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向陽
古窯、舊村落、匣缽牆、老作坊、大廠房……顏神古鎮,風韻悠長。
這裏有唐宋的窯火,生生不息;陶釉琉彩,盡顯璀璨。
眾多的陶瓷遺蹟既是中國陶琉產業的歷史守望者,也是從古至今匠心獨運的見證人,更成為當今網紅達人們的打卡地。
在火紅的窯爐前,在老街的肌膚上,在匣缽的年輪中,顏神古鎮擁有觸手可及的漫長記憶和自然人文風景。
一眼千年,穿越遙遠的時空,她在等着你的到來!
不聞淄州出琉璃乎
熊熊火焰,琉光璃彩。
通紅的爐火映紅了面頰,42歲的劉持君正凝神製作琉璃器。
一根吹管在他手中猶如神奇的魔法棒,經過火焰的洗禮和巧妙的創作,一團土變成了充滿靈性的生命,惟妙惟肖。
在他身後,一排排晶瑩剔透、美輪美奐的琉璃器,講述着浴火重生的故事。
劉持君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顏神古鎮的簽約藝術家,還是美國玻璃藝術協會會員。
在顏神古鎮,省級以上的工藝美術大師就有100多位,還有眾多身懷絕技的匠人。
因為痴迷琉璃的澄澈和陶瓷的潤澤,記者來到位於淄博博山城東南部的顏神古鎮,見證火與土的浪漫,追尋古窯、老街、古村落。
博山自古是陶瓷與琉璃之鄉和歷史文化名城,古稱“顏神鎮”,與景芝、蘭陵並稱為齊魯三大古鎮。
顏神古鎮所在的古窯村包含四個村落,傳統上稱為窯鎮,是博山傳統陶瓷產業標誌地帶。
中國最早的琉璃工藝,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
博山琉璃歷史悠久,有記載的琉璃之火至少已經延續了1000年,早在盛唐開元,即有李亢“不聞淄州出琉璃乎”之問。
【俯瞰顏神古鎮】
中國歷史上關於琉璃的記載並不罕見,但最早成系統記錄琉璃性質、配方、品類、製造技術的是博山人孫廷銓,他就出身於博山琉璃世家。
他在清朝曾任三部尚書、內秘書院大學士,還是康熙的老師。
記者面前的劉持君也是地道的博山人,與許多工藝大師一樣,他製造琉璃的技藝也是祖傳的,從18歲熱愛上琉璃藝術,20多年來與爐火相伴,技藝早已爐火純青,他的琉璃作品多次斬獲國內外大獎,蜚聲業界。
8500年前,窯火初升
除了琉璃還有陶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博山也是名副其實的重鎮,被譽為北方“瓷都”、陶琉之鄉。
至少自北宋始,“顏神鎮”的百姓已經開始燒製陶瓷,開啓了紅紅火火的手工業之路,並著稱於世,形成了以陶瓷作坊為核心的集鎮。
如果再往前追溯,考古發現距今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博山山頭先民就製造和使用陶器;
而早在8500年前的後李文化時期,生活在淄博的先民便已開始摶土製器,築窯燒陶,這是窯火初升的地方。
一代代博山人薪火相傳,創造了光彩奪目、美輪美奐的陶琉文化。
在十九世紀中葉,顏神已經揚名海外。
【劉持君在燒製琉璃】
1869年春天,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來華時,曾對博山的經濟和地形地貌、煤礦和谷地的自然狀況進行了考察。
博山的採礦業、玻璃製造和陶瓷生產讓他感到震驚,“我們到了博山縣,或者説煙囱鎮,這是我在中國見過的最大的工業城鎮。在路上的時候就遇到了長長的推車隊伍,裝載着煤、焦炭、鐵器、陶器、煙草、穀物和一些包裹嚴實的貨物(看來是玻璃)。我數了數,一小時內就有65輛裝煙煤的車經過……”
李希霍芬筆下的“煙囱鎮”實為誤聽,其實它真正的名稱是“顏神”。
新中國成立後,博山人用特有的陶瓷燒製技藝,譜寫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文化。
博山陶瓷廠曾是亞洲最大的陶瓷廠,煙囱、陶窯是這座重工業城市典型又特殊的風景。
但是,隨着產業的升級換代,陶瓷產業從手工製作走向現代化生產,傳統燒窯的製陶瓷成為落後生產工藝,大量手工作坊和柴燒古窯被淘汰廢棄……
很多陶瓷產業的職工和家屬隨着城市的發展搬進了城區。
人們慢慢離開了,只剩下一片破舊的老廠區。
如何保護陶瓷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陶琉文化,讓老工業企業煥發生機?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淄博朗鄉古窯村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擔負起讓一度落寞破敗的老廠區、古村落重新振興的重任,把它打造成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旅遊及陶琉藝術的產業小鎮,使千年的陶瓷古鎮華麗“蝶變”,重煥生機。
滿眼盡是陶琉文化的印記
隨着絡繹不絕的遊人,走在顏神古鎮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彷彿走進一條時間隧道。
在這裏,滿眼盡是陶琉文化的印記,窯火氣息撲面而來。
側耳傾聽,風中隱約傳來的是獨輪車發出的吱扭聲、匠人協作的號子聲,還是老瓷器奏鳴的清音?
