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冬奧賽場的流動風景線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休閒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侯建斌 見習記者 劉欣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倒計時100天之際,冬奧賽場的流動風景線——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正式亮相。這套從600多套外觀設計作品中脱穎而出的制服裝備,前後進行了8輪版型優化,藴藏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科技含量,融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與冬奧核心圖形的雪山圖景,將功能性、民族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可以實現温度變化和場景轉換下的自由穿搭。這些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和志願者的專屬身份標識,將在冬奧賽場形成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水墨輕嵐 天人合一

冬奧制服裝備供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及志願者穿着使用,包含服裝、鞋品、配件三類。冬奧制服裝備的外觀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山水畫與冬奧會核心圖形的雪山圖景。

冬奧核心圖形的設計展現了中國傳統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融合了京張賽區山形、長城形態,以及《千里江山圖》的青綠山水。而北京冬奧組委最終確定的制服外觀設計,則將冬奧核心圖形合理地拓展到立體化的服裝上,運用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的筆觸、濃厚淡薄的線條、遠近虛實的層次,將傳統美學和冰雪運動巧妙的聯繫融合在一起。

在色彩選擇上,沉穩的墨色和躍動的霞光紅展現了工作人員的實幹和熱情,中性的長城灰彰顯技術官員的客觀公正,明亮的天霽藍展示志願者的青春活力,純潔的瑞雪白作為調和色象徵着“瑞雪兆豐年”。霞光紅、長城灰、天霽藍、瑞雪白,這些冬奧色彩系統中的主色勾勒出冬奧會恢弘場景與空間意境,以及冬季運動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北京冬奧組委人力資源部部長閆成説:“我們參照國際奧委會工作原則,借鑑往屆冬奧會籌辦經驗及制服品類設置慣例,針對賽時北京、延慶、張家口特定的氣候條件以及不同場景、不同崗位的工作需要,規劃了制服裝備品類,可以實現温度變化和場景轉換下的自由穿搭。同時,圍繞實現功能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開展了制服裝備視覺外觀設計,最終打造出了這一套制服裝備。”

萬里挑一 雙奧傳承

在籌劃、設計、生產製作賽時制服的過程中,北京冬奧組委制服工作團隊、主創設計師以及北京冬奧組委官方合作伙伴全身心投入。

2019年以來,北京冬奧組委成立了制服裝備專家委員會,對制服裝備面料選擇、版型提升、外觀設計等進行把關。依託“制服裝備研發實驗室”,在面料、結構、工藝等方面不斷研發,完成樣衣測試。面向全球公開徵集制服裝備視覺外觀設計方案,累計收到來自國內外的602套、1萬餘件作品,在徵集活動中宣傳了冬奧、樹立了形象。

在此基礎上,委託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組織召開3次評審會,確定2套候選設計方案。最終經過反覆考量、不斷優化,最終形成了一套特點鮮明、風格成熟、內涵豐富的視覺外觀設計方案。

巧合的是,最終方案的設計師、來自北京服裝學院的賀陽,也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制服設計師。2008年盛夏,承載靈動祥雲圖案、搭配清爽色調的夏奧制服,成為許多國人關於奧運的永恆記憶。

從夏奧到冬奧,奧運制服既要有一脈相承的設計原則,也要依據冬季項目的特點做出技術突破和觀念革新。賀陽説,藉助冬奧會大型的國際化平台,可以很好地樹立中國文化的形象,制服是奧運會重要的服裝設計項目,設計一定要有國家品牌形象的意識,從而傳達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時尚觀點。

“制服設計首先要傳達舉辦國的文化特徵,與往屆制服有區別。第二要考慮時尚與功能,視覺元素在制服上怎麼體現?每個人穿上是否都好看?制服應該具有獨特性,保證制服醒目、易識別的功能,避免淹沒在環境中。”賀陽説。

她舉例説明了制服的雙奧傳承,比如冬奧制服上衣的灰色水墨意象,也源自於冬奧色彩中的長城灰,而長城灰正是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色彩延展而來,連接了北京夏奧與冬奧,體現雙奧之城的風采。

