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區人大“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審議會上,區人代表、戴村鎮沈村村黨委書記、村主任沈勤建作為5個片區之一的代表發言,提出了“進一步統籌南片旅遊發展,盤活存量產業空間”等建議。
近年來,蕭山南片立足生態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共富之路。這其中,四周羣山環抱青山翠竹、綿綿十里七都溪穿村而過的沈村村,正是這樣一個以文旅賦能發展的“生態共富”樣本。
短短几年,這個曾沉寂多時的小山村,如何成為了遊客們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每年吸引20餘萬人次?
一起來探尋沈村村的共富密碼。
1
精神共富,文化先行
沿着戴尖公路駛入沈村村口,“兩岸花枝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是這裏的生動寫照。炎炎夏日,特別是週末許多人前來戲水、納涼,好不熱鬧。
實際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沈村村是一個伴隨着紅色基因生長的小山村。這裏是蕭山全民抗戰的重要根據地,是蕭山南部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也是蕭山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國爾忘家”的抗日女英雄沈佩蘭,就是從這裏走出去的。
“沈村要發展,要先把紅色歷史作為精神財富傳承起來”,是老一輩沈村人的發展共識。
近年來,在沈勤建等區鎮代表、村班子的持續努力下,先後爭取各級資金450萬元修繕沈佩蘭故居和重建蕭山抗戰紀念塔。同時,沈村通過旅遊資源的串點成線,打造多條紅色研學路線,逐步形成了與區域內互聯互通的多元化文旅網絡。僅沈佩蘭故居開館一年多來,累計已接待參觀者達2萬餘人次。
2
因地制宜,培育產業
紅色品牌亮起來了,如何引動產業發展?
自小生長於此、投身基層工作多年的沈勤建在走訪調研中發現,村民們不缺創業實幹的熱情。得益於兩年前戴村“郊野運動小鎮”示範創建的政策東風,沈村村發揮自然山水的資源優勢,主動培育體旅產業,因地制宜引入項目。
這些旅遊項目投資體量不大,基本沒有大興土建,主要依託自然資源、地形地貌開展輕資產運營。總面積5萬多平米的三清園户外運動公園應運而生,每年有成千上萬遊客前來體驗卡丁車、七彩滑道、高空探險、UTV賽道。同時,沈村村與雲石滑翔傘等體旅項目運營公司簽訂固定租賃或營收提成的收入協議,提高村級產業經營效益。
3
創新思路,強村富民
隨着戴村郊野運動小鎮、户外運動品牌的不斷打響,沈村村已嚐到發展的紅利。沈勤建看到,要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持續創造美好生活,還必須開闢增加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的新途徑。
在他的建議及推動下,沈村村實施旅遊強村富民計劃,通過村辦全資旅遊公司,對旅遊產業區域的物業經營用房、露營場地、攤位及停車實施統一管理,在景區周邊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通過收取場地、停車等服務費創收。今年,僅五一假期,村旅遊公司就為集體創收6.9萬元。沈建勤介紹,“如今旅遊產業收入已佔到沈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一半左右,發展勢頭不錯”。
同時,村旅遊公司經營還為當地村民創造出一個家門口的穩定就業環境。截止目前,已累計帶動就業近百人,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區級林道的建成讓南片山水更具開發潛力。建議區政府統一編制南片八鎮的旅遊發展規劃,突出各鎮特色定位,指導發展方向和項目導入,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共富。”沈勤建代表在發言中如是建議。
作為年輕的80後區人大代表,沈勤建對自己的家鄉充滿情感。此前,他還提交過加強南部片區生態修復等建議。他表示,要繼續踏踏實實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做好文旅、農旅、體旅融合發展文章,讓鄉村發展紅利惠及每一個村民家庭,為全力打造生態經濟共富的“沈村樣板”發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