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平侗鄉有個小村莊,那裏住着406户1906人,世居侗族。這個村莊依其優美的自然環境,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羣和充滿神奇色彩的天鍋塘而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小埃及”。
這個村莊隸屬於黎平縣九潮鎮,名叫高寅村。這裏的人們善良、勤勞、奮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為世人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全村擁有古建築30座,全用杉木料修造,高4層,一層比一層寬,如倒金字塔。房屋全用木榫頭,不用一顆金屬釘鉚。中柱、二柱上下一樣粗,直通屋頂,300年來不傾斜,無蟲蛀。據説,明末清初,高山地區民族矛盾很大,其他民族曾經來高寅寨打劫,把寨子全部燒光。後來,為避免劫難重演,加強守房護寨,在明清時期,先輩們把房屋修造成碉堡式的夾板壁房,在房屋的第二層和第三層建火坑火灶,便於做飯和防盜。如今,這30幢倒金字塔式的老屋,就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這些林立的文化遺產高高地聳立在寨子的中央,它們宛若一個倒時鐘,引領着侗家兒女追憶昨天、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同時,也見證着高寅侗族社區的滄桑。用天然石板造成的石拱橋,位於寨子前方左面,幾百年來形狀功能絲毫不變。拱圈跨徑約8m,從河兩旁拱腳,向拱頂方向對稱,結構堅實而精美。該橋石塊刻着條紋,幾百年來,橫跨在河流上,保持着初創風貌,日夜供人們通行,系高寅侗寨能工巧匠精湛技藝的歷史見證,彰顯出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橫卧在河兩旁的石拱橋,仿若一個巨大的歷史鏡頭,記錄着侗家兒女辛勤勞作的身影,記錄着侗家兒女行歌坐月的場景,記錄着流過村莊,淌過其身的高寅河的風姿與清濁變化,靜靜地俯視着這悠悠河水湧入都柳江,匯入珠江,瀉入南海。全寨分佈着5口古井,每口古井都能勾起人們濃濃的鄉愁。這些古井,養育着高寅侗寨一代又一代人。古井裏的水,春夏秋冬清澈見底,涼爽而富有甜味。隆冬時節,井口還冒出暖暖氣息。水井旁的風景,也是城裏人看不到的。每天清晨,提水、挑水的人們,相互道個安、問個好,招呼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構成了生活交響曲,也預示着新的一天的開始。
整個寨子尚保存有古禾倉10座,其中有1座在木樑上寫有“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字樣。該倉共有兩層,佔地面積160平方米。樓板和門檻的厚度達7釐米。這座禾倉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的每個門口都建有一塊禾倉枋穿覽鎖,其長度為4米,木鎖的厚度8釐米,作為防盜之用。如今這座凝聚了侗族工匠高超技藝的禾倉仍在繼續使用......。穿越時光隧道,翻閲歷史檔案,尋回歷史記憶,這幾百年的禾倉,化作芬芳,清香四溢,這是勤勞的高寅人民轉動着日月的地方,伸展着生活希冀的處所,它承載着千百名侗家兒女的生生世世,刻錄着千百名侗家兒女的完完全全,也見證着千百名侗家兒女的苦澀甘甜。高寅人民對於生態環境情有獨鍾,他們堅持“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的理念,他們為了封山育林,保護生態,大家自發立起了護林公約。這個公約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傳心授和教育傳承,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矢志不渝和永不懈怠,使這個充滿神秘的深山村莊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0%,也成就了這個村莊山頂上富有傳奇色彩的“天鍋塘”。
天鍋塘,位於高寅村西南方向1000多米海拔的山頂處,面積約5畝,因常年積水,形狀如鍋,故而得名。塘裏的水由雨水和地下泉水彙集而成。從北面塘口溢出的水,為清水江支流烏下江的源頭;從南邊塘口溢出的水,為都柳江支流銅溪溝的源頭,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可謂半邊塘流東海,半邊塘流南海。倘若兩海龍王溯游而上,便能在此相會。相傳,天鍋塘還是龍王之子和王母娘娘之女的洞房呢。據説,天鍋塘放水求雨還是比較靈念。每逢農曆3月15日這一天,當地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都要到塘邊祭塘求雨(開取塘口慢慢放水向龍王求雨),這一天即便是晴空萬里,也會立刻陰雲密佈,風雨交加,這也許是龍王之子生怕塘中之水被當地人放乾的緣故吧,故而應着當地百姓的祈求。幾百年來,天鍋塘這個神秘的地方,不僅成就了高寅村莊獨特的民俗風情,而且還成為了高寅人民永遠的驕傲和秘密。千百年春華秋實,千百年風雨兼程,千百年開拓進取,千百年滄桑砥礪,古色古香的高寅侗寨,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明,更鑄就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奇蹟!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