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龍江弄崗傣寨,羣山蒼翠,雲霧繚繞,稻湧金浪。傣族村民滕安靜夫妻倆一早就在廚房準備食材。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年一屆的龍陵縣龍江稻花魚節在網上舉辦,仍有不少自駕車遊客到龍江鄉村遊品稻花魚。昨天,他的“巖靜”農家樂刷新了單日最高收入紀錄,當天賣出8000多元。
“過去日子過得緊巴巴,鄉村旅遊讓咱發了家,傣家人打心眼裏感謝黨和政府。”滕安靜告訴記者。在龍江鄉像滕安靜這樣吃旅遊飯的“農家樂”有120餘家,依託一年一屆的龍陵.龍江“稻花魚節”,帶動農民發展稻田養魚、生態茶園、林下經濟等觀光農業,拓寬了增收路子。鄉村旅遊業帶來了滾滾紅利,2019年舉辦的第四屆龍陵.龍江“稻花魚節”,共接待遊客18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業收入1600多萬元。
培育產業鏈,山區變景區
一場秋雨過後,鑲嵌在翠屏中的龍江鄉3A級景區清塘寨,綠樹翠竹環繞千餘平方米的清塘碧波盪漾,魚兒在池裏漫遊,毗鄰的荷花塘花萼競放、荷花沁芳,廊亭、水榭、寺院、書屋、休閒廣場、健身步道、綠化小品、觀景台、景觀燈等相得益彰,掛在廊亭上的楹聯文采流韻;白牆黛瓦古色古香的農舍同藍天白雲一起倒映在池水中,透出江南水鄉的絲絲韻味。渠清、水甜、景美、文韻、路通、民富,濃濃的鄉愁把清塘景區輕輕地籠罩,每天到此地旅遊的人流絡繹不絕。
優良的生態環境、秀美的田園風光,濃郁的鄉土文化,豐厚的歷史底藴,眾多的景區景點,使龍江的鄉村旅遊充滿魅力。龍江鄉圍繞一條江(龍江)、兩片葉(茶葉、烤煙)、三張牌(稻花魚、紅細軟、旅遊)發展戰略,唱響“魚米之鄉、魅力龍江”主題,擦亮龍江稻花魚、龍江細紅軟(稻)“兩大品牌”,依託一温泉、一環線、一中心、一個節、十亮點,即:蚌別温泉羣、建一條旅遊環線、龍陵(江)湖開發為中心、每年舉辦一屆稻花魚節;十亮點:蚌別温泉養生度假區、龍江湖心島旅遊區、濱江(湖)休閒區、少數民族村寨風情園區、萬畝梯田生態觀光農業休閒體驗區、清塘美麗鄉村、萬畝松園區、龍江特大橋觀景區、古城山萬畝杜鵑觀景區、一垛牆水庫羣,着力打造以稻花魚節為“引擎”,生態鄉村民俗遊、湖泊休閒、温泉養生度假等為載體的龍川江國際綜合旅遊區,連接毗鄰的騰衝旅遊環線,豐富全域旅遊內涵,推進旅遊產業跨越式發展。
隨着全域旅遊的興起,鄉村旅遊分散獨立經營的弊端愈加明顯:形不成規模,接待能力小,很難給遊客一個整體鄉村旅遊的印象。龍江鄉積極引導幹部羣眾樹立經營村莊的理念,從消滅農村髒亂差入手,改善接待環境。如今龍江呈現給人們的是“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花園中、人在天然‘大氧吧’中”的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的新農村風貌。
鄉黨委書記王世龍説,通過把單點景區向縱深擴展,變“一地”到“全域”,喚醒“沉睡”的鄉村生態資源,精品旅遊線路串連起多個景區(點),逐步走上由單一的依託景區(點)到依靠自身質量求生存,由自由發展到打造品牌,由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基本實現了3個華麗轉身,呈現出紅細軟谷滿倉,稻花魚田飄香,鄉村遊人興旺的勃勃生機。
風景變“錢景”,旅遊鼓“錢兜”
行走龍江鄉,10多個小壩子猶如一顆顆明珠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綠樹翠竹掩映的村落若隱若現;一個個壩子水稻翻金浪,間間莊房點綴田疇,溪流淺唱,鷗鷺翻飛,人與大自然和諧一體。到龍江涉潺潺山溪,眺羣峯疊翠,觀萬木競秀,覽一江春色;還可以觀看龍江大橋的雄偉壯麗,欣賞一垛牆水庫羣(8個)的旖旎風光,到蚌別温泉體驗農家“桑拿”,或到古城山看萬畝杜鵑綻放,或到萬畝松林裏採菇沐森林浴,或在稻花魚節裏感受“魚戲香稻間”的樂趣,或到傣寨品味跳“嘎秧”、舞“花棒”的風采神韻。
