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專家呼籲:沙面等文物古蹟辦公場所應向市民開放

市民、專家呼籲:沙面等文物古蹟辦公場所應向市民開放
■海關紅樓的修繕效果是沙面最具價值的A類文物樓中的“NO.1”。

與東山一樣,廣州國寶級城市名片,因遍佈150餘座西式風格建築,有“露天建築博物館”美譽的沙面每天都有慕名前來打卡的市民和遊客,可掃興的是沙面建築目前多作辦公場所或空置,不對外開放參觀。

“現在廣州最需要開放的就是沙面。”從2012年開始帶團導賞廣州歷史文化的葉嘉良強調,而和簡園達成導賞團合作後,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作為辦公場所的簡園可以開放,是不是證明其他作辦公的文物也可以做到?”

不僅是沙面,廣州還有很多文物古蹟用於辦公,它們能否都效仿簡園,向市民開放?從而提升市民的建築遺產保護意識與知識,增強文化認同感?

■策劃統籌:何 姍 ■採寫:新快報記者 方汝敏 何 姍 ■攝影:何 姍

政策鼓勵文物、歷史建築辦公場所開放

近年來,從國家到廣東省、廣州市都發文促進文物、歷史建築合理利用與開放。

根據國家文物局印發的《文物建築開放導則》(下稱:《開放導則》)第三條,文物建築應採取不同形式對公眾開放,現狀尚不具備開放條件的文物建築應創造條件對公眾開放,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集體和個人所有的文物建築對公眾開放。開放可採取全面開放或在有限的時段、有限的空間開放。

根據《開放導則》和《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築合理利用實施辦法》,文物和歷史建築可用作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還可作餐飲、民宿、客棧、傳統工藝作坊、老字號經營等經營場所;而用作辦公場所的,可以劃定開放區域,明確開放時段,並採取信息板、多媒體、建築實物展示等方式開放。

在政策指引下,廣州一批文物、歷史建築被活化成網紅消費場所,向市民開放。一些原來作為辦公場所的文物古蹟變身為博物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如沿江西路的粵海關博物館,荔灣區康王南路289號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錦綸會館被打造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絲綢香雲紗展覽館。

然而由辦公轉為博物館、展覽館的文物古蹟只佔極少數,廣州仍有很多文物古蹟用作辦公場所,不向市民開放。

海關紅樓等沙面18處作辦公的文物謝絕參觀

“我很想進去看沙面建築的結構、設計,看看和中式建築有什麼區別,但很多都不對外開放。”經常來沙面晨運的伍姨説。

在廣州眾多未開放的文物古蹟中,開放呼聲最高的非沙面莫屬。身為歷史文化街區,曾是英法租界的沙面島有49處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集聚最多國保文物單位的地方。

據媒體報道,2020年9月4日,中國共產黨廣州市荔灣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中提到,荔灣區將推動沙面—西堤申報國家3A級景區。

根據《開放導則》第十四條,景區景點中的文物建築,應盡最大限度向公眾全面開放,可根據文物建築特點和開放需要,採取日遊和夜間遊覽等分時段開放方式,提升遊客觀光體驗。

早在2010年,在沙面整飾修復工程後,《新快報》就呼籲沙面建築開放給市民參觀。(詳見《新快報》2010年12月8日《沙面整飾之後做什麼?》、2010年12月9日《望沙面建築開放讓市民參觀》)

可時隔10年,根據新快報記者調查和《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沙面49處文物建築中,對外開放及部分開放的建築僅有15處。

其中6處作展館、教堂、文化站、游泳館等公益用途,另有9處建築整棟或部分作餐飲、賓館等商業用途。

而沙面用作辦公的文物建築有18處,均大門緊閉,許多外廊還被封閉作室內空間使用,市民均不得入內。

據新快報記者調查,目前未開放的辦公類文物建築中,沙面大街2、4、6號的海關紅樓是最多遊客希望入內參觀的。

“海關紅樓的維修效果是目前沙面最具價值的A類文物樓中的‘NO.1’!”曾在廣州市文物部門工作的劉春華稱,原狀維修的海關紅樓內保留了大量百葉門窗、壁爐、鑄鐵天花等極具歐洲風格的配件,不需放展品,就是一座“現成的博物館”。

