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與雪山
草原與冰川
熱帶與寒帶
迥異的景觀
其實可以近在咫尺
“三江並流”
是地質演化史上的奇觀
距今5000萬-2000萬年前
印度板塊朝東北方向運動
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
使得青藏高原快速隆起
其東部的陸塊
被擠成諸多南北走向的皺褶大山
也就是鼎鼎大名的
橫斷山脈
橫斷山脈
金沙江、瀾滄江、怒江
從青藏高原奔湧而下
沿着南北向的構造斷裂線
快速下切
造就了平行排列的峽谷羣
並逐漸成長為世界級的大河:
金沙江東拐
自四川宜賓化身長江
橫穿中國南方
奔流到東海
金沙江大拐彎
瀾滄江向東南行去
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成為東南亞多國、多民族的母親河
湄公河
自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
瀾滄江峽谷,紅色的丹霞景觀 攝影/税曉潔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怒江則一路南下
成為緬甸和泰國的界河
薩爾温江
最終流入印度洋安達曼海
怒江
這三條世界級大河的上游
在西藏東南、雲南西北地帶
收束靠攏,近在咫尺
又因大山的阻隔,各自獨立
這就是我們所説的
“三江並流”
在長達幾億年的地質演化中
一點點斷層不同
一次河水襲奪
或是地殼再度抬升、下陷
都可能令此景象不復存在
三江走向及並流區域示意圖
在流水與大地的造化下
三江並流區域
形成了奇特的垂直氣候:
熱帶——山谷
温帶——山腰、山地夷平面
寒帶——山頂
景觀與生態獨特多元
儼然是半個微縮的地球
河谷乾熱、山間葱鬱、頂綴冰雪
組成三江並流區域的垂直氣候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帶你看“三江並流”
01 “熱帶”:温暖河谷
“三江並流”遍佈峽谷
底部到處是激流險灘
也是漂流的樂園
金沙江狹窄而湍急的支流 攝影/鍾峪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雖然河水濤濤
河岸往往草木稀疏、乾旱蒼涼
濕潤程度明顯偏低
這種地理環境被稱為
乾熱河谷
乾熱河谷 攝影/田捷硯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比較可能的原因是
由於山高谷深
白天山坡曬着太陽
山坡空氣受熱上升
谷底的空氣也因此向上填充
形成從河谷吹向山頂的“穀風”
帶走了谷底的水汽
夜晚則相反
太陽下山後,山頂散熱比谷底快
空氣降温下沉
形成從山頂吹向河谷的“山風”
令谷底愈發乾旱
山谷風效應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月刊
雖然山谷陡峭、荒涼
但是氣候温暖
在靠近谷底的坡地上
常有民居坐落其中
當地人依照土地的走向
壘出彎曲的田埂
從而保持灌溉、雨雪的水分
並種植耐旱的青稞、葡萄等作物
在大山包圍下
開墾出宜居的綠洲
乾熱河谷的原生植被主要是耐旱灌叢
但是經人為改造,也可以進行農業耕作
圖中的仙人掌與色彩斑斕的農村形成鮮明對比
人們在乾熱河谷還開拓了鹽業
瀾滄江畔的昌都鹽井
斷裂構造線深切三疊紀含鹽地層
鹽被温泉水溶解
形成高濃度的鹽泉
當地人自古就依山架設鹽田
生產食鹽,延續至今
為河谷的景觀更添一抹亮色
瀾滄江畔的昌都鹽井
也有部分河谷
“擁抱”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
形成滿目翠綠的景象
俗稱濕暖河谷
像是怒江大峽谷南段的丙中洛
常年綠意深幽
漫山遍野的植被看似普通
卻可能是1億年前的古植物
在此躲過了“第四紀冰期”的嚴寒
倖存下來
位於怒江峽谷的丙中洛
02 “温帶”:涼潤山地
河谷之外
不僅僅是連綿的山嶺溝壑
“三江並流”的山腰與高坡
遍佈草甸、森林、湖泊、農田
蒼鬱繁茂,色彩斑斕
生機勃勃
三江並流地區分佈着多個高原草甸
像是泥汝的南寶牧場、小中甸的洋曲塘
高原湖泊猶如寶石
散落在三江並流的羣山之間
這些湖泊許多緣於
高原冰川的末端在消融後退時
礫石堆積出窪地或堵塞河牀
阻擋了冰川融水
形成冰磧湖
或是冰川在運動過程中
掘蝕地面產生凹地
積水後形成冰蝕湖
香格里拉屬都湖是典型的冰蝕湖
雪山與冰川的融水順勢而下
撲入森林帶
河谷升起的濕潤氣流
