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千年 牽手此刻:從中國大運河看見“人民”

中新網杭州10月21日電(王逸飛 張煜歡)47歲的揚州市沿湖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寶沒想到,村民告別世代生活的漁船、登“陸”紮根後,可以依靠運河漁家文化由“漁花子”變身“漁老闆”,村子也成為“國家級最美漁村”。

山東台兒莊古城景區“95後”講解員趙雅樂沒想到,小時候家人常提醒離遠一點的河道與舊建築,如今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江北古城景區,承載起自己的事業嚮往與故土親人的生活奔頭……

一個個“沒想到”,正在湧淌2500餘年的中國大運河畔,真真切切的發生。

中國提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已有兩年多時間。其進展如何?近期,中新社記者前往北京通州、山東棗莊、江蘇揚州、浙江杭州等沿線城市調研看到,在各地聯手共推此項工作的背景下,讓運河文化融入民眾生活、使運河造福人民不僅成為共識,更成為着現實:精心打造的親水公園、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區,亦或逆襲蝶變的運河漁村、新舊呼應的“文化長廊”……今時此刻,萬頃碧波依舊連通南北,映出的惠民圖景已更為生動。

擁抱千年 牽手此刻:從中國大運河看見“人民”
中新社記者(左二)體驗扎染工藝。沙見龍 攝

北京通州:在“城水相融”中收穫幸福

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清波盪漾的運河水與碧空如洗的藍天化為一體。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正對着河岸秋色認真寫生作畫。站在她身後的父親趙啓明是地道的通州人,父女倆早已是公園“常客”。

“這裏空氣好、視野好、環境好,離家又近,帶孩子來最合適不過。”能在親近自然中感受“家門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幸福生活,這也是從小生長在運河邊的他沒想到的。

在這一精心打造的親水公園內,“水天一色”的好風光吸引着人們駐足留念。登上公園的月島觀景台,可360°飽覽運河沿岸風光,能眺望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全貌,古老寬闊的河面倒映着現代化高樓。

在公園裏,常能見到學生結伴遊玩嬉戲,一家老小來此踏青賞河,在城水相融的圖景下,人們用手機、相機、畫筆定格下一個個美好瞬間。

為讓運河之水真正淌進百姓生活,北京市通州區副區長楊磊介紹,今年通州將再現大運河北首盛景,打造都市濱水休閒新空間。

河岸美了,河道也在持續“升級”。6月,運河通州段河道實現旅遊通航。通航的順利進行,與北京市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密不可分。《2020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北京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主要污染指標年平均濃度值繼續降低。

開闊的運河河道上,飛鳥悠然,綠樹環繞的景緻成為常態。通州段打造起具有北京特色的大運河水上游覽路線,正讓更多市民遊客近距離感受到城水相融的和諧景象。

運河通航,也是北京“大運河保護”這盤大棋中的落子之一。10月9日,《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發佈,為打造生態之河,北京提出將修復大運河生態環境,建設觀水、近水的濱水休閒空間,整體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諧的大運河生態文化景觀長廊。

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徜徉於流淌不息的運河之上亦是沿岸百姓的美好向往。一條璀璨的運河生態帶,串聯起城水相融的美好圖景。

擁抱千年 牽手此刻:從中國大運河看見“人民”
遊客在台兒莊古城欣賞戲曲演出。張煜歡 攝

山東棗莊:在因水而“興”中找到歸屬

趙雅樂是土生土長的山東台兒莊人。記得小時候,她總愛到運河邊玩水,但常被家長提醒“離河邊要遠一點,注意安全”。到了念高中時,家鄉人人知道,有個“古城”即將在此拔地而起。她想,將來能到這依水而建的景區工作該有多好。

如今,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的趙雅樂已“如願”成為一名古城景區講解員,把對家鄉的熱愛融入了看似枯燥的講解工作中。她最高興的時刻便是遊客對古城發出由衷讚歎的時候。有人告訴她,去過那麼多的古城,“只有‘重建’的台兒莊最原汁原味”。

