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原文標題:《慾望僱傭兵,多巴胺?》,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現在邀請你做個動作:
在馬路上平視,你能看到什麼?行人、咖啡廳、甚至存放的一些共享單車。抬起頭,又能看到什麼?藍天、白雲、房屋。它們有什麼不同與相同?
眼前的東西可以得到,甚至不用計劃也可以接觸它們,好比家裏桌子上的“水杯”,伸手即可完成;遠方的東西想要搞定它們,可能需要投入些時間乃至精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趣?其實大腦把它當“分割線”。
對應兩側是不同思維方式,平視世界是由被稱為“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所控制,能讓自己體驗滿足的快感,它也偶爾會教你學會享受當下,或做出戰鬥、逃跑的反應。
而“線上世界”對應化學物質則不同,它能激發你去追求渴望沒有的東西,並驅動你去尋找;假設服從它,就會得到獎勵;若不服從它,就非常痛苦。
正因如此,“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才是完美組合。
天空是夢想發動機、奮鬥的燃料,也是讓一個人面對挫敗時再次昂首挺胸的動力源,踏地代表生活想要富足,就要付出執行力。
可許多人一開始鬥志滿滿,隨着年齡增長接受信息越多,反而就動力不足了呢?這裏就不得不提慾望的“發動機”多巴胺(dopamine,DA)。
出生地與作用
從神經科學瞭解下,它是中樞神經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的一種神經遞質;20世紀50年代,瑞典哥德堡大學教授阿維·卡爾斯(Arvid Carlsson)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因而獲得2000年諾貝爾生物學獎。
也許你會好奇,它住在哪?
在大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裏有黑質(Substantia Nigra)和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兩條路線分別釋放它,分別造成不同的生理反應。
前者釋放的多巴胺脆弱,主要負責自主運動和調節控制。
比如:維護某個姿勢或執行某項動作。可它問題在於“一些未知原因”經常造成神經細胞受損,然後就會出現手抖、路走不了等症狀,嚴重者導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後者生命力頑強,主要負責決策。
這條路線途徑前扣帶回,眶額皮層到前額皮層,俗稱“中腦-皮脂通路”;從某個程度來説“決策比努力重要”,但這裏一般指“行動選擇”與“學習”部分。
在做決定之前所有行動都被基底核抑制着(我儘量控制自己,只要不被誘惑),假設某件事從本能需求上對自我有利時,開關就會被打開,然後循環的路一發不可收拾。
如同“學習”,基底核發出行動A並且執行後多巴胺得到提高,通路也會發生改變,使得下次遇到類似場景時,主動選擇老路。
這也是從神經科學層面,個人認知經驗形成的方法論;看起來很理性,對不對?
但是,還有小部分從腹側被蓋區出來的多巴胺沒走多遠,去了伏隔核,長期以往形成一條“中腦-邊緣通路”(獎勵通路)。
在此路上多巴胺越高慾望就越強,用專業術語來説,它控制着激勵顯著性(Incentive Salience);比如:
賺過10個億的人和它談1000萬生意根本看不上,要是給我重視程度就不一樣;換言之,對不同人、在時間、環境的變化下會產生不同顯著性,它的形成一般分為“內外”兩個方面。
對內初級獎勵來源於情緒、影響、心智等能促進自我和後代生存,包括積極效應的歡喜和可口的食物,性別間的接觸等;往往是無條件行為,因為本身令人愉悦。
外在獎勵有條件限制具有吸引力法則和激勵行為,並不會令人愉快;好比金錢、看運動員贏得一場比賽,價值投資等。
內外兩者的結合也就產生“動機價值”,正是搬動基底核背後開關權重要的東西。
在經典內在獎勵條件下,外在獎勵也會引發快樂,彩票是很好的案例,當你投入10元博得15元獎勵時,驅動20元追加的興奮也就慢慢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動物物種生存取決於“最大化與有益刺激”的接觸並“最小化與有害刺激”的接觸。
然後獎勵認知通過引起聯想學習,引出方法完成行為,以及積極效果的情緒來增加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因此獎勵是種進化機制,有助於提高適應性。
另外,多巴胺還有這三種作用:1)改變攝食行為,2)恐懼焦慮,3)睡眠與覺醒。
在神經科學中,大腦存在用於進食行為的穩態調節中心,通常是下丘腦部位整合控制一個人的食慾、能量的穩態,達到刺激神經元信號來控制體重的效果。
