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16日電(記者艾福梅、盧鷹、張亮)初秋時節的六盤山,晴朗時天高雲淡,特別西北;雨後則是雲霧繚繞,勝似江南。
有着“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的冶家村就位於六盤山腳下。近些年來,這個回族羣眾聚居村落依託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農家樂和民宿數量已從最初的十幾家增加到如今的135家。
“2020年全村旅遊收入達到了609萬元,年接待遊客22萬人次,遊客一年比一年多。”冶家村黨支部書記蘭勝利説。
來自甘肅的遊客於曉霞和朋友們相約來冶家村的農家樂遊玩。“這裏環境挺好,沒有什麼污染,我們玩得挺開心。”她説。
村民冶會龍2013年開始辦農家樂。在政府支持和自己努力下,農家樂規模不斷擴大,環境與設施也越來越好。“不用出去打工,在家裏就可以賺錢,生活也過得更好了。”他説。
冶家村今日的熱鬧與幸福,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冶家村航拍圖。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冶家村位於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涇源縣與寧夏中南部西吉縣、原州區、紅寺堡區等其他8個縣區一起統稱為西海固地區。這裏山大溝深、十年九旱,“家無隔夜糧,冬無禦寒衣”一度是常態,聯合國專家考察後曾評價:“這裏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西海固地區,也是回族等民族羣眾聚居的區域。上世紀80年代,中國啓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西海固作為“三西”地區之一,首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河。
近40年來,西海固歷經“雙百”扶貧、千村扶貧、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等系列扶貧工程,中國向西海固投入大量扶貧資金,助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提升和產業發展,打通了貧困地區“內通外聯”通道。
2020年11月16日,固原市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誌着西海固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羣眾共享經濟發展、環境改善、社會進步的美好生活。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回族村民劉克瑞家,一張“泛黃”的照片貼在牆上:破爛的土坯房和貧瘠的土地幾乎連成一體,一對母女站在房前,山大溝深、破屋爛衫,整張照片看不到一絲綠色。
村民劉克瑞(左)和妻子(右)、孫女在自家門前。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照片上的母女倆是劉克瑞的妻子和女兒。2012年,他們在搬離乾旱、偏遠的老家,移民到近水、近路的弘德村前,拍下了這張照片。
“樹挪死,人挪活。”現在,住着寬敞的新房,院裏養了三頭牛,每年還有入股養牛的分紅……這樣的幸福生活,劉克瑞在移民前想都不敢想。
脱貧並不是終點。在決戰決勝脱貧攻堅之後,沒有歇腳、鬆勁的西海固人,在鄉村振興新徵程上接力奮戰。
六盤山下,蜜脆蘋果掛滿枝頭,紫花苜蓿迎來收穫,金絲皇菊旺盛生長……固原市探索實施的“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林草產業工程,如今已從試驗示範穩步邁入全面推廣。今年,當地着重將林草產業與鄉村旅遊、森林康養、休閒農業等深度融合,助力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靠山吃山”的人們,正背靠綠水青山,面朝金山銀山。
這一年來,弘德村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村裏的硬化路換成了柏油路,每家每户新建了水沖廁所,越來越多的家庭裝上了暖氣;村裏剛剛分配了養牛的分紅,就連村裏的“扶貧車間”都煥然一新,改成了“致富車間”;村裏十幾位老人化身網絡主播,為弘德村的黃花、葡萄酒、果醋等特產直播帶貨。
寧夏村民正在直播。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劉克瑞新開了一家茶社,同時也銷售本地特產,生意不錯。“好日子還在後頭咧!”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