在高處形成雲霧和降雨
滋潤了崎嶇起伏的山地
雖然難以抵達
卻遠離紅塵紛擾
幾十年如一日
營造了桃花源似的圖景
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
山坡高地的水源、光照充沛
土壤肥沃
維西傈(lì)僳(sù)族自治縣的人民
世代以農耕為生
在雲嶺山脈的亞高山盆地中
海拔高達2700米的攀天閣鄉
開墾出廣袤良田
成功種植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水稻”
——黑谷
比西藏察隅水稻、尼泊爾水稻都要高
攀天閣鄉 攝影/謝罡
許多珍稀野生動物
像雪豹、金絲猴、黑頸鶴
出沒山林之間
而且由於高山的阻隔
即使距離相近
同一物種也可能演化出不同的品種
像是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
高黎貢山的怒江金絲猴
形貌各異
滇金絲猴
怒江金絲猴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03 “寒帶”:風雪山嶺
從林線往上走
就到了三江並流的“寒帶”
這裏風雪作伴
但依然精彩非凡
是壯麗雪山的國度
也是珍稀物種的家園
碧羅雪山支脈南端的大雪山
夏季遭遇暴風雪 攝影/彭建生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三江深切羣山之間
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眾多
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馬雪山
常年冰雪覆蓋
連綿的山峯刺向天際
崇俊肅穆
其中梅里雪山主峯卡瓦格博
海拔冠絕雲南,達6740米
迄今未有人登頂
梅里雪山
龐大的海洋性冰川
圍繞梅里雪山為作用中心
受西南季風影響
温度較高,冰川活動性強
降雪與雪崩頻繁
冰舌末端常可伸入森林之中
生長着冰川蚯蚓、雪蚤、雪藻、苔蘚
梅里雪山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 攝影/彭建生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巔
人跡罕至
卻是耐寒花卉的家園
高寒地帶的水母雪兔子 攝影/宋文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水蜜桃似的桃兒七
桃兒七 攝影/高新宇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蛇髮女妖似的水母雪兔子
水母雪兔子 攝影/程斌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絲綢似的“東方花神”美麗綠絨蒿
美麗綠絨蒿 攝影/程斌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在風雪中相競綻放
傲立寒中的桃兒七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高黎貢山上
杜鵑花屹立寒風中
高能量的花蜜
為十多種高山鳥類提供了難得的食物資源
如太陽鳥、鳳鶥、綠鶥、柳鶯等
同時鳥類也為杜鵑花傳粉
太陽鳥出沒杜鵑花叢中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這些高山鳥類
冬季大多會下降至低處避寒
春夏再回到高處繁殖、覓食
是一種季節性的垂直遷徙
左上:白眉朱雀
左下:綠喉太陽鳥
右:白尾梢虹雉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縱橫山水、垂直氣候
令不論花卉草木
還是飛鳥走獸
皆能找到一方樂土
人類聚落也廣泛分佈
因應地理條件的不同
發展出相應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不遠千里而來
記得坐在鮮花盛開的草坡上
遠眺高聳巍峨的雪山
俯瞰縱深險峻的河谷
你會切身感受到
“三江並流”
是地球景緻的縮影
是自然造化的奇蹟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2018年10月刊
話題
還有什麼地理奇觀能與三江並流b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