古樸的饅頭窯、斑駁的匣缽牆、滄桑的古民居、廢棄的老廠房……
帶着歷史氣息的場景突然呈現在面前,頓時讓人驚喜得有點不知所措。
作為陶琉文化的傳承地,顏神古鎮眾多陶瓷遺蹟歷經千年的輝煌,最能代表博山的陶琉文化。
它們既是博山陶琉產業的歷史記錄者,也是從古至今匠心獨運的見證者,更成為當下網紅們的打卡地。
時間越久,魅力越大。
博山陶瓷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遺存是古窯,它見證了陶瓷產業的興盛。
顏神古鎮有北方少有的陶瓷古圓窯,又被老百姓稱為“饅頭窯”,這種窯的使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雖然歷經歲月風雨的洗禮,古鎮現在仍保存着各個歷史時期的13座圓窯,作為博山陶瓷的重要發祥地,這裏的陶瓷古圓窯是山東唯一遺存的燒造基地印記。
現存古窯的歷史可上溯至明代,具有重要歷史人文價值,其中最大的饅頭窯為七行十二柱,可一次燒製五寸碗十二萬個。
牛角窯、孫家園窯、紅窯……共同見證着窯火沖天的年代。
步入古窯,抬頭看去,黝黑的窯磚盤旋而上,神秘的螺旋給人一種韻律感。從圓窯頂部的“天子眼”望出去,晴朗的天空像一隻幽藍多情的眼睛與你對視。
這裏還有現代工業的標本,修護團隊對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博山陶瓷廠第五車間(匣缽廠)進行了修繕,完整保留了廠房內的一條隧道窯,並把車間內的工業設備留在原地,成為一個工業博物館。
1963年,博山陶瓷廠研製成全國第一條燒煤式日用陶瓷隧道窯,實現了陶瓷燒成工藝的重大革新,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這條隧道窯有六十多米長,走入其中,彷彿穿行在歷史長河中。
旁邊的老廠房裏,送料機、傳送帶、鐵碾子,靜靜訴説着往昔的輝煌歲月,老煙囱高聳入雲,與廠房一道成為見證着古鎮變遷的歷史印跡。
匣缽藴藏着古鎮獨有的記憶
穿行在迷宮般的街巷中,隨處可見的還有黃褐色的匣缽牆,匣缽像一件件鑲嵌在牆上的陶藝,在陽光下發出金燦燦、黃澄澄的光芒。
這些匣缽壘成的牆體獨具特色,充滿歲月的滄桑感,藴藏着顏神古鎮獨有的故事與傳奇。每一個見到它的人,都會發出由衷的讚歎。
用獨特的匣缽及窯墼(jī)磚壘牆、築房,這也是顏神古鎮獨特的“顏值”魅力所在。
匣缽,簡單説就是燒製瓷器時保護陶坯的“金剛罩”,歷代匠人因地制宜地將廢棄的匣缽用於建築之上,形成了古鎮獨一無二的街巷與建築風情。
把匣缽等陶瓷輔料精心地組合在一起砌屋牆、院牆,構成了上下錯落、似方或圓、規矩有序的圖案,砌築成了獨具美感的建築。
村民呂先生在古窯村生活了40多年,據他介紹,當年這附近圓窯密集,足足有近百座。
他指着門前漂亮的匣缽牆説,這座牆至少有100年的歷史。
在這裏,哪怕一段殘垣、一堵外皮斑駁的照壁,也保存得原汁原味,顯得古樸厚重,興味盎然。
它們是建築的年輪,散發着濃重的地方特色和煙火味。
很多人注意到,顏神古鎮民居的牆下都有磚砌的炕洞。
原來,博山從唐代就生產煤炭,博山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發明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地炕進行取暖。
