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哈桑二世清真寺:呼吸着歐洲空氣的摩洛哥,耗資5億美元建寺廟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休閒

摩洛哥,一半沙漠,一半大海,這個位於非洲西北部的阿拉伯國家,與我印象中的非洲大地相差很遠。 它的歷史和文化呈現出非洲環境的另一種面貌, 你會突然發現,這個地處北非,依畔於大西洋的王國散發着一股"無關非洲",卻深有歐洲的複雜氣息。


哈桑二世曾説過這麼一句話:摩洛哥是一棵根植在非洲,但葉子呼吸着歐洲空氣的大樹。關於這句話,我個人理解為一是地理位置,二是歷史因素,三是人才環境。摩洛哥的北部與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四大皇城之一的丹吉爾就凸顯出這個國家與歐洲的距離關係。

當西方文化的湧入,且對東方傳統的蠶食,摩洛哥有許多重要城市都建有西式建築,包括人們的飲食習慣,穿着打扮都受其影響,卡薩布蘭卡最為明顯,就連哈桑二世清真寺都由一名法國建築師所建。


這座清真寺,據悉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它是由國王的一個夢境而建立在海上,又叫海上清真寺。這是卡薩布蘭卡最著名的景點,幾乎每一個來到這座城市的遊客都會前去打卡,這是摩洛哥唯一接受外國、非穆斯林者參觀的清真寺。

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雖然歷史悠久,但終究不像北部港口城市丹吉爾那麼充滿魅力。但它也有屬於自己的迷人氣息,因一部電影,一首歌,它受到全世界許多人的矚目。後來因一座清真寺,再次受到人們目光的聚焦。

20世紀末,哈桑二世聘請了一位法國建築師在大西洋濱的一個巖峯上修建了這座可以容納十萬人同時祈禱的清真寺和廣場。

典型北非風格的方柱形宣禮塔高達210米,是摩洛哥最高的建築物。寺內和廣場上的裝飾由國內六千位能工巧匠用了幾年時間精雕細琢的作品。

不論是強烈的日光下,還是輕柔的黃昏後,建築的整體令人感到十分壯觀。尤其是工匠的技藝,不僅呈現出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藝術的精髓,也發揚着摩洛哥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歷史和文化。

夕陽西下,當我坐在馬蹄形迴廊前的階梯上,或環顧四周或抬首仰望,心中不由讚歎:阿拉伯世界的建築藝術實在精美。

儘管這座清真寺在當年受到不少非議,因工程浩瀚,資金龐大,除了政府出資一部分,絕大多數由國內外捐贈,但人們終究與我一樣,不得不為這座建築的宏偉和精美而讚歎。

它之所以建立在海上(三分之一面積在海上),是因為國王的一個夢,以紀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來。

清真寺分主體大殿和露天廣場兩部分,全部佔地面積9公頃,潔白的大理石牆壁精雕細琢,殿內外迴廊玉柱氣宇軒昂,迴廊玉柱的造型與羅馬拱門很像。

但西方人認為,摩洛哥的建築風格是西班牙—摩爾式的,是阿拉伯人於8世紀被逐出歐洲時,從西班牙帶回來的建築風格,且這種風格很快成為摩洛哥的流行文化。

12世紀到14世紀達到巔峯,其中馬蹄形拱門就是最具特色的風格之一。它在摩洛哥許多精美清真寺上不僅存在,而且得以最好的體現。哈桑二世清真寺就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實際上這種傳統風格在摩洛哥舉目可見。

露天廣場上的周邊迴廊更是以其為主要設計靈感。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傳統建築風格是伊斯蘭建築之一,但追溯根源,它與歐洲文化緊密相連。摩洛哥王國的大量的西式建築都在無聲的闡述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這個根植在非洲大地的北非王國,它的葉子基本上是靠歐洲空氣呼吸成長的。

可哈桑二世清真寺仍是一個欣賞摩洛哥建築風格最好的景觀之一,它主要成就還是源於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藝術,是摩洛哥建築工藝的代表作。

裝飾以複雜的幾何圖案和植物藤蔓為主,純手工打造拼接的馬賽克壁畫遍佈整個建築。門、立柱和牆體也都佈滿了精細的Arabesque 紋飾。不論是放大規模看,還是歸於細節看,建築上幾乎是沒有人和動物的圖案,據説這是出於對偶像崇拜的禁忌。

只可惜因為時間關係,並沒有進入寺內參觀, 但它仍是我非常強烈推薦的一個景點,這是卡薩布蘭卡唯一一個可以超越我對手工市場所迷戀的建築。 難以忘卻,大西洋的日落下,這座高大建築所散發的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