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雁江好玩的地方
相信大家不用細想就能報出好幾個
字庫山公園、花溪河風景區、半月山大佛
……
可能在這些你常去的地方
卻有你不曾發現的奇觀
在字庫山公園,就有一處雷音寺絕壁,遠遠望去就像是一道灰色的瀑布從山上激盪而下不知其所終。7月22日,記者盤點了今年雁江區在文化和旅遊普查中,發現的7處鮮為人知的特色旅遊資源點,一起來看看有你去過的地方嗎?
01
半邊寺沉積構造點
為一處陡峭的山體岩層裸露出的巖壁
位於雁江區石嶺鎮石河村3社,半邊寺旁。屬於地文景觀主類、地質與構造形跡亞類、地層與剖面基本類型。陡峭的山體岩層裸露,見一出露良好的巖壁,地層為侏羅系上沙溪廟組,巖性為淺灰黃色砂岩,內部紋層較為清晰明顯,沉積構造較為發育,見有發育的大型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及砂球結核構造。巖壁裸露高約10m,可見延伸約25m,大型板狀交錯層理層系厚大於10cm,砂球結核礫徑大於5cm。
02
雷音寺絕壁
遠望像是一道灰色的瀑布
位於雁江區寶蓮街道字庫山公園內、雷音寺旁。屬於地文景觀主類、地質與構造形跡亞類、巖壁基本類型。雷音寺絕壁由巨厚深灰色含礫石英粗砂岩組成,絕壁朝西南傾,絕壁面有一定弧度,總體較為平整,傾向在200度左右,傾角即絕壁坡度幾近90度,絕壁底部變緩,但坡度也在60度左右,高達30餘米,寬約15米,砂岩中節理髮育,主要有近水平及近垂直的兩組節理,遠處望去像一道灰色的瀑布從山上激盪而下不知其所終。
03
人頭石
發生坍塌後形成一樽人頭形狀的奇石
位於雁江區迎接鎮卦石村六組。屬於地文景觀主類、地表形態亞類、奇特與象形山石基本類型。該岩石為侏羅系遂寧組砂岩,受應力作用發生坍塌,後經日積月累的差異風化作用形成奇石。奇石高約5米,寬約2米,其外形酷似人的面部造像而聞名村間,該石位於山坡,四周雜草叢生,將此石襯托得分外醒目,遠處看去,極似一樽神態威武嚴峻的人頭,因而得名“人頭石”。1951年在資陽火車站以西1.5公里的黃鱔溪修建成渝鐵路鐵路橋時,發掘了“資陽人”頭骨化石,中國發現的第三個古人類頭骨化石,也是新中國發現的首枚古人類頭骨化石。該人頭石的自然景觀與資陽當地“資陽人”頭骨文化、蜀人原鄉文化相當契合。
04
龍首山石刻
刻有“奇石撐天”四個大字
位於雁江區保和鎮金星村和寶台鎮東角村交界的龍首山上,屬於建築與設施主類、景觀與小品建築亞類、摩崖字畫基本類型。石刻坐西北向東南。石刻長5.9米,高4.8米,寬4.4米,上有李惺易書“龍首山”三字刻石,還刻有“奇石撐天”四個大字,為伍中度所書。該石刻坐落於龍首山山頂,極目遠望,樹木葱葱郁郁,周邊村落散落在山嶺之間,極具觀賞性。2018年7月公佈為第五批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05
飛虹村觀音寺
唐朝就已經存在
位於資陽市雁江區寶蓮街道飛虹村3組。屬於建築與設施主類、人文景觀綜合體亞類、紀念、宗教、祭祀活動場所基本類型。
飛虹村觀音寺在唐朝就已經存在,後歷經風霜、朝代形勢變化、人為因素破壞等,興衰無常,現在的觀音寺是1980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寺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
該觀音寺最大的特點是其獨特的佈局形式,供分為兩階,半山腰為第一階,佈局形式為九宮九殿,分別為觀音殿、三清殿、天王殿、真武殿、玉皇殿等形成9邊形,中間為如來亭;第二階在山頂上,佈局形式為八門八亭,有8個菩薩亭呈8邊形,中間為七蓮池須彌山。兩階均為坐北朝南,九宮九殿與八門八亭獨特的寺廟佈局在中國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國內外宗教人士紛紛到此寺廟參觀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06
