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豫園有台時光機,帶你重返小辰光的屋裏廂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休閒

人民網上海5月12日電(葛俊俊)如果有一台時光穿梭機,可以帶你重返小辰光的屋裏廂,但只有一次調撥時鐘的機會,你將如何選擇?不要着急回答,可以來老城廂的豫園看一看,再做出選擇。

豫園商圈所在的文昌路二樓一個沉浸式的攝影空間,名曰“重回屋裏廂——時光裏的上海人家”。這是豫園商城聯合有恆博物館推出的一個免費參觀的開放式空間。裏面的所有陳列,都是上海人曾經在屋裏廂使用過的“上海製造”“上海品牌”。它們從古玩交易、拆遷市場、二手網站……蒐羅而來,一半是博物館館藏,一半是民間舊物,重組了三個典型的不同年代的上海人家的客廳。

屋裏廂一角 葛俊俊/攝

它們定格的年代分別為1920s-1940s、1950s-1970s和1980s-1990s。“一桌一椅,一本日曆,一台鬧鐘……小細節最能反映普通人家的生活狀態。”有恆博物館的負責人陳敗説,“我相信大家看完這些場景後,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想要回歸家庭生活,體會家庭温馨的這種感覺。”

攝影空間於5月1日開放,作為復星515家庭日·豫園專場的主活動之一,目前已經有100組家庭到此拍攝懷舊全家福。其中包含30組抗疫一線家庭。畢竟,“重回屋裏廂”,有什麼比在老沙發上坐一坐,拍一張全家福更有儀式感呢?

紅梅牌還是美加淨?每一塊肥皂都有出處

“重回屋裏廂——時光裏的上海人家”一共有展品393件。大到窗户條屏、小到飯盒、帽子、毛巾,全部做到了有跡可循,有出處可證。

客廳是一種美學上的提煉,並不是完全的復原。但每一個角落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場景。比如第一個客廳裏,有一個30年代的紅木五斗櫥,是整個空間裏價值最昂貴的一件傢俱,出自琪萃公司,保存完好,不見一絲刮痕,櫃面上的海棠花雕刻精緻細膩。輕輕拉開抽屜,可以想象它的主人是如何將熨帖的襯衣層層鋪疊。

五斗櫥的上方放着一台老式華生牌電風扇、一個配頂蓋的翡翠色琉璃皂盒。“當時,肥皂盒是很多人家的裝飾品,而且因為沒有區隔開來的衞生空間,放在櫥櫃上也是合理的”。陳敗解釋。

大物件出處明瞭,小物件也絕不含糊。1950s-1970s的客廳裏,木製臉盤架、木製搓衣板、藤殼熱水瓶和搪瓷臉盤重置了一個特別的洗漱空間。木架上掛着藍白兩條毛巾,是上海有名的414牌。旁邊擺放着紅梅牌的檀香皂。對角的木製衣鈎上,藏青色的中山裝和卡其色的風衣懸掛如初,它們分別出自當年的大地牌和上海牌,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形象。白牆並排懸掛着兩幅獎狀——光榮退休證和品學兼優獎,“獎狀”和“並排”都是當時的特色。

走進第三個客廳,70後、80後就更加熟悉了。雙鹿牌草綠色電冰箱、上海牌電視機、手撥式電話機等電器進入視野。小虎隊的磁帶和連環畫小人書,還有印有可愛卡通兔的大白兔奶糖鐵盒都是同年的七彩夢。

一半以上的“上海品牌”從外地運回,鹹魚幫了大忙

攝影空間以“家”為載體呈現了原汁原味的上海記憶。不過,硬生生地“造”出三個客廳並非易事。陳敗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一點後怕。一個月的時間裏,用種類繁多的物件還原三個年代的場景,量實在太大。

有恆博物館一直關注三十年代的上海。對於五六十以及往後的年代,其實涉獵不多,陳敗買了5本研究上海七八十年代傢俱的書籍,先着力解決傢俱的制式,擺放位置和組合方式的問題。

出處必須要準確。原則是:儘可能要做到所有的物件都產自上海,使用在上海,最好有產商標牌。

屋裏廂一角 葛俊俊/攝

他並不擔心三十年代的展品,因為留聲機、沙發、鋼琴……有恆博物館的倉庫裏都有。可是50年代往後的東西,因為距離太近,並沒有太高的收藏價值, 反而難找。他只能發動朋友圈,從朋友那裏少量淘到了一些,還有一些是從古玩網,二手傢俱網站,經過甄別後買回來。實在缺東西,他就到處打聽哪裏有正在拆遷的片區,直接去工地上現場“撿破爛”。最近拆遷的金陵路地塊就時常有他的身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空間裏涉及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的“上海品牌”,一半以上都是從外地找到的,遠至四川,湖南,北京等。茶几、布藝沙發……它們本身並不昂貴,運費可能都是傢俱本身的兩倍,但搜索起來頗費時間。“這也看出來上海當時的輕工業很發達,全國各地都在用上海製造的東西”,陳敗説。

有一組八九十年乳白色的傢俱,就是開展前最後一天,陳敗緊急從湖南拉回來的。傢俱本身叫價1000元出頭,但運費收了2000元。他比對並考證過,這和上海的制式是一樣的。“感謝鹹魚”,陳敗説,“如果十年前做這個展,這麼短的時間,東西是湊不齊的”。

穿越三個時空觸碰你

上海人,以及上海生活美學有許多場景可以去表現,比如卧室,廚房和書房。之所以重建客廳,因為它屬於公共空間,是家人和家庭的歡聚之處。

茶壺、收音機、電風扇……它們只是一些日常的實用物件,零零碎碎,卻依附着一個個普通上海人的成長故事。

區別於其他老物件展覽的封閉式展陳,“重回屋裏廂”特別希望邀請觀眾走進來,觸摸每一件展品,體驗它們的温度。你可以戴上四大百貨公司出品的禮帽來張自拍;拿起50年前的美加淨肥皂聞聞它的香味;打開一本“青春手冊”,看看它的主人都到過什麼地方;甚至翻看公用尋呼機電話簿,查詢上海最早用上電話的都是哪些人家?

“每一個物件都可以讓你去觸摸,去翻閲。從專業的博物館布展方式來説,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陳敗解釋,這必然對展品帶來損傷。“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尤其是在老城廂這種上海文化起源地,零距離地去體驗,會讓心裏感受昇華。”

三個客廳雖然風格差異頗大,但是牆上掛着的全家福卻一以貫之。陳敗蒐集南市老照片多年。我們可以看到一家三代的全家福,在三個不同的時空裏得到很好的傳承。也可以看到同一家人在不同的照相館,拍攝着同樣組合和坐姿的照片。

時間在線性發展,屋裏廂的記憶卻温暖如初。這也是將展覽變成交互式攝影空間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