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隻大貓, 咋就變成了世界“最高冷”佛系遊俠?
在貓科動物大家庭中,有老虎、獅子等山林/草原猛獸,也有眾貓奴腳邊傲嬌温順的家貓主子。不過,還有這樣一種“大貓”,既沒有選擇温暖的平原,也沒有選擇人類的城市或客廳,而是駐紮在寒冷的雪域高原,成為了雪山遊俠。它,就是雪豹。
“雪山遊俠”——雪豹。圖片來源:pixabay
雪豹因何登上高原?
1.2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北美冰蓋消融,變成了温帶森林和大草原,可隨之而來的更新世大滅絕卻讓北美的哺乳動物滅絕了40種,包括著名的猛獁象、劍齒虎等,但也滅絕了美洲獅和美洲獵豹。
大約就在獵豹遷徙到亞洲的同時,豹貓與家貓的祖先從美洲分化出來,並回到亞洲大陸,豹貓這一支後來形成了亞洲豹貓、印度的鏽斑豹貓、印度尼西亞的扁頭豹貓、兔猻和漁貓。
與此同時,大貓們也擴散到了更大的地域內——老虎佔據了亞洲大陸,金錢豹佔領了亞非大陸,獅子和美洲豹去往了北美洲,後來又分別遷徙並佔領了非洲和南美洲倖存下來,而雪豹,則選擇佔領了喜馬拉雅和亞洲各大山脈。從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到西亞、中亞、中國西北部的一些高山都是它的活動範圍。
雪豹佔領了喜馬拉雅和亞洲各大山脈。圖片來源:pixabay
穿着加厚“毛衣“的雪山隱士
為了在高原生存,雪豹演化出了一系列適應寒冷和缺氧環境的特徵:隆起的頭骨和擴大的鼻腔可以加熱、濕潤高原乾燥寒冷的空氣,同時加大每次呼吸量;血液中又小又多的紅細胞則能更有效地在高海拔地區吸收氧氣。
而與其他大貓相比,雪豹最鮮明的特徵還要屬它們那一套加長加厚款的“大毛衣”了——在冬季,它們肚子上的毛可以長到12釐米,保暖效果很好(手感應該也很好),同時又讓它們看上去像個虛胖的“大毛球“。
這一款加厚毛衣不僅可以保暖,還能讓雪豹“隱身”——煙灰色或奶黃色裝飾着較為稀疏豹紋的毛色與岩石上的地衣特徵極其相似,使它們與周圍的裸岩環境很好的融為一體。見過雪豹的人一定都有類似感受:當雪豹站立不動時,即便從它面前經過也完全不會發覺,而你在雪豹棲息地裏行走的時候,多半會被站在高處的雪豹“盡收眼底”。
雪豹的毛色使它們與周圍的裸岩環境很好的融為一體。攝影:彭建生。
走出高原,練就絕技
走出青藏高原的雪豹,本着大貓們獨居高冷、能吃能跑的特點,隨着種羣數量的壯大不斷往合適的地方遷徙、建立新根據地。它們個頭小、性格也相對温柔(慫),不喜歡同豺狼虎豹們相爭,而是選擇走貧瘠山頂巖壁上的“高冷路線“,找那些躲藏在此的野羊們當點心(野羊:我容易嗎我!)。
活動在青藏高原的野羊是雪豹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別看雪豹個頭小而虛胖,論起捕獵,可以説已經練就一身絕技:圓形(而非扁平)的犬齒可以從各個方向發力,幫助它們在陡峭的懸崖上捕食獵物,上下頜骨可以張開到70度以上,幫助它們咬住岩羊、北山羊等山地有蹄類動物的粗脖頸;強健的肌肉和骨骼的構造幫助它在陡峭地形中加速、轉身、跳躍與從高空跳落;與身體等長的尾巴幫助其平衡,幫助它們完成更高難度的動作。
雪豹的温馨日常
作為典型的大貓,雪豹終生保持着獨居性和強烈的領域性。不過,領域性只針對同性之間,異性間出於繁育後代的需要,還是需要多多“約會”的。根據當地獵物密度,雪豹的家域大小可以從幾十變到幾百平方公里。
同性雪豹之間為了避免互正面衝突,會通過頻繁氣味標記和刨坑等方式在崖壁腳下、埡口、山脊線、山谷入口或道路拐彎處等必經之路上留下自己的logo(常在野外找雪豹粑粑的鏟屎官研究人員們都很熟悉這種痕跡)。
在山間活動的雪豹。攝影:董磊。
雪豹一般在冬季(1-3月)發情,此時的它們會在山上呼喚伴侶。由於喉骨硬化,雪豹是唯一不會吼的大貓,叫聲尾音下落,類似“噶奧”。雪豹的交配持續3-6天,孕期三個月,雪豹媽媽在4~6月間會尋找一個極其隱蔽的適合產仔的巖洞,用岩羊毛和自己掉落的毛鋪好温暖的窩。
