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福建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內的“涴然別墅”,融合了閩南和南洋的建築特色,是閩南華僑文化的體現。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攝
新華社福州9月1日電(記者褚萌萌、鄧倩倩、趙雪彤)在福建晉江的喧囂市區,高樓環抱內有一片紅磚厝組成的街區。古色古香的磚紅色中,花木扶疏處,一座名為“涴然別墅”的二層紅磚小洋樓幽然而立。
“‘涴然’是我爺爺的別號。”雖已移居到街區旁新建的樓房中,但62歲的蘇麗玉隔三岔五就會來老宅看一看,對這裏瞭如指掌,“這棵七里香是我奶奶親手種的,後院還有三棵龍眼……”站在院子裏,回想起小時候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場景,她的眼角泛起淚光。
1957年,常年在菲律賓打拼的爺爺蘇孫江回到家鄉,為家族修建了這座融合閩南和南洋特色的“番仔樓”。蘇麗玉説,在外面掙了錢要回家蓋房子,這是閩南華僑的傳統。如今,她的家族中幾十口人均在海外發展,只剩她和妹妹兩人還留在晉江,但老宅卻是全家人共同的牽掛。
涴然別墅所在的街區“五店市”,是晉江城區的發源地,自唐開元年間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始終人煙浩穰。街區內遍佈民居、商鋪、宗祠、寺廟。不過歷經歲月後,有些古厝年久失修,也缺乏便捷的現代化生活條件。
遊客正在五店市傳統街區內遊覽。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十年前,晉江市啓動舊城改造。“當時,海內外的晉江人都想要留住老祖宗的建築。”五店市建築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顧問範清靖回憶,“僑胞的呼聲尤其大。”
晉江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僑胞有300多萬人,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範清靖説,許多古厝不僅有建築價值,更有文化價值,諸如故居、宗祠等處是僑胞回鄉探親的重要場所,聯繫着晉江和海外遊子。
眾望之下,原本擬修建市民公園的五店市區域,最終被規劃為閩南民俗文化街區。以原有的街巷肌理為綱,區域內的重點建築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得以修復。周邊鄉鎮中有幾棟不具備文物價值的歷史風貌建築,在發展建設中面臨被拆除風險,也整體遷移至此統一保護。
正是在此過程中,蘇麗玉的叔叔、晉江著名僑胞企業家蘇千墅代表家族與政府簽訂了徵拆遷協議,涴然別墅因而成為五店市內閩南華僑文化的重要象徵。蘇家人都認為,把晉江的歷史建築集中保護並展示給外界,“是我們要全力支持的好事”。
2015年,五店市傳統街區正式對外開放。佔地126畝的街區內,130餘棟不同時期的紅磚厝相映成趣:明清的“皇宮起”大厝飛翹着燕尾脊,貼着鮮豔的剪瓷雕;近代的“番仔樓”中西合璧,雕花窗欄凸顯着精緻工藝……在營造者們心中,五店市街區就是沒有圍牆的“閩南建築博物館”。
福建沙縣的學生研學團正在參觀五店市傳統街區內的閩南紅磚古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為了讓街區進一步“活”起來,在保障建築安全的前提下,多種符合閩南傳統文化內核的業態被引入古厝。愛國華僑莊朝北於1935年修建的“朝北大厝”,如今已成為民俗博物館,在紅磚白石內還原了上世紀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場景,向遊人展示着閩南風情。南音、高甲戲、木偶戲、茶道體驗等一系列特色項目也在古厝中沉浸式地開展起來。
晉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吳金鵬説,五店市活化利用的意義在於“留住鄉愁,留住城市的文脈”,能夠“讓華僑覺得很鄉土,讓外地人覺得很閩南”。
像蘇麗玉一樣,許多從五店市古厝搬遷到周圍的原住民都喜歡在閒暇時來此散步,剛參加工作的何珊娜也是如此。她工作的晉江市第二實驗幼兒園,經常組織孩子們來街區寫生、郊遊、品嚐美食、學習歷史……這些出生在現代化小區中的孩子們,在保護良好的紅磚古厝中,也能夠懵懂地體會到閩南人特有的那份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