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跟“饞瘋文學”相比,吃播真得往後稍一稍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休閒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題圖|IG@Seizo Watase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ASMR的咀嚼聲略顯單薄,吃播的畫面又過於刺激,在人類塑造味覺記憶這件事上,筆下的美食更像是一場心靈刺青,總讓人印象深刻:

 

無論是《我的叔叔于勒》裏牡蠣的汁液,還是一模試卷裏朱自清他爹給他煮的豆腐,作家們的筆力延伸出的想象力,總能讓人想起來就饞瘋了。

 

這種共同的感受,形成了一種集體尋味文化。

 

在豆瓣上,有21359人湊到了@看到我好饞的美食文學小組裏,相互分享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饞瘋文學”,行動力強的,還動手復刻起了文學作品中的菜餚。

 

 

如果把人們對“饞瘋文學”的追捧比做是一種宗教,那麼語文課本就是發散聖光的禮拜堂,每一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小孩都受過它的洗禮。

 

本期虎扯電台的三位主播,就打算聊聊那些給自己饞急眼的文學作品,好好回憶回憶當時那段差點沒給書啃了的“飢餓”時光。

 

跟“饞瘋文學”相比,吃播真得往後稍一稍

 (點擊這裏收聽完整節目)

 vol. 185

主播:黃瓜汽水、木子童、渣渣郡

製作:CC

 


對於@渣渣郡和@黃瓜汽水而言,小時候讀的課文,是他們與“饞瘋文學”的第一次相遇。

 

《我的叔叔于勒》那句“用一方精美的手帕托住牡蠣殼,嘴向前伸,免得弄髒連衣裙;然後,輕快地一嘬,把汁水喝了,再把空殼拋向大海。”的描寫,為內陸少年@渣渣郡第一次描述出了帶魚以外的海鮮味覺,以至於多年以後,在每個餓肚子的夜晚,都能想象出這種食物豐腴多汁的口感。

 

而令@黃瓜汽水印象深刻的,則是課文《金色的魚鈎》中老班長煮的那碗不加佐料的鮮魚湯,讓她第一次感受到鮮美的力量,以至於饞到回家問家人,文中提到的鮮美,究竟是個啥味。

 

作為武俠愛好者的@木子童,對這種來自文字的味覺記憶大多來自於金庸的作品,從《神鵰俠侶》黃蓉的叫花雞、荷葉筍尖櫻桃湯都讓她饞瘋,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她都盯着媽媽復刻金庸美食。

 

1980年第8期,《連環畫報》,P14《我的叔叔于勒》

 

相比較賽博時代的看多了就進食PTSD的吃播,古典時代的饞瘋文學顯然更具魅力,這種吸引力源於它文字間隙中的想象空間,總叫人躍躍欲試:

 

@渣渣郡在網易人間讀到的一篇文章,讓他為豬肚雞瘋狂。以至於在讀完後的深夜,就在滿北京的找館子,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驅車20公里拉上全家喝湯去了。

 

火力上來,鴛鴦鍋裏的紅白湯不住地冒泡。

 

那紅湯只是尋常的麻辣底料,我不稀罕。真正惹人注目的,是另一邊用豬肚雞熬出來的白湯。消得七八分鐘,滾滾沸湯將雞油與湯底的胡椒逼上來,用小匙揩去黃澄澄的浮油後,湯底白得賽過姑娘的肚皮。

 

這道菜是從隔壁梅州客家傳過來的,將生薑與胡椒塞進雞肚,用豬肚把整隻雞嚴嚴實實包裹起來,放入砂鍋裏烹,出鍋再將雞和豬肚剪成塊放回湯中。

 

做法看似簡單,可裏面辛辣清香全齊了,嘬口湯下去,一股子滾燙的鮮味順着喉嚨往肚裏滑。

 

豬肚雞是温補的食材,才吃幾口,細汗就從額頭上冒出來。

 

——網易人間《火鍋裏的兄弟情義,未免太過無情》



@渣渣郡發現豬肚雞的時候,大概是17、18年,大眾點評上搜豬肚雞好像就三家店

 

但是這種跟隨作家文字尋味的旅程,並不全是成功,也常常會翻車。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小瑪德萊娜泡茶的吃法,給模仿的@黃瓜汽水嚐到血糖升高,差點兒就昏迷了。

 

@木子童的金庸美食大冒險,也基本以失敗告終。比如,她復刻“二十四橋明月夜”的蒸豆腐,就差點沒給自己鹹死。

 

“有時候文人菜,就是看着好吃,但實際上做起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她説。


黃瓜汽水的法國美食之旅,如上圖所示

 

我們在探索美食文學的時候,也在其中發現一些其他有趣的事。

 

在《水滸傳》裏,你能看出一些古代平民的飲食習慣,信奉的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吃酒,最具代表性的描寫可能就是魯智深吃狗肉:

 

魯智深在五台山熬了段時間,嘴裏淡出鳥來,終於有機會下山,在杏花酒店,看見牆邊砂鍋裏煮着一隻狗,就掏錢買了半隻。魯智深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連又吃了十來碗酒。吃得口滑,哪裏肯住。店家都呆了,叫道:“和尚,只恁地罷!”

 

當老百姓正通過一切手段,來滿足蛋白焦慮的時候,同一時期的士大夫早就玩起了食物美學。

 

拿吃肉這件事來説,在宋朝,人們常常把肉食和富貴與粗鄙同時掛鈎。前者代表着飲食資源,而後者代表着進餐習慣,像魯智深、武松那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樣子,是粗鄙的象徵。

 

而沒有飢餓焦慮的文人呢,早就為飲食上了價值,把它當成一種審美範式。比如在北宋初年,士紳階層就特別流行富有極簡美學的粗茶淡飯,其意義就在於凸顯自己的雅趣與禪意。

 

2021年12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展中的宋代點茶場景

圖片來源:東方ic

 

仔細想來,現在跟網上快被噴成篩子的OMAKASE,其實也算是半不啦啦貫徹了士大夫階級飲食中:食不厭精、賤物貴做的核心思想了,要的就是一種形而上的體驗。

 

對於更多的普通人而言,追隨作家文字的意義在於,它能讓平淡無奇的一頓飯,顯得更像是一場關於想象力的大冒險。

 

而不論這場尋味之旅的好與壞,在踏出的第一步時,這一天就多了些許不同。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探討外,本期虎扯電台三人眾還互相分享了更多有關被文字饞瘋的記憶,感興趣的朋友請移步收聽。

 

如果你對本期電台有任何看法,或對我們節目製作和內容上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大家繼續在評論區裏面就這些問題跟我們交流,我們好好努力,謝謝大家 :)

 

完整內容也可以在虎嗅APP首頁,“視聽”中選擇“虎扯電台”收聽。每週等你。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