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READ
讀
遊姑蘇台記
餘再蒞吳,將四載,欲訪姑蘇台,未果。
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後,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暉橋。觀農夫插蒔,婦子滿田塍,泥滓被體,桔槔與歌聲相答,其勞苦殊甚。迤邐過橫塘,羣峯翠色慾滴。未至木瀆二里許,由別港過兩小橋,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敵虎丘,望之,僅一荒阜耳。
舍舟乘竹輿,緣山麓而東,稍見村落,竹樹森蔚,稻畦相錯如繡。山腰小赤壁,水石頗幽,彷彿虎丘、劍池。夾道稚松、叢棘、檐卜點綴其間如殘雪,香氣撲鼻。時正午,赤日炎歊。從者皆喘汗,餘興愈豪,褰衣賈勇,如猿猱騰踏而上。陟其巔,黃沙平衍,南北十餘丈,闊數丈,相傳即胥台故址也,頗訝不逮所聞。吾友汪鈍翁記稱:“方石中穿,傳為吳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壽藤,類一二百年物,今皆無有。獨見震澤掀天陷日,七十二峯出沒于晴雲皛渺中。環望穹窿、靈巖、高峯、堯峯諸山,一一獻奇於台之左右,而霸業銷沉,美人黃土,欲問夫差之遺蹟,而山中人無能言之者,不禁三嘆。
從山北下,抵留雲庵。庵小,有泉石,僧貧而無世法,酌泉烹茗以進。山中方採楊梅,買得一筐,眾皆飽啖。仍攜其餘,返舟中。時已薄暮,飯罷,乘風容與而歸。
侍行者,幼子筠、孫韋金、外孫侯晸。六日前,子至方應試北上,不得與同遊。賦詩紀事,悵然者久之。
作者簡介
蘇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城內外遍佈着無數名勝古蹟,姑蘇台即是其中之一。此台相傳為春秋時吳王闔閭、夫差父子營建而成。它曾是當時豪華建築之一,工程浩大,盤亙達五里,用材極多,竟使吳宮附近的河道放滿了木材,堵塞了交通,木瀆鎮即因此得名。越國滅吳時,將姑蘇台焚燬拆光。遺址所在地有二説。一説在蘇州城西南七子山北,連堯峯山的小紫石山,今稱姑蘇山,亦稱姑蘇台,但多與史籍不符。另説在蘇州城西南十六公里的胥口鎮西,瀕臨太湖的胥山,今稱清明山。宋犖所遊的姑蘇台,即是在胥口鎮南的姑蘇台。
作者這篇遊記,按時間順序,記敍了他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二十四日遊覽姑蘇台的情景。
雨後的清晨,作者一行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暉橋。一路上見到農夫插秧的情景,婦女、兒童也擠滿在田埂上幫忙,全身滿是淤泥,提水的桔槔聲與農夫的歌聲相呼應,呈現出一片繁忙熱鬧的景象。作者目睹此景此情,對農夫在田間的辛勤勞作表示了同情。過橫塘,近木瀆,由別港過兩小橋,來到了姑蘇台下,遠遠望去它只是一個荒涼的小土山,高度還不及蘇州西北的虎丘山。沿着山麓而東,漸漸看見村落,竹樹茂盛,互相交錯的稻田好似錦繡一般。這裏的山腰小赤壁,水石幽深,彷彿氣勢雄奇的虎丘和風生澗壑的劍池。夾道小松叢棘點綴其間,香氣撲鼻。這一段文字描繪出一幅江南田野圖,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時已正午,作者一行如猿猱騰踏,賈勇而前,登上台頂。只見台上一片黃沙,傳説中的古蹟已蕩然無存了。只有太湖波浪連天,七十二峯出沒於縹緲的雲海之中。環望太湖諸山,一一獻奇爭勝。曾經在此叱吒風雲、企圖稱霸的吳王夫差和他的霸業宏圖早已煙消雲散了。他為作長夜之歡所建的春宵官和美人西施,而今也已成了一杯黃土。作者在這裏發思古之幽情,欲尋訪夫差遺蹟,可是山中農夫卻無人能言説,因而不禁為之三嘆。這裏着墨不多,而興亡之感卻悠然深遠,盡在感嘆之中。
結束了一天的遊程,在暮色蒼茫中,作者和同遊的子孫輩乘風容與而歸。在歸途中,正是東山楊梅上市時,遂買得一筐,眾皆飽啖。點出這一筆,雖信手拈來,卻饒有生活情趣。
品讀好詩詞
品讀經典 品讀好詩詞
品讀、鑑賞經典詩詞歌賦
分享、交流精美原創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