這裏還有市級保護文物山頭明清民居建築羣,其中包括劉家大院和轉堂樓民居建築羣。
劉家大院原來曾是清初名臣、一代帝師孫廷銓岳父家的門宅,原址有六進院落,這裏青磚黑瓦,飛檐翹角,還保留着四座垂花和月門樓、四合院落,東、西照壁,磚、石浮雕精緻細膩,讓人讚歎古代建築的精緻典雅。
大門樓頂樓上還有“大清元年歲次乙酉六月初一日敦睦堂建立”的嵌梁。
後來,這處宅子賣給了清末經營陶瓷、琉璃的大商家劉柱鳳,成了劉家大院。
古鎮保存最完好的院落是侯家樓,侯家曾經是博山製作陶瓷的大户。
侯家樓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曾是一處大型的家族式陶瓷作坊,當街有一座兩層的城堡式街門,內有11個院落和一座圓窯。
侯家樓還發生過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1936年,窯工侯相會在這裏重現了失傳600多年的傳統名釉“雨點釉”。
日寇入侵博山後,日商希望得到“雨點釉”製作技術,曾出高價向侯相會購買配方,但遭到拒絕。
最後,一幫日本浪人砸了侯家樓陶瓷作坊,搶走“雨點釉'的原料和半成品,侯相會遠走避之。
"雨點釉"消失於戰亂中,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重放異彩。
不時有人用鏡頭記錄下古鎮的繁華,在歲月的輪迴裏,不經意間觸動人們的心絃,撩撥起悠遠的鄉情。
在古窯的爐火裏,在老街的肌膚中,顏神古鎮讓人們觸摸到了那些久遠的歲月和美麗的風景。
新人類與古文脈兩情相悦
顏神古鎮並非只有歷史,這裏的新潮與時尚元素足以讓潮人們前來打卡,傳統和現代在這裏交融碰撞,新奇與驚喜匯流成河。
在古老牛角窯改造成的酒吧中品一杯歲月的酒,濃淡恰好至微醺的氛圍,或自我沉醉清歡半晌,或友人幾許暢語樂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小巷裏,一匹“馬”穿房而出,腦洞大開的創意讓人頓生穿越感,這正是年輕人喜歡的模樣。
藝術的靈感,在每一個角落流淌,網紅達人們隨手一拍就是大片的感覺,新人類與古文脈兩情相悦,是分分鐘火出圈的地方。
許多藝術家聚集於此,從年初到年末,都有令人興奮的活動和展覽在古鎮舉辦。
在這裏,逢雙年舉辦的“博山琉璃雙年展”和逢單年舉辦的“博山陶瓷雙年展”是重要的藝術盛會。
街巷裏還星羅棋佈着許多令人愜意的藝術家工作室,有像劉持君這樣的工藝美術大師在這裏創作,遊客們可以邂逅藝術家,欣賞藝術家們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
正是這種對美之多樣性的讚頌,讓顏神成為一處絕妙所在。
夜色闌珊,興之所至,可以坐在草坪上仰望星空,或在古窯旁靜聽風入竹林的聲音。
當然,還有另一道靚麗風景:經過特殊設計的燈光大大增加了大煙囱、老廠房、古窯的美感,以光影完美映射出建築的靈魂,再現窯火沖天的景象;
年輕人在廣場上撥動琴絃、歡歌勁舞,在夜的靜謐深邃中燃燒着不熄的激情。
顏神古鎮,良宵美景,今夜誰能入眠?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