可“黑質”區域釋放的多巴胺DA細胞pars compacta(A8)會因為日常生病應用不正當劑量藥物與飲食發生狀態變化,導致獎勵信號涉及到行為學習中“獎勵預測編碼”偏差。
這也剛好解釋,為什麼糖尿病的人要每日攝入胰島素來調解狀態。
原因在於胰島素會降低大腦特定區域“紋狀體”(黑質分泌多巴胺通路到達的地方)的多巴胺水平,這種相互作用是大腦調節葡萄糖代謝和飲食行為重要驅動因素。
所以,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少太甜的食品非常有道理,儘管他們不知道“具體原因”,但最起碼認識到會上癮。
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DZD)研究人員在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剛好證明其重要性,這項研究發明在《臨牀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
其次慾望和情緒是一種有思維的低頻能力產生的。
多巴胺作為身體物質與其剛好相反,前者屬於無形,後者是有形,當心神不寧時人會因外界干擾而產生“情緒和慾望”,隨之而來會變成一種快樂渴望。
如,刷手機:
從短視頻到圖文多數狀態下是在不停點下一條,即便很累獎勵系統也會暗示你“往下更精彩”;長期重複的後果產生“行為上癮”,無法抵擋內心理需求時,就會陷入恐慌和焦慮。
再者,過去大量數據表明多巴胺神經元是調節睡眠與覺醒功能的關鍵遞質,可過程中具體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確。
雖然臨牀資料顯示帕金森病會出現白天嗜睡,精神分裂因為神經元功能亢進,但上述很多作用是動物實驗中得到的結果,在人體中並不一定如此。
除此外,那多巴胺分泌過多或過少,會發生什麼改變呢?
多了少了都是壞事
假設你經常熬夜、玩手機、暴飲暴食會導致分泌失調。
一定時間內多巴胺釋放過多其他時段就會減少,這樣容易出現精神萎靡不振、自我心流降低;嚴重者做事過程中突然間的暴躁出現,記憶力下降狀態發生。
要知道,人對事情的關注度和投入起到絕對佔比作用,所謂記憶下降便是對本該注意的事情減少了精力,慢慢退化。
隨着年齡增長與飲食吸收比例不均衡,多巴胺會出現攝入偏差狀態;它低於臨界點後身體反饋的第一信號表現在“喜怒哀樂”上面,當代最常見為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怎麼理解?
一般指情感障礙,即有狂躁和輕狂躁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會對我們日常社交產生不良影響。
截止到2022年據統計全國平均發病率為2%~3%,部分國家高達5%~7%;看到比例你也許會想,輪不到我對不對?
其實該症狀一般很難被識別,它具體表現為情感脆弱,易激怒、強制性哭笑、病理性激情等方面。
有些人常因為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感到悲傷或興奮,一點小事怒火攻心的生氣一天,甚至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突然不能控制的聯想到某些事物,出現笑、哭的狀態。
這些都是腦器性精神障礙比較常見的現象。
也就是説,當狂躁發作時會有情感高漲,言語活動增多精神充沛等現象;當降低時又常表現情緒低落,提不起動力愉悦感喪失,甚至言語少,不社交、疲勞遲鈍等。
這樣對照,我感覺自我都分分鐘對號入座。
除此外,輕度患者經常被誤診為抑鬱症,它產生的主要原因有:1)遺傳要素,2)神經生化要素,3)神經分泌功能,4)心理社會因素。
拋開遺傳與社會要素,重點需要關注“內分泌功能”,雖然多巴胺過度(多和少)活動不是唯一的神秘黑手,但它起到重要作用。
要知道,多巴胺中DRD2 TaqI A1生態位和A2A2位於DR D2下游10Kb處屬於相鄰記憶的蛋白質區域。
這個基因被稱作蛋白重複結構域蛋白激酶1(ANKK1),它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葡萄糖代謝與DRD2密度可能導致A1基因變化導致心境障礙。
也許你認為很複雜對不對?一句話總結為“過多過少都會讓你的心境產生變化”;怎麼有效防止此類狀態發生呢?很多人會説不吃碳水、少刷手機。
事實上不論減少、增加身體都會感覺不適應,畢竟這是從出生到現在培養幾十年的行為習慣。
多巴胺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人沒有分清快樂的獎勵系統的另一面:1)短暫興奮,2)持續滿足,3)征服。
在想象某些事物時,大腦(與多巴胺有關的生物)就會產生活躍,提升人的緊張程度,它代表着眼前的愉悦,比如:
當飢餓來臨你想象能吃到最愛的可樂雞翅,就會產生興奮感,此刻胰島素開始上升;吃完後血糖驟升驟降,這種一開始的開心隨着興奮滿足就會低落疲憊。
而持續滿足呢?
