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到北宋的時光訊息,佛慧山尋石窟
北魏到北宋的時光訊息,佛慧山尋石窟蓮蓮的小世界
6小時前
時光的味道,是什麼樣的呢?
就在那個初冬的午後,佛慧山間,從北魏的黃石崖,到北宋的大佛頭,在山間的雲霧中穿行,很久很久以前的場景在腦海中一一浮現,揮之不去,卻又再也觸摸不到。
佛慧山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東南,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登臨山頂是濟南市區的制高點,可俯瞰整個泉城——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柳浪環繞的明湖,對望千佛山,滾滾東去的大河盡收眼底,這便是佛慧山的獨到之處!
佛慧山陰絕壁上有石窟造像摩崖題記多處,開鑿時間從北魏延續到北宋,鬼斧神工雄偉壯觀。佛慧山下原有古剎佛慧寺,明初改為開元寺,現已湮滅,僅存遺址,遺址處巖壁上有唐代造像多尊,文革時遭到破壞,石壁上存有“山高水長”“逍遙遊”等雄渾遒勁的歷代題刻,行走山間山泉湧動,形成有“秋棠”“甘露”二泉,與趵突泉一起為泉城濟南添景。
黃石崖
知道黃石崖這個名字,再瞭解到它的地理位置時,我對黃石崖的歷史充滿了好奇。
以千佛山為中心,輻射到四周有一些零散的古蹟,這些古蹟以石窟造像為主,黃石崖是其中之一,相傳,秦時黃石公曾隱居在這裏,又因山石呈黃色,所以就有了黃石崖這個名字。黃石崖石窟是濟南乃至山東地區現存最早的石窟造像羣,開鑿於北魏正光四年至東魏興和二年,1979年被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是從千佛山南門正對面的小路開始爬山的,黃石崖就在半山腰,一路都有指路牌。快要抵達時,遠遠看到有玻璃反射出的光芒和鐵欄杆,走近才知道如今的黃石崖石窟已經用鐵欄杆和玻璃隔離遮擋起來,不能近距離觀賞了。我只好趴在欄杆上拉近焦距,照片很讓人失望。
山崖中的天然洞穴應該是黃石崖造像的主窟,窟內有東西兩壁,東壁為坐像,佛像背後雕有火焰背光,外飾卷草與花蔓,梅花如意與二龍戲珠等。西壁為立像,服飾流暢自如,刀法細膩,可惜的是,頭部均已被毀。
主窟外西側的石壁正上方鐫刻着北魏正光四年題記,佛像作禪定説法姿態,也許是位置比較高的緣故,它是黃石崖石窟羣裏保存最為完好的。
那個初冬的午後,那個叫佛慧山的地方,從山腳到黃石崖,不長的路,卻是長長的回味與凝望。眾人都去聲名遠揚的千佛山,我獨自置身在佛慧山的懷抱,除了打掃衞生的環衞師傅,幾乎沒有遊人與我擦肩。喧囂就在不遠處的耳邊,內心卻是安靜的,或許只有內心的安靜祥和,才不會被外界所左右。
佛慧山上,心如蓮花,一路芬芳黃石崖。
大佛頭
離開黃石崖,繼續尋找佛慧山的標誌大佛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佛慧山海拔460米,又叫大佛頭山,從名字便可看出,大佛頭是佛慧山的標誌。
真是一個好地方啊!千佛山更多的是名氣,而對古蹟感興趣的我更喜歡佛慧山,因為佛慧山現存多處古蹟,它們更是泉城濟南的見證。大佛頭造像,1979年列入市保,目前是山東省省保。佛頭旁邊可見遺址,尚存石塔,兩石塔之間尚存碑記:“齊州大佛寺自景祐二年正月十五,命匠人口三鐫大佛頭,至景祐三年丙子歲六月戊申塑畢”,歷時一年零六個月,這是一個完整的塑造過程,以此推斷,大佛寺及佛頭的建造年代不晚於北宋。
有些時候,故事還在高潮的時候,夢卻醒了;
有些時候,揮起的手還停滯在空中,道別的人兒卻已遠去;
有些時候,約好的人規劃好的路,卻在半途向着其它方向各自延伸而去……
獨自置身在佛慧山的半日時光,嚮往已久的地點,卻是陰差陽錯機緣巧合踏上的行程,註定相遇,註定別過,抹不去的,是記憶中青煙繚繞的大佛。
開元寺
歲月中,風化了石窟的容顏,繼續尋找傳説中的開元寺,然而不經意的轉身俯視,我看到了那遺址的輪廓。
開元寺遺址在佛慧山的深澗中間,自古以來以遍地黃花染金秋的絕佳景色為人讚譽,史稱“佛山秋菊”,是濟南八景之一。歷史上許多名人曾到訪,明清時期還有許多儒生在寺裏讀書。至於開元寺的創始年代,據《續修歷城縣志·金石三》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的殘字,故推斷隋代即有佛足踏入其間。唐開元年間正式創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間重修,明初改稱“開元寺”,如今,崖壁上還現存眾多摩崖石刻。
石刻與佛像已被現代手法重新上彩描繪過,醒目耀眼,遺址上的老牆還有殘存的古意。
以後的以後很多年過去,我們回首,時光教會了我們什麼?又讓我們銘記了什麼呢?浮光掠影,曾經熟悉的也許會在時間的茶裏消散,屬於我們的是記憶中的微笑?還是閲歷賦予我們的平靜與從容?
風乍起,空氣中夾雜着山野中獨特的泥土氣息,
佛不語,滿壁端莊的面龐留在了我的心底。
全文完
古蹟探秘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