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獅子這種動物在貓科裏面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不僅僅是表現在雌雄兩態上面,還有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絕大多數的貓科動物都不一樣,即獅子是唯一羣居的貓科動物。

這裏面需要注意的是嚴格意義上的羣居,像獵豹、美洲獅、猞猁等有時多個體暫時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短暫集羣現象”,並不是我們常説的羣居生活。在獅子的生活方式裏面,“流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現象,多數雄獅都要經歷這個階段之後,才能入主獅羣,成為一代獅王。

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雄獅離開獅羣去流浪,是獅子這一物種避免近親繁殖的重要方式,其實雄性離開,不單單隻發生在獅子的身上,在許多動物的身上同樣適用,只不過獅子的名氣較大而已。

比如斑鬣狗,雄性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經常轉換鬣狗羣,所以地位相對較低;又比如老虎,雖然它們是獨居者,雌性也需要離開出生地,但往往是雄虎離開得更遠。

因為大多數流浪的都是雄獅,所以給了人們一種錯覺,在獅子裏面,似乎流浪是雄獅的專利,但是你知道嗎?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主動選擇流浪生活,而且出現這些情況的概率還不小。

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雄獅為什麼要流浪?

雄獅的流浪,似乎是剛出生就註定了的,但我們也需要知道的是,不一定所有的雄獅都需要經歷流浪這個階段,如果足夠幸運,它們能夠在同一個獅羣過完大半生。

可能很多人會不解,獅王不會趕它們走嗎?如果雄獅不離開的話,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嗎?這就要從獅子的生活方式説起了。

雄獅入主獅羣多數情況下是靠團隊力量的,比如在非洲蓋倫蓋蒂大草原上,單獨行動的雄獅很少,它們必須依靠“兄弟”的力量一起爭霸。

如果小雄獅所處的獅王足夠強悍,一直沒有被打敗,或者足夠幸運,沒有其他的雄獅前來挑戰,那麼它只要對自己的父親表現出足夠的順從,就不會被趕走,而是會讓它加入守護獅羣的“雄獅團”。

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這樣會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呢?説不會是騙人的,但是凡事講究一個度,無論是獅子還是其他動物,即便基數很大,也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但該現象很少,或在合理範圍內,不會對整個物種的發展產生影響。

另外,在獅羣裏面,交配權並不是公平分配的,即便是同一個雄獅團裏面,也只有老大有大量的交配權,其他的雄獅成員沒有或者很少,這種制度,就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即便是留下來的雄獅,也不會與自己的血親產生後代。

雄獅為什麼要流浪?多數情況下是現實所迫,在現實中,極少雄獅能夠一直守住自己的“王者之位”,即便是非常強悍的獅王,也必須面對衰老的問題,而在大草原上,一旦獅王呈現疲態,其他的雄獅就會向其發起挑戰,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屢見不鮮。

一旦有新的雄獅聯盟接管了獅羣,那麼小獅子就有危險了,它們要麼被新的雄獅殺死,要麼先逃走,聰明的小獅子們往往會選擇後者,於是它們便進入了流浪生涯。

不過有時候危險是小雄獅們自找的,不管是獅子還是老虎,雄性個體的性格都要兇猛許多,這點在它們的成長過程中就能夠看得出來,比如在一窩老虎裏面,“優勢個體”往往以小雄虎居多,而且在日後的過程中,最先走出巢穴,探索離巢穴更遠地方的,也是小雄虎。

小雄獅隨着身體的成長,會逐漸表現出叛逆的一面,它們變得兇猛好鬥,尤其是進入青壯年的階段,會變得更有個性,甚至對獅王都表現出一定的不服。

一旦獅王感覺到小雄獅有“不臣之心”,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趕走,即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例外。

雄獅殺死幼崽以刺激雌獅快速進入發情期

新的雄獅聯盟接管了獅羣,就要對原有的小獅子們痛下殺手,很多人不解其中的道理,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交配。

雄獅的輝煌可謂是十分短暫,隨着年紀的增加,它們會逐漸被更年輕更強壯的雄獅所代替,所以對於雄獅來説,入主獅羣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交配,然後留下自己的後代。