大堰村天橋
因其高大形似天橋而得名
大堰村天橋位於雁江區臨江鎮大堰村,原為一水利工程--渡槽,用於灌溉輸水,也用於排洪、排沙。目前已失去其水利工程的功能。屬於歷史遺蹟主類、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工程與生產遺蹟基本類型。
大堰村天橋因其高大形似天橋而得名,實為一水利工程--渡槽。高約35米,長140米,寬約2米。由紅褐色色砂岩堆砌建造而成。架設於大堰村神龜寺山谷間。該渡槽由進出口段、槽身、支承結構和基礎組成。其支承結構為拱式,由墩台、主拱圈及拱上結構組成。渡槽作為農耕時期的水利工程象徵,賦予了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07
胡家壩回龍橋
相傳有形如龍的蛇堅持護橋而得名
回龍橋位於雁江區堪嘉鎮胡家壩村蒙溪河之上,屬於歷史遺蹟主類、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交通遺蹟基本類型。
回龍橋為石磴、條石橋面組成的簡支梁橋。由近20多個橋墩、四十多塊板石平鋪而成。清末宣統年間,為了兩岸羣眾過河方便,眾人捐資,修建一石平橋,橋長約為30米,橋寬約為1.6米。在下橋墩時,忽然發現一條蛇,雖然好心人把它放走了,但是第二天又見它返回原地,蛇形如龍,而龍堅持護橋,是新橋穩固的吉利象徵,故美其名曰“回龍橋”。該橋在前些年被洪水沖毀,目前橋面損毀嚴重,部分橋墩依然在屹立在河中,目前該橋已經禁止通行。
蒙溪河河水清澈,河道狹窄。在雁江區僅流經堪嘉鎮胡家壩一帶,在該處觀蒙溪河涓涓流水,賞回龍橋這一歷史遺蹟,別有一番風致。
07
三萬村陳家祠堂
距今已有300多年
陳家祠堂位於老君鎮三萬村3社,屬於歷史遺蹟主類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中的建築遺蹟基本類型。
祠堂坐北朝南,佔地約1200平方米。祠堂木石混構,抬梁式樑架,屋頂施小青瓦,總體呈四合院結構,大門為石質作仿木構四柱三間五樓,高約5米、寬約4.5米、厚約0.4米,門頂部由上至下刻有陳家祠堂四字,已被泥巴糊住,大門牌匾刻有“歸衲家風”,門前兩側分別為“祖德崔嵬節彼龍山難擬峻”“宗功浩蕩流如雁水覺尤長”。中部東西向橫排6間為土改後修建的屋社,穿過屋社為祠堂正房,正房主要為擺放祖先牌位祭祀祖先之所,兩側為烽火樣式的牆,當地人稱為烽火牆,樣式十分奇特,烽火牆外側分別雕刻有福祿二字;烽火牆兩側為偏房,為當時佃户居住屋社。屋內樑柱、神龕仍殘存一些雕刻,雕刻工藝精湛。
陳家祠堂為清代康熙年間修建,距今300多年。除了用作祭祀祖先外,平時族內有重要事務,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將祠堂作為商議的場所,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也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新中國建立後,在1952年土改時,將祠堂分給了當地農民,原祠堂中間空曠之地便是土改後修建,據説當時有32間房屋。文革時期,祠堂遭受了較大的毀壞,祠堂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牌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皆被焚燒破壞。祠堂旁陳家後人還保留有一本殘破的家譜。
【來源:雁江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