過去,清塘寨絕大多數村民外出打工,如今,隨着清塘景區知名度的提升,寨裏大力發展起農家樂,大多數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有20多家開辦了農家樂〉、冷飲店和民宿,100多户村民發展小作坊、小果園、小養殖、小加工“四小”產業,收入增加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在外打拼了多年的王賢昌回到清塘開起了“特樂”農家樂,每天都有幾百元的收入,收入不錯,心情也不錯。他説,在家門口做生意比到外地打工強多了,既可以照顧家中老小又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妻子是“鄉村大廚”,做農家菜有一手,開起農家樂她的廚藝派上了用場。昔日平淡無奇的小村莊,搖身變成了充滿田園氣息的“世外桃園”。各地遊客紛至沓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村民魯耀德建起了2畝桃園,為遊客提供採摘服務,桃子上市時節,每天有幾撥遊客到桃園買桃。清塘寨有10多户村民辦起了民宿,為參加稻花魚節的遊客提供住宿、捉魚、廚具、加工魚的佐料等配套服務,讓遊客過把農民“癮”。村民張維謙種植了6畝紅細軟稻穀,養殖了6畝稻花魚,利用自家寬敞的院落辦起了宿、食、遊一體化的農家樂,讓遊客到稻田裏捉魚,然後下廚烹飪,享受稻田的清香和魚趣的怡然,自有一番迴歸土地的愜意,遊客趨之若騖。
在龍江,不少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能將稻花魚烹成十多樣風味不同的魚餚,尤其是用棕苞米、蜂蛹、稻花魚煲制的“海、陸、空”三鮮湯成為舌尖上的美味最受食客青睞,雞蛋清炒魚雜碎、蘸水魚、牯子魚……農家魚宴流光溢彩,讓人大快朵頤;田疇上,小夥姑娘們一邊捉魚一邊盡情歡唱,情歌乍起鬧活金黃的稻田。“妹煮鮮魚噴噴香,惹得阿哥涎水淌;田裏魚兒活蹦跳,不知可有捉魚人?”“田裏魚兒悠悠遊,只有鯉魚最誘人;阿哥真心娶阿妹,哥捉魚來妹烹飪。”歌聲沿着金黃的稻浪飄向遠方,縷縷桑間濮上的古風遺韻輕輕地將你籠罩。
田園變風景,產品變商品
龍江鄉積極引導村民經營村莊,發展旅遊業、特色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打造特色經濟村,拉長產業鏈條,讓遊客有景可覽,有物可購。同時,依託美麗鄉村建設大打融合發展牌,全力推進田園變遊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將風情和文化融入“山、水、村、園”中,將農村的“美麗資本”轉化為生產經營的資本。
“我們村有刺繡的傳統,由能人牽頭成立了龍陵縣羣藝刺繡專業合作社生產旅遊產品,刺繡成為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上龍村黨總支書記盧家卓説。刺繡合作社在11個自然村組建了13個“大嫂車間”,吸納800多名婦女加工繡件增加了收入。村民黃自煥肢殘,兒子有一隻眼睛失明,母子倆生活很艱難。“從事刺繡,在家照顧孩子、掙錢兩不誤。”黃自煥從合作後把刺件活兒領回家,一個月勤快點,掙2000多元不成問題,收入穩定了,生活也有保障了。
“過去,村裏的垃圾靠風颳,污水靠蒸發,村民們也不太講究衞生。可現在不一樣了,村裏的垃圾有專人清運,污水不見了,家家户户院子裏乾乾淨淨,門前都是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也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集體用餐都使用‘公筷、公勺’了。”赧等社區主任王自周説。
龍江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注重美化環境,還突出發展家庭“四小”產業,讓羣眾的腰包鼓起來,具體做到了“四個結合”,即:與特色產業、脱貧攻堅、樹立鄉村新風、文明新村,進一步激發廣大羣眾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讓農村的環境更美麗、人民生活更幸福。
“環境美了,遊客來了,小康近了,以前都是我給別人打工,現在是別人給我打工。賺了錢,我也要好好享受生活,也要去外地旅遊。”年過40的赧等社區田新寨“咪老”農家樂業主張彩祝説。幾年前,張彩祝和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龍江鄉村旅遊熱吸引張彩祝夫妻倆回鄉創業開辦了農家樂開啓新的生活。如今,張彩祝一家早己擺脱貧困,步入小康。(雷 華 趙永平)
責編:劉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