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台,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楷書創作由不成熟到成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各人由於基礎的不同,所需時間也不盡相同。只有通過多臨摹、多集字創作來為獨立創作打下紮實的基礎,將臨摹與創作相結合,多瞭解一些楷書的筆法、結構、章法,逐步積累創作經驗,多欣賞名家的楷書作品,提高自己楷書的鑑賞能力,還可以到姊妹藝術中去吸取“營養”。其次在同一幅作品中簡化字與繁體字不能混雜,如採用繁體字,一定要寫規範,不能確定時可以查找字典或其他工具書。能用簡化字創作就更好了。
楷書一般來説是靜態的書體,運筆速度較緩慢,注重筆壓的加力,因此必須選用筆鋒尖齊,筆腰較強健的毛筆,所以以狼毫和羊毫製成的兼毫筆為主,兼毫筆之筆鋒柔暢,筆腰有力富彈性,在於點劃、轉折方面,容易收放。純羊毫毛筆的筆性較柔,除特別嘉好者,甚少人用來寫楷書,欲用純羊毫毛筆寫楷書,必須功力足,運筆認真,才能達成效果。楷書是為規範草書的漫無準則和減省漢隸的波磔而由隸書的發展而逐漸演變而成的。
楷書具有安詳、渾樸、莊重、平實、規範、點畫清晰、形態豐富、筆法最為完備、結體較為優美、易於辨識等基本特徵。蘇軾説:“楷生行,行生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未有未能立者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跑者也”。蔡襄説:“古人善書者,必先楷法,繼而行和草”。又有另一位書家提出:“習書者,不精楷法,不能稱為書法”。可見楷書在書法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趙體(趙孟頫)楷書用筆沉穩,章法分明,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平中寓險,點畫之間呼應十分緊密。,趙體楷書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不拘泥於唐楷的一招一式,在楷書中經常有一些生動俊俏的行書筆法與結構,筆劃形態生動自然,趙體楷書被譽之為活的楷書;而趙體行書温潤閒雅,輕盈流動;筆法精緻秀美充滿了書卷氣與富貴氣。其"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已成為千古名言。
永瑆的書法水平是極高的,和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為“清四大家”。成親王擅長楷書、行書、篆書、隸書,他的小楷秀潤妍美,最為上品。永瑆的書法取法趙孟頫、歐陽詢、二王等前代諸家,從唐宋名家處領悟書法的用筆之意。成親王走的是貼學的路子,畢竟皇子的身份,又深得乾隆皇帝的看重,經常出入於三希堂,書法資源十分豐富,遍臨百家的成親王書法面目各不相通,神情兼備,對後世影響巨大。
線條的力度是書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力量在線條中的體現,線條表面無非是幹筆、濕筆,濃筆、淡筆,粗筆、細筆等等,這些都是筆畫的表現形式.古人所講的“力透紙背”(和“墨透紙背”區別開),這才是本質。做到力透紙背,就必須做到中鋒行筆,筆豪向下,如同鐵鍬挖地,只有這樣,線條才能入紙,才會產生力度;線條的力度來源於起筆,起筆要有爆發力,爆發力的強弱,決定着線條質量的好壞,表現了功夫的深淺。線條形成的過程是起筆——行筆——收筆。
古人運筆的玄奧之處,在於對筆鋒的控制,控制筆鋒的聚散、扁圓、卧挺等狀態以塑造筆畫形象,利用筆頭的圓錐狀,可成圓筆,利用好它的齊(扁平展開)可成方筆,順轉着走,筆畫圓潤,側逆着用,則出現方稜。所謂“方筆用鋪,圓筆用裹”,“轉便圓,側成方”。一支筆在你手中筆毫要鋪就鋪,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圓就圓,要開就開,要收就收,則無論什麼筆畫,均可下筆成形,筆勢自然,絕無多餘來回動作。所謂“用筆千古不易”,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