但是雌獅還在育幼階段是不會發情的,於是為了使雌獅們儘快進入發情期,雄獅們就會無情地將獅羣裏面的所有小獅子趕走或者咬死。

有這種現象的不止獅子,老虎這一物種的身上也存在,母虎的幼崽夭折之後它也會快速進入發情期。可能從人的角度來看,這似乎很殘酷,但在動物世界裏面,這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獅子裏面,正是有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在同一獅羣裏面,我們觀察到所有的雌獅們幾乎都在同一時間段裏面發情,也都在同一時間段內生產,這種機制,為超級雄獅聯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不少人覺得,新入主的雄獅只會殺死那些小雄獅,而不會對小雌獅動手,雄獅會等着它們長大以壯大獅羣,這其實是錯誤的看法。

實際上只要是獅王之位發生了更替,不管是小雄獅還是小雌獅,都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因為雄獅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刺激母獅儘快進入發情期,而當母獅有小獅子存在的時候,它們是不會進入發情期的。

母獅的抉擇:流浪還是隱忍

對於母獅來説,不管是老獅王的後代還是新獅王的後代,都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它們也不會允許小獅子被殺死的現象發生,那麼怎麼做呢?有兩種方法:

一是奮起抵抗,聯合所有雌獅一起對抗入侵的雄獅聯盟;

二是選擇流浪,母獅帶着小獅子離開獅羣。

在《非洲貓科》這一紀錄片裏面,就講述了一起當新的雄獅聯盟趕走了老獅王之後,沒想到遭到雌獅的拼死抵抗,雄獅聯盟只能選擇暫時放棄,被趕走的老獅王之後又重回獅羣的故事。

母獅的抉擇非常重要,如果它們選擇抵抗,那麼有時候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獅子的雌雄兩態很明顯,雄獅無論是體型和力量都遠超雌獅,所以如果獅羣裏面的雌獅數量較少,而雄獅聯盟較大,這樣的實力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此時的雌獅依然選擇抵抗的話,那麼也會被雄獅咬死。

不過如果在抵抗的初期母獅的小獅子就被咬死了,那麼這些母獅就會選擇放棄抵抗,從而開始新的生活。

當然,有不少母獅會選擇帶走孩子,進入流浪生活,那麼究竟要流浪多久呢?沒有詳細的定論,一般來説是等到小雌獅性成熟之後,它們就組成新的獅羣或者加入其它獅羣,更多的情況下,它們會選擇回到原來的獅羣,當然前提就是原獅羣裏面的雌獅要接納它們,畢竟它們離開過一段時間。

如果有原來的母獅帶着,那麼情況可能還好一點,其他的雌獅很快就能認出來,如果是流浪的小雌獅長大之後回到原來的獅羣,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重回獅羣

重回獅羣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一個獅羣裏面,主要由雄獅、雌獅及幼崽組成,而占主導地位的則是雌獅,它們數量最多,確定領地邊界等等。

獅羣裏面的成員,99%都是具有血緣關係的雌獅,它們是獅羣裏面的核心,所以它們很團結,但形成的羣體也比較封閉牢固,外來的獅子想要加入,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這種現象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就如同我們人類一樣,當你想要融入一個圈子,有時候會發現怎麼也融入不進去。

雌獅是貓科動物裏面最具社交性的,它們天生羣居,在非洲大草原上,單獨行動的雌獅是沒有辦法長時間生存下去的。

非洲的環境不像森林裏面,缺乏有效的遮蔽物,而且獅子的獵物多數體型較大奔跑速度快,靠單一雌獅的力量無法完成捕獵,它們必須依靠羣體力量,所以流浪的雌獅會比流浪的雄獅更積極尋找獅羣融入進去。另外,相較於雄獅要加入獅羣來説,雌獅加入獅羣會顯得容易許多。

多數情況下,流浪的雌獅會選擇過一段時間後加入原來的獅羣。比如母獅為了防止新獅王咬死小獅子,就帶着它們流浪了,等到小雌獅長大之後,雌獅們又重新進入發情期,這個時候回到原來的獅羣,雄獅是很歡迎的,唯一的問題就是能否得到獅羣裏面其他雌獅的接納,有母獅在的時候還好説,因為同姐妹、母女之間很容易就認出來。

但若只有一個小雌獅的話,就要困難許多了,畢竟“少小離家老大回”嘛,不認識也是正常的,但多數情況下,花多一點時間,獅羣裏面的雌獅們,還是能夠認出自己外甥女的。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2 字。

轉載請註明: 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