在活生生的狀態中找尋生命價值的延續性,就像一座橋樑。”江宜宣説道。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福藏”食單,圖源“福藏”。

多數人對“食單”印象停留在“菜譜”,然而它並不僅是葷素搭配、五味調和如此簡單。它藴含着順應節令物候而協調身體與自然的大智慧,以食材的寒熱温涼平衡身體的陰陽變化,甚至凝聚着物賤者器宜小的食器搭配美學、妥帖有禮的待客之道等。

煎熬爆煮、炸溜煲蒸,人們用代代積累的智慧,來改善今日的餐桌,食單既是承襲味覺記憶,也意味着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其照本宣科地啃史書,不如用吃飯、穿衣這些最稀疏平常的方式,體悟一代代人對生活的摯愛。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鍋裏的熱氣騰騰、萬千煙火,皆是對吃的執着,圖源“福藏”

左右滑動

最後,我們在一頓酣暢淋漓的火鍋中,結束與江宜宣的對話。銀製火鍋之上霧氣氤氲,符合時令的新鮮時蔬山貨起伏翻滾,最後再以百合、菠蘿蜜製成的甜湯收尾,夏日的燥熱瞬間消解。

有人説,但凡要走心,總跳不過走胃,真心誠意同桌共食的“火伴”難尋,這一天,有幸與“饞師”在飯桌上知味、共情,也稱得上是生命裏相當完滿的一天。

INTERACTION

話題互動

只顧吃喝是俗,

懂吃會喝是雅,

那麼今晚的你打算吃啥?

文末留言聊聊。

部分內容來自《安邸AD》7月刊

部分圖片由“福藏”所提供

攝影 | 李松鼠

造型 | 馬子謙

撰文|王雪

編輯 | Karen,餘雯婷

視覺設計 | Linke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50 字。

轉載請註明: 一鍋入魂,雜糅的東方氣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