我把它稱為完成後帶來的平靜、舒心感;雖然是持久幸福,也分為兩種不同狀態,好比飢餓時想到吃肉、蔬菜、立馬就能擁有,得到後血糖小幅度波動,情緒穩定,體驗也健康。
但由於條件不允許,你只能面對眼前的牛肉拉麪來進行充飢,結果會發生變化。
多巴胺分泌的獎賞系統會發出“看着很香、我沒得到,別人有,自己也要有”的信號,然後在心中埋下伏筆;於是你就會產生“羨慕嫉妒”,這會拉高閾值緊接着情緒不穩定上升,久而久之心境障礙也就進入心理。
針對一些用金錢、行動追求可快速滿足的身心體驗,它的另一種情況“征服欲”開始出現。
也就是,我不僅要,還得持續有,還要霸佔。
你看,這樣的多巴胺刺激,很容易進入一個個惡性循環,最終傷害你的大腦、身體;明白這個原理有關生活中愛情、魅力、幻想的機制你也就掌握的一目瞭然。
愛情魅力與幻想
什麼是愛情?美國人類學家Helen Fisher曾提出愛情的三種狀態:1)慾望,2)吸引,3)依附。
人腦有一條愛情生產線,當與TA相遇美妙的神經信息會在大腦腹側被蓋區、伏隔核以及尾狀核傳遞,令人心醉神迷。
對方的一舉一動、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洗髮水都會讓人感到幸福;但是,多巴胺會產生獎勵預測誤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簡單來説:
你第一次幫家長做家務,老媽獎勵5元現金可以用來購買喜歡的東西;你本來沒預期會收到現金(即預預測得到值為0),所以它的出現會是意外驚喜(預測誤差)。
當收到現金那一刻,獎勵誤差就會引起多巴胺短暫的快樂強烈釋放。
有意思的是,當你把“做家務”與“收到獎勵”關聯時,下次多巴胺釋放時間就會提前到“做家務的行動中”或“之前”。
我常説,這叫提前透支。
以前我在寫作時會產生此類情況,當某一篇文章在社交媒體帶來百萬閲讀量,下次我動筆時會提前透支“寫作後的快樂”,可完成後的結果總會一落千丈,你有沒有過相似狀態?
這也正好解釋,為什麼多巴胺在獎勵機制中,不能不提“預測”,它是非常重要的發現,意識到該要素,你才能真正明白“降低預期”四個字的意思。
對比愛情,當你收到戀人發來的甜言蜜語、或大理老酒吧破桌子上遇見迷人的新伴侶、都會預測獎賞。
當習以為常乃至下次再遇到時,新鮮感就會降低;所以,愛情會消失嗎?
我似乎不太願意回答這個問題(顯得有些渣男),但大腦生來渴望意外驚喜,也因此期盼未來,每個激動人心的渴望、改變、變好都在那裏萌生。
研究認為,與一個人相處3.5年以上剩下的根本沒有“愛情”,而是陪伴與滿臉嫌棄的親情愛;美國電影《戰馬》中有句話我記憶尤新“我會因為愛情的分開更恨你,但不會再愛你”。
當然,假設你為愛情困擾過或者正在面臨此階段,只能嘆氣的分享一句《倉央嘉措詩歌全集》中的話:“愛而不得,得而不惜,放而不捨,失而不甘”;現實難道不是一半驚喜,一半遺憾,與自己本能和解吧。
有關魅力是同樣道理,當我們看到美好事物刺激多巴胺帶來想象淹沒精準感知當下現實的能力時,魅力由此產生。
隨便舉個例子:
當你刷短視頻或乘坐飛機時,看到美好的風景、天空翱翔的飛機,你會產生何等想法和感受?許多人想要逃離北上廣深放下一切天涯海角旅行,在雲霄上度過。
同樣,有哪些會比好萊塢更有魅力?光鮮亮麗的演員在三亞奔赴舞會,圍在游泳池旁一字排開的比基尼展是不是很美;可你別忘了現實是什麼?燈光下的汗流浹背,你還在熬夜加班。
這些不過是多巴胺給出的幻想,我們該如何有效控制自我多巴胺帶來的獎賞誤差,以保證自我行動力變強,預期拉高後現實的傷害呢?我認為改變的根本是替代。
讓它成為僱傭兵
過去一直在聽它指揮,現在你完全可操控它;多巴胺的釋放來源於神經元刺激,目前一系列技術為神經科學鋪平了道路。
讓人們從小小的神經迴路能夠拓展到“整個大腦”,從科技出發,新一代感受器更能修復代謝型受傷的神經元受體。
神經科學家認為,慾望的產生是引導訓練神經遞質的某些功能所成,那行為固然也可被塑造。
一般來説,從一個神經元釋放到突觸的空間,將其與另一個神經元連載一起只需幾毫秒內,會打開離子型受體蛋白;讓離子和其他電離子湧入新的神經元,改變內部電壓,產生新迴路。
換個解釋:學術記載大腦有140~160億神經元,他們像開放往全國各地的列車,你刷短視頻、抽煙的動作就是固定迴路,每次這樣做能帶來新刺激但背後實則一直在強化一趟車行走的方向。
我們需要改變“這些方向”,讓他們開往高級趣味的“遊戲”中。
這如同為什麼有人追女生上癮、喝飲料上癮?而有些人卻喝茶、習慣高級趣味地做事業、掙錢、搞投資?
