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2月28日電 題:台胞為愛“登陸”烹台味 温情小店成年輕人“打卡地”
中新網記者 鍾旖
提到台灣美食,坐落在重慶城北的一家台式風味近年受到熱捧。儘管店面只有15平方米,但在大陸多個社交平台,“有温度”“人情味超濃”“老闆熱情又温柔”等評價使該店成為網友心中的“寶藏打卡地”,食客爭相尋味。
28日,藉着難得的休店空隙,為愛“登陸”的店老闆洪禛澤向記者談起他的大陸情緣。對於走紅網絡,他表示,“我只是用心做好每一頓飯,熱情招待每一位顧客。”
今年49歲的洪禛澤是台灣台中人。2008年,在福建莆田工作多年的他經人介紹,與重慶姑娘何虹鑲相識相愛。兩人結婚後,搬至台灣生活。2011年,為了照顧年邁的老丈人,洪禛澤攜家人重返大陸。
“當時下了很大的決心。兩個孩子才三四歲,我的專業在重慶又沒有對口企業。”為了生存,已是高級工程師的洪禛澤放棄機械本行,憑藉母親傳授的餐飲經驗另闢蹊徑,租下一鋪面,在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祈願創業順利圓滿,掛牌“澤鑲圓”,推廣台灣美食。
創業起步尤為艱難。夫妻二人“咬着牙、硬着頭皮”,連租金、購買設備都是找親戚朋友借的錢。店內沒有成體系的產品,那就一樣樣嘗試,直到洪禛澤覺得“這個味道對了”,才手寫進菜單。何虹鑲笑稱,丈夫試菜有“一票否決權”,早年倒掉的“試驗品”不計其數。所幸,經不斷摸索,銷售品類現在有數十種之多,台式滷肉飯、芝士雞排飯、甘梅紅薯、台式鮮奶茶等頗受歡迎。
“為適應大陸市場,台式餐飲或多或少都會根據地方飲食習慣做些改良,比如重慶人口味偏重,就要調整鹽、糖配比。”洪禛澤介紹説,要想做出台灣本味,必須要使用台灣原材。早年大陸買不到紅葱頭、金蘭醬油、愛玉子,夫妻倆就從台灣一趟趟揹回來。“從這點來説,要感謝大陸的電商發展,現在基本上網購就可以買到,非常方便。”
“我們還要感謝發達的社交媒體,讓更多人喜歡上台灣美食。”洪禛澤告訴記者,鄰近校園的店鋪自開業以來,常年主打學生客羣。2020年初的疫情,給個體户經營帶來不小衝擊。就在二人心灰意冷時,幾位年輕的美食博主帶來轉機,接二連三的曝光讓澤鑲圓成功轉型,消費羣體一下從鄰居、學生,轉變為青年族羣。
“招牌滷肉飯物美價廉,分量十足”“老闆一直勸我不要點太多,吃不完浪費”“聽着婉轉的台灣腔像是在看偶像劇”……這些都是“循跡而來”的網友對店鋪的高頻評價。在洪禛澤看來,店鋪之所以被關注,有賴於大陸民眾消費結構的日趨多元化,“台灣味道”認知度得到大大提升。“十多年前,很多人並不看好我們的餐館。質疑主打清淡健康的台灣飲食,怎麼在喜辣重麻的重慶立足?”現在,洪禛澤欣喜地看到,在自家店周圍,已有六七家台式餐飲店陸續開業。
在渝11年,洪禛澤感到大陸創業環境的越來越好,最直觀的是“到店台灣人越來越多”。他笑稱,開店早期,只有聽歌才能聽到台灣方言,這兩年自己説家鄉話的次數明顯多了起來。每當老鄉到店,洪禛澤還會送上一杯特調的梅子綠茶,親切地聊聊家常。
記者翻閲網絡評論發現,隨夫妻店“走紅”的還有他們對顧客的稱呼——“寶貝”。網民調侃説,被留着鬍子的大叔用台灣腔叫“寶貝”頗有反差萌。對此,洪禛澤解釋道,照顧生意的第一批“粉絲”基本都是學生,“看他們就像看自己正在長大的孩子”,不知不覺中,這一習慣就沿用了下來。
如今,慕名前來的食客越來越多,店內常常坐不下,小店的營業時間也從上午10點半延長至晚21點。何虹鑲特別提到,想要感謝自己的母親,幫忙帶孩子、準備次日要用的烹飪食材,給了夫妻二人放手打拼的底氣。
“我真的很珍惜,每一個願意進店裏的顧客。感恩他們給了我們一個服務的機會。”提及未來規劃,洪禛澤説,待時機成熟,夫妻倆計劃換一家面積更大的店,容納更多的客人,共享台灣美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