但新快報記者卻在海關紅樓看到兩塊告示牌,分別寫着“文物維護,謝絕參觀”和“請勿上階梯拍照,謝謝”,告示牌前還拉了隔離帶。

新快報記者採訪廣州海關能否對公眾開放時,相關工作人員婉拒了採訪。

新快報記者還嘗試進入美晨集團所在的文物沙面南街48號,原太古洋行舊址,和莫伯治建築師事務所所在的文物沙面南街24號,原匯豐銀行宿舍舊址,均遭到拒絕。

“不能拍,不能拍!”新快報記者站在位於沙面南街44、46號的文物建築(曾是英國領事館東、西樓舊址)的大門外拍裏面的建築時,竟遭到了保安的嚴令阻止。可保安強調:“這是政府辦公場所,不是公園,不是公共場所,不對外的。”

根據《開放導則》第十四條,具備開放條件的辦公、居住或存在私密性空間的文物建築,可採取有限開放方式,明確開放區域和時間。

市民期望:有機構辦公的文物建築分區域開放

當文物古蹟敞開大門,大家可以入內探尋什麼?

走進粵海關博物館,正前方的電梯是必打卡點,曾經這裏安裝的是廣州最早的電梯,如今電梯前的鐵閘門,4樓的頂端滑輪是原物。

序幕廳裏,你可以摸一摸馬賽克地面原物,歷經百年的它依舊完好光滑。房間百葉窗狀的腰門也暗藏玄機,輕輕一推,便可一百八十度開合,這歸功於門上的原裝彈簧。

“身為廣州人,七十餘年也是第一次步入海關大樓,實屬難得。以往連大門皆不得入,現在真好。”市民陳先生在粵海關博物館的留言本寫道。

而葉嘉良則建議制定開放條例,辦公用的文物建築劃分出辦公區與開放區,讓市民可以在規定的日子裏按規定路線參觀。

他也期望內有文物古蹟的學校和幼兒園能開放參觀,如有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培正中學早期建築羣的培正中學,有越秀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培道中學文物建築羣的廣州市第七中學,“沒人上學時,我們可不可以不進教室,在外面看看外觀。”

剛剛公佈的《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也鼓勵培正中學、廣州市第七中學等歷史名校對外開放,構建百年名校歷史體驗路徑。

他還希望歷史悠久的高校、醫院開放校史館、院史館。

在他看來,許多市民對廣州的文物古蹟、歷史文化有很強的求知需求,“有人連續參加很多次導賞,甚至跟着走了幾年。”

他認為,通過參加導賞活動,市民能積累歷史文化和建築知識,提高鑑賞能力和保護意識,增加對廣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不再是打卡這麼簡單,發現導賞去過的街區有房子在搞裝修時,會發上羣問這樣搞行不行。”

為何廣州作為辦公場所的文物古蹟基本不開放?

一位文物管理官員認為:現在廣州的很多文物保護單位連修繕都不積極,甚至認為文物保護不是他們的責任,更別提向公眾開放;另一方面,不少單位受傳統觀念束縛,認為政府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公共設施不應對外開放,也不願意共享,甚至連前幾年鼓勵機關、事業單位開放廁所、體育運動場所等都很難執行,更何況開放參觀?

他山之石

學香港開放政府的文物,組織導賞團

與廣州不同,在香港,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下稱:辦事處)官網公開的信息,大部分屬政府擁有或管理的法定古蹟、歷史建築都開放給公眾參觀。

用作政府部門辦公的場所也對外開放,像現為辦事處辦公地的法定古蹟前九龍英童學校,每天9點至18點都對外開放;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官邸,以及政府接待顯要和舉行重要公務及社交活動的香港禮賓府,每年都舉行開放日,讓巿民參觀花園和官邸部分地方。

此外,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也規定,接受香港政府修繕資助後,這些場所要向市民開放。

除了開放,負責歷史文物保護及教育工作的辦事處還定期組織免費的古蹟導賞團。市民遊客只要登錄官網,就可一網打盡各處文物古蹟的介紹和開放時間,各導賞團的時間和參加方式。

辦事處開放古蹟目的是讓香港市民更容易接觸本地的文化遺產,從而加強對文化遺產的認識、瞭解、欣賞、尊重和責任感,培養歸屬感和認同感,鞏固香港的獨特文化。

曾負責沙面文物建築修復的湯國華教授呼籲:“我們應該定一個文物建築開放日,對已經修好的文物建築,每月一天允許市民進入參觀,學習香港設導賞員。”

“沙面的文物建築,至少首層應開放讓市民遊客參觀。”他強調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3 字。

轉載請註明: 市民、專家呼籲:沙面等文物古蹟辦公場所應向市民開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