因為低級趣味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已經從馬斯洛需求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小康階段到追求“自我實現”;這比色慾、物慾更能獲得高級滿足。
布蘭迪斯大學神經科學家伊芙·馬爾德(Eve Marder)表示,神經遞質通過遊走遍佈整個大腦,讓我們或多或少以相同的方式控制一大塊腦區的興奮性。
可以説,你進行局部甚至覆蓋面更廣的“洗腦”,才能改變大腦列車網絡狀態。
想想看,以下行為是不是很可怕?
不停地打開社交媒體,看看有沒有人給你發信息;反覆打開內容社區首頁尋找是否有感興趣的新內容出現,來自網絡的激勵都在不斷勾引着你的大腦,每一條評論點贊,都是獎勵性反饋。
它們就像甜品一樣,滋補並激活多巴胺有關的神經元,而真正讓網絡媒體如此欲罷不能的正是“獎賞的不確定性”。
你明天能成為大V嗎?他到底愛不愛我?生活中很多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都是源於它的不確定性才驅動你去想要尋找“確定性”,而當一切不確定時,也就慢慢在追求的路上成癮。
替代方法論,你可以試試“多巴胺戒斷”。
該概念由美國精神病醫生卡梅隆賽帕(Dr. Cameron Sepah)提出,不是要阻斷多巴胺的生成,而是調節多巴胺受體的功能。
簡單來説,是基於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減少強迫性的快感行為來降低多巴胺的需要,重置敏感性,擺脱成癮狀態,比如:不理性地網絡購物、吃垃圾食品、性行為、玩遊戲……
怎麼做呢?
首先審視自我,羅列出哪些讓自己成癮的行為,依次按照困擾程度排列,將最困擾的行為完全剔除生活中;給佔比較低的活動規定每天的時長,煩人又愛看的APP該刪刪。
接着放大生活的比重。
你可以找到不依賴電子屏的快樂來源,和朋友見見面、打打球,也順便轉移了戒除那些不健康娛樂的方式的痛苦。
安排活動建議採用聚焦原則,我要寫作,經常雷打不動地靜下來三小時,中途除喝水不做任何事。
值得一提的是,曬太陽也是不錯選擇,日曬時間更長、紋狀體多巴胺受體活性更好,幸福指數也能隨之提升。
研究成癮的神經學家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認為,被慾望驅動的多巴胺不是一天養成,強迫戒斷很難堅持;實在離不開非常喜歡的事情,就會再一次回到原來場景中。
如果它是錯誤的行為,你着實需要重新審視自我改變的意志力;直到你徹底意識到,多巴胺給你的不是獎賞,而是疲倦和糟糕人生,或許你才會步入正途。
癮難戒,這也驗證了為什麼有人説“看手機刷信息一天真的想吐還想看”,不要成為多巴胺獎勵機制慾望的僱傭兵,學會讓它任你操控。
總結一下
古希臘蘇格拉底,在判處死刑後獲得逃亡的機會,最後卻選擇喝下酒毒而死,只因堅定自己認為正確的信念。那句“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流傳千古。
以前不懂現在依然“不懂”,把它用多巴胺的口吻説:“你不審視,我就這樣”,“你要管我,聽你調遣”。
學術文獻參考:
Nestler EJ,Carlezon WA Jr.抑鬱症中腦邊緣多巴胺獎勵迴路。生物學。精神病學。(2006); 59:1151-1159。doi:10.1016 / j.biopsych.2005.09.018。
Kenny PJ常見於肥胖和藥物成癮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納特。Rev. Neurosci。(2011); 12:638-651。doi:10.1038 / nrn3105。
南京師範大學:多巴胺受體基因DRD4與家庭親密度和矛盾性對大學生親社會傾向的交互作用 王雲強等;2022.0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