科技創新 注重細節

輕便保暖、美觀舒適,是冬奧制服研發的題中之義,而為了實現這些,則需要科技的創新和細節的應用。北京冬奧組委充分發揮專業力量、專業機構的作用,推進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提升制服裝備功能防護作用。賽時制服從無到有、從方案到實物樣衣、從樣衣到大貨生產,每一步都是在不斷地碰撞、調整、優化中不斷前進的。

在版型設計上,制服面對的是約三萬名穿着者的共同需求,每個人的身材體型、穿衣習慣都有所不同,版型設計既要有足夠的包容度來滿足個性化需求,又要保證內外套穿時的舒適性,還要保持在廓形上的美感。因此,北京冬奧組委進行了多輪的版型調整優化,基於冬季運動專業裝備穿搭和人體工程學原理,採用功能性面料和立體剪裁方法,兼顧動靜狀態下室內外多場景作業需求,實現全方位防護和輔助支持。

在材料使用上,由於冬季運動特殊氣候條件的需求,制服既要抵禦嚴寒、防風保暖,又要透氣透濕、輕便舒適。但防風和透氣、保暖和輕便在客觀上是矛盾的,因此,北京冬奧組委下了很大功夫,通過科學的材料選擇和穿搭組合來達到一種平衡,最大程度滿足所有場景下的需求。

比如,制服填充絮料選擇擁有國內專利技術的多層結構新型保暖絮片,並根據冬奧的使用環境進行針對性改良,滿足寒冷環境的保暖需求。比如,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100%防水、防風雪,透氣,可回收;鞋底使用濕冰止滑材料,濕冰防滑顆粒輔以冰爪底紋設計,具有優秀的冰面防滑性能和抓地能力。再比如,功能外套採用的層壓複合面料結合高性能膜材料,輕盈、服帖、有彈性,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氣性和抗結露功能。

在工藝選擇上,依據人體3D功能分區,功能內衣套裝背部、腋下等易出汗部位採用單項導濕材料與親膚速乾材料拼接實現多功能需求。防寒服採用了內裏無縫線熱熔壓合工藝,達到了防風、防水、防漏絨的優良特性。抓絨面料通過後期處理實現抗靜電效果,提升整體穿着舒適度等。

在細節考慮上,功能外套增加了夜間反光安全設計,袖口、領口、拉鍊、肩部增加防水、防滑、透氣等設計,此外還配有對講機掛袢、求生哨、隱藏觸控筆及眼鏡布、隱形拉鍊口袋等;脖套設置了通氣孔、鬆緊調節扣,手套設置了防滑、簽名及觸屏功能;鞋靴統一使用旋鈕閉合系統配合強韌金屬絲,摁旋收緊,一鍵鬆開,便於户外單手戴手套操作。

在生產過程中,制服設計圖案要在每一件不同尺碼的制服上按相應比例縮放、定位,所以最大的挑戰來自定位印花工藝。這方面,安踏公司的技術部門、供應鏈企業在工藝上做了大量的調整提升,讓圖案和顏色在制服上得以完美呈現。

與此同時,制服裝備在設計、生產、發放等各環節也着力踐行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理念。例如,裝備收納包所使用的紗線,都是回收利用廢舊塑料製品生產出的環保紗線;包裝袋採用生物可降解母粒製成,180天降解率可達90%以上;鞋靴皮革加工工藝採用專利節水技術。

另外,在賽時制服裝備相關工作中,北京冬奧組委也遵循節儉辦奧的原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節約辦賽成本,例如:在冬奧制服裝備中使用北京冬奧會和北京冬殘奧會雙會徽,提升制服裝備的可持續性,減少冬殘奧會制服發放數量;在確定生產訂單時,根據有限的數據,對工作人員、志願者、技術官員的性別比例、尺碼分佈進行了反覆測算,合理預估賽時制服裝備的性別比例、各尺碼號段數量,科學控制備貨量。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