作為京杭大運河唯一一段東西走向的航道,棗莊段運河與大運河一脈相承。從歷史上商賈雲集、文化底藴深厚的水鄉古鎮,到如今重建起的文旅融合古城景區,棗莊段運河畔的台兒莊因河而“興”的淵源延續了千年,並煥發着熠熠生機。

“90後”創業者王格也從小生長在運河畔,在外打拼幾年後,她帶着對傳統扎染工藝的興趣回到家鄉開始創業。在她的沿街小鋪裏,手工製作一條扎染小手帕的費用是40元,手把手教學,一點點積累,她説,“節假日裏每天數千元的營業額不成問題”。

沿岸百姓收穫着事業上的歸屬感,其既源於對故土的深厚情誼,更離不開運河水為古城賦予的文旅新動能。

台兒莊古城旅遊集團副總經理黃曉莉介紹,重建之初,當地便確立了“留古、復古、揚古、用古”的八字理念,將保存下來的古城牆、古碼頭等歷史遺產科學地進行修復,讓古城在歷史的基因上“復活”起來,實現古城文化空間的豐富性。

活用運河資源,打造運河城市品牌,正是棗莊實現詩與遠方“牽手”的重要經驗。棗莊市副市長劉吉忠稱,目前該市致力於讓“台兒莊古城—大運河—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大運河文旅小鎮—微山湖”實現區域聯動,形成大運河文化帶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交通網絡高效連接、多點聯動合力發展新格局。

以運河文化為媒,“夢裏水鄉”不僅拓寬了經濟發展的空間,也承載起富有運河韻味的文化記憶,讓千年文脈流淌在城市活力中。

擁抱千年 牽手此刻:從中國大運河看見“人民”
俯瞰沿湖村。泱波 攝

江蘇揚州:在“退漁還湖”中迎來“逆襲”

從劉德寶家步行約50米,便可至中國大運河流域內的邵伯湖旁。近岸湖面上靜靜泊放着其家裏的舊漁船。週末或節假日,這艘船就成了遊客體驗當地花饃製作的“打卡點”。在劉德寶看來,漁船代表着自己村莊的過往,今也融入着這座漁村的未來。

劉德寶是揚州市邗江區沿湖村黨總支書記。以往該村村民世代以船為家、捕魚為生,村莊經濟底子薄。14年前,為保護大運河沿線生態,同時讓村莊更好發展,沿湖村在當地黨委政府幫助下實現“退漁還湖”,結束“漂泊”登“陸”生活,並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契機,逐漸發展起漁家文化。

走進沿湖村的一家“傳統手工藝館”,倪傳雪正教遊客製作幹蓮蓬車掛裝飾。“我們村夏天有滿池的荷花,遊客喜歡到這裏拍照,到了秋天把採上來的蓮蓬掛起來曬乾,就成了好看的手工藝材料。許多遊客都對這種手工愛不釋手。”

“這些年,以邵伯湖美景、漁家美食、荷花蓮蓬等為名片,漁家樂、民宿客棧、漁歌漁祭等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成了我們的‘新飯碗’。村民住的也從舊漁船變成了黛瓦白牆的齊整小樓房。”劉德寶説。

與運河水有着最深“牽絆”的漁民,從過去的以船為家“靠天吃飯”,找尋了到岸上新生活的另一種面貌,走上了從窮苦飄搖到富足安定的“逆襲”之路。這番景象,也是揚州“水城共生”的真實寫照。

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挖下邗溝的第一鍬土,隋煬帝楊廣在邗溝的基礎上開挖南北大運河,揚州由此成為大運河“原點”。

揚州也是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的首倡城市。這裏不僅保留了運河的古風貌,更注重大運河的活態傳承,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有機統一起來。

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長金説,作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力軍”,揚州將繼續大力推進大運河揚州段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充分挖掘運河文化遺產地的內涵價值。