雪豹媽媽每胎會產下2~3只雪豹寶寶,雪豹媽媽在哺育寶寶的過程非常辛苦——一邊要擠在窄小的洞穴裏照顧娃,一邊還得忙裏偷閒出門捕獵,給自己和寶寶提供充足的營養。外出期間,柔弱的小崽還有可能被其它食肉動物殺死、或被上山挖蟲草的人類撿走。
雪豹寶寶。
出生一週後,寶寶們才會睜開湛藍色的眼睛;兩個半星期後開始蹣跚走路,在洞穴裏和洞穴周圍玩耍,或在媽媽身上蹭來蹭去,撒嬌哺乳;3個月大時跟媽媽出行,學習捕獵技巧,並一直跟隨媽媽到兩歲大小。雪豹媽媽產下新一窩幼崽,青年們才會被趕走,開始遷徙、尋找自己立足的家域。雪豹在動物園裏的壽命可長達21年,但野外記錄的最老個體才11歲。
雪豹的“好鄰居”
雖然生活在高寒之地,雪豹也並不孤單,它的鄰居們很多,小到鼠兔,大到棕熊,都或多或少與之打着交道。它們有些是雪豹的盤中餐,有些是厚臉皮的競爭者。
説到盤中餐,不同地區生活的雪豹根據當地的食物也得就地取材,做些食譜的調整,“主糧“是山羊和綿羊的親戚們,其他硬菜包括:馬鹿、白唇鹿、馬麝、西伯利亞狍、藏野驢、野豬、斑羚、羚牛、鬣羚、鵝喉羚、野駱駝等。當然,打不着大獵物時,碰上小型哺乳動物們也可以打打牙祭,比如:旱獺、野兔、鼠兔、田鼠、鳥類……甚至是其它食肉動物,都有可能出現在雪豹的菜單裏。
雪豹偶爾也會捕捉旱獺來“打牙祭”。圖片來源:pixabay
除了吃吃吃,雪豹與其他競爭者間也存在深層“交往”。
總的來説,高寒地區的食肉動物們都比較傻白甜,關係不至於太緊張,劍拔弩張的血腥場面並不會時時上演(食肉動物內心戲:太冷了我還不如省點能量保暖用……)。大家通常都會心照不宣,小心翼翼地留下自己的地標,避免互相見面。即使有食物要搶,一般也是按照實力強弱,弱的一方認慫主動讓出。
研究人員的紅外相機就經常拍到類似場景:雪豹抓到岩羊,見到棕熊遠遠來了就馬上開溜;而赤狐藏狐等小型食肉動物則會一邊偷看雪豹進食,等雪豹用餐間隙回家打盹時,趕緊過來偷幾塊肉藏起來;偶爾也有不幸死於雪豹口下的赤狐、兔猻等肉食動物。
雪豹:誰在偷拍我?供圖: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
此外,雪豹不像其它大貓,它們沒有上樹(沒樹)、挖坑(土凍上了挖不動)等藏匿獵物的手段。雖然周圍有巖洞,但雪豹畢竟個頭小,脖子也不夠粗壯,與其費勁把沒吃完的食物拖到巖洞裏保存,還不如下次再去捕獲一隻來的划算。因此雪豹也算是造福鄰居,每打一次獵,都要給食腐動物們提供一頓免費大餐。
保護雪豹,人類在努力
同為生活在高原的牧民,已經與雪豹共同生活了幾千年。相比生活在平地上的狼和熊來説,牧民與雪豹的關係也算是緩和的。畢竟雪豹“高冷”,跟人類接觸機會有限,攻擊性又不強,也沒留下什麼吃人的前科。不過,由於雪豹會吃落單的牛羊,因此也會遭到報復性獵殺,報復的強度取決於當地人對牛羊損失的容忍程度。
有印度的研究對比過,佛教信仰越虔誠的當地牧民,越能夠容忍家畜被野生動物捕食而不去報復。中國的情況類似,新疆的牧民們對雪豹捕食家畜的容忍度,會比藏族牧民們要低。好在雪豹的分佈區內,佛教的覆蓋範圍很廣,也算給雪豹加了一層保護傘 。
一些動物保護項目也根據當地情況和已有研究對雪豹加以保護——阿拉善SEE的三江源保護項目,就期望結合當地傳統價值觀,自下而上地摸索出一條圍繞雪豹等旗艦物種開展的生態系統保護之路。
在我國,老虎和金錢豹的種羣已經岌岌可危,身為大貓家族的高原之王,雪豹低調地挑選了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作為自己的躋身之所,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然而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依然會對雪豹的生存帶來威脅,仍然需要通過多方的努力,共同來研究和保護這些“佛系”的雪山遊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