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長江三角洲上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展開長江流域圖,可以看到在長江三角洲坦蕩遼闊的平原上,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它西南圓而東北缺,猶如向西突出的新月,它就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江蘇無錫太湖的黿頭渚。

太湖是一個由於構造運動和瀉湖封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古瀉湖。古時的太湖又稱震澤,《禹貢》分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之説。它的範圍遠比今日太湖大,北岸大致在江蘇常州經江陰至常熟一帶,南抵杭州灣北岸,東至崑山、金山一帶,西臨溧陽、宜興、長興一線。 那時的太湖“茫茫復茫茫,中有山蒼蒼”。渾雄遼闊,蔚為壯觀。

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圖。

歷經滄桑的太湖,由於淤積和千百年來人們與水爭田,大量圍墾,湖面已縮小到僅有2427.8平方公里,太湖北近無錫市;南靠湖州,西接宜興、長興,東臨蘇州市和吳江區,地跨江蘇、浙江兩省。

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風光。

在這煙波浩渺的湖面上,點綴着大小島嶼50多個,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這些島嶼,山勢嵯峨,巖洞深幽,怪石玲瓏,使太湖景色顯得嫵媚秀麗,婀娜多姿,別具特色。其中以洞庭西山最大,面積75平方公里。洞庭東山是是伸入湖中的半島,它的東面稱為東太湖,系太湖最大的湖灣;以西稱西太湖。在太湖周圍,湖泊縱橫,較大的湖泊有250多個,主要有陽澄湖、澱山湖、澄湖、洮湖等,處處碧波盪漾,一片水鄉風光。

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風光。

注入太湖的水系,主要是苕溪和荊溪水系,其次是京杭大運河來水。苕溪水系發源於浙江天目山,在太湖西南經長興、吳興一帶,分別經70多條河港入湖。荊溪水系發源於江蘇茅山和蘇皖界山地區,由西岸入湖。太湖的主要出水口,集中於北部和東部70多條大小河港,分別流經望虞河、婁江、吳淞江和黃浦江,匯入長江。其中十分之八是靠黃浦江分泄入江,流入東海。

夕陽下,美麗的太湖風光。

太湖流域的地形比較複雜。它四周高,中間低,形狀好像一個碟子。西南部與丘陵相接,一般海拔在10至30米;東、北、南部的平原,高度在3至8米;中部是窪地,最低處僅2米多。在坦蕩的平原上,點綴着一些孤立的小山丘。這實際上是地質年代的海上小島。吳縣西南的穹窿山,常熟的虞山,無錫的惠山,蘇州的天平山、靈巖山等,高度只有二三百米左右,但因其拔地而起,顯得格外峻秀。

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風光。

太湖流域河湖豐富,是我國內河航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河湖相連,江海相通。江南運河像一根銀線,由北至南貫穿其間,把眾多的港汊河渠與太湖周圍的湖羣連接在一起,構成了濱湖地帶相當完整而稠密的水網系統。如今,在這條古老的運河線上,大小船隻穿梭往來。因船多河窄,船隻幾乎首尾相接;一列列長達百米的船隊南來北往,酷似車輛駛過鬧市一般。在譽為“東方威尼斯”的蘇州,曾經一度用紅綠燈指揮水上交通。在無錫,每分鐘就有好幾艘船通過。從江陰閘到杭州的運河和從湖州到上海的湖申運河,長度都是200多公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年貨運量約達5000萬噸,相當於長江當年的運輸量。

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風光。

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太湖湖底平坦,水深平均在1.9米,最深處達5米左右。湖中魚類賴以生存的天然餌料,十分豐富。據《太湖魚類志》記載,太湖共有107種魚類,盛產青、草、鯉、鰱、鯽、鱅等魚類和各種水產經濟動物。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40多種,特別是白魚、銀魚和白蝦,稱為“太湖三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夕陽下,美麗的太湖風光。

太湖流域歷來是我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這裏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無霜期達220至240天,又有季風調節氣候,最適宜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的生長。流域內耕地2700餘萬多畝,大部分都是水田,盛產稻穀、棉花、小麥、油菜、豆類、黃麻等作物。這個地區還出產茶葉、毛竹、茶油以及各種乾鮮果品。江蘇省約70%的楊梅,90%的枇杷,幾乎全部的柑桔,都出自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太湖流域還盛產桑蠶,年總產量逾100萬擔,絲綢生產居全國之冠。湖州的蠶繭產量最高,所養的蠶繭,繭層厚,出絲均勻、潔白,拉力強,享有“湖絲甲天下”之譽。這裏的絲綢產品多達200多種,暢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據湖州市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的絹片、絲線、線帶測定,這裏種桑養蠶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美麗的太湖風光。

如今太湖流域,由於襟江帶海,大規模興修水利,水陸交通發達,工業城市眾多,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密度最大、工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如上海、蘇南三駕馬車之稱的蘇錫常、浙江湖州、嘉興等。太湖流域作為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佔據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成為我國首屈一指的最大城市羣,讓太湖流域這塊寶地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5 字。

轉載請註明: 探訪長江三角洲上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