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揚州與大運河同生共長、興衰與共,也寫下了新時代的“運河佳話”。

擁抱千年 牽手此刻:從中國大運河看見“人民”
大運河南端的杭州拱宸橋。王剛 攝

浙江杭州:在古今交融中徜徉“文化長廊”

平時除了讀書看報,乘坐“水上巴士”在大運河沿線“兜兜風”是76歲的陳壽泉最大的愛好。

陳壽泉是杭州內河航運公司退休職工,家住杭州市拱墅區。其家中從祖父那一輩起就與大運河相依相伴。陳壽泉也曾以船為家,一家人睡在不到5平方米的“船洞”裏。後來做了輪船駕駛員,其也延續了與船相伴的日子。

如今每每坐上“水上巴士”,陳壽泉都會主動聊起運河的變化。“以前的印象就是船來船往,岸上是各種廠,運河水也從清變臭。現在不僅環境整治好了,運河的‘文化味’也越來越濃。河邊的幾個歷史街區,我們天氣好就會去走走玩玩,聽説現在運河大劇院也建好了,下次我也過去看看文藝節目。”

讓老人感慨的,正是大運河拱墅段如今的面貌。其蜿蜒近30公里,3條遺產河道及其支流在全域縱橫交錯、密佈成網,其也被稱作大運河杭州段的最精華部分。

近年,拱墅實施“文化引領”戰略,圍繞“運河文化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理念實施了“十個一批”工程,包括打造一批文化地標、修繕一批文化街區、保護一批文化遺存、形成一批文化品牌、舉辦一批文化活動等,推動文化建設實體化、項目化、整合化、市場化。

如今,該區擁有歷史風貌街區5條,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31項,工業遺產21處,各類博物館20餘座。珍惜傳統文化的同時,當地也着力打造現代文化地標。

如7月,大運河文化帶浙江段建設中首個省區協作的億元級重大文化項目——運河大劇院在拱墅投入運營,成為運河沿線新的文化符號。加之大運河亞運公園、武林美術館等項目的落地,為民眾帶來歷史與現實相互交融的文化體驗,正愈發成為大運河拱墅段這條“文化長廊”的獨特魅力。

“我們要加快建設拱墅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樣板區,努力打造成人民的新精神家園。”拱墅區委書記陳瑾説。

擁抱千年 牽手此刻:從中國大運河看見“人民”
中新社記者在運河邊採訪趙雅樂。沙見龍 攝

記者的話:大運河的尋常與情深

從北京啓程,歷時一週,行程約1300公里,這趟“運河文化之旅”不虛此行。鏡頭紙筆終是淺,與大運河用碧水秀色怡然沿岸民眾,並影響沿岸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融進家國血脈的巨大意義相比,我們的“看見”與“講述”,不及其萬一。

如趙啓明、劉德寶、趙雅樂等,大運河畔,我們遇到了很多人。而我,本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這些天,不少朋友對我説,你這是“運河兒女走運河”。的確,在大運河南端的杭州拱宸橋畔長大的我,對運河再熟悉不過。小時候,我便喜歡到運河畔看看貨船往來南北;長大後,每天上班也伴着運河風景從橋東走到橋西,日復一日。

讀小學時,學校組織了一次“京杭運河行”,那是我第一次沿着運河從杭州北上到北京。十多年過去,又是一次完整的大運河“尋根之旅”,讓我不得不感慨與運河的深深緣分。

日日見運河,會厭倦嗎?我想,前文故事裏的那些人不會,我亦不會。她本就是一條再“尋常”不過的河,浸潤在這方水土的血脈中,成為河畔之人生活與夢裏的一部分,在靜靜流淌中守護平凡人成長,也見證歷史更迭向前。

擁抱千年,碧波萬頃下,運河興,百業興;牽手此刻,各地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痕跡正深深印刻在華夏大地,串聯起一個個屬於“人民”的中國故事。(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48 字。

轉載請註明: 擁抱千年 牽手此刻:從中國大運河看見“人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