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雙鈎墨跡16幅,竟然有6幅收藏於日本,1幅毀於核爆炸
王羲之,字逸少,小字阿冤。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南)。相信不管你是不是對書法感興趣,都一定是知道這位\"書聖\",也知道他書寫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遺憾的是作為人盡皆知的王羲之,竟然沒有一份自己書寫的墨跡流傳至今。大家只能通過響拓勾摹本,來一睹其風采。唐太宗對於書法的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響拓\"(也稱作\"雙鈎廓填\")了大量的王羲之墨跡。雙鈎的方法就是用紙蓋在帖上,用筆勾勒筆畫,再用墨填充。為了覆蓋鈎線,大多都用濃墨填充。本文一共統計分析了王羲之的16幅墨跡,其中包括《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姨母帖》、《初月帖》、《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遠宦帖》、《遊目帖》、《寒切帖》、《上虞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都為唐代響拓,白麻紙本,三帖共裱於一軸。由唐時流入日本,現藏於日本皇室。此帖的摹填水平極其高超,鈎摹的痕跡不明顯而且得王羲之精神。以《喪亂帖》為例,筆畫跟着書寫的節奏情緒變化,漸漸的由行書入草書。開始書寫的敬語\"羲之頓首\"平穩,到了\"痛當奈何\",草書的成分開始加大,最後行書徹底變成了草書,尤其是後面兩行。《姨母帖》是唐摹本,此帖集於《萬歲通天帖》中,材質是硬黃紙。用筆主要是隸書寫法,側鋒較少,不類其他諸帖,推測是王羲之早期作品。《初月帖》是《萬歲通天帖》中的第二帖。作為王羲之的草書,其風格和後面會介紹的《遠宦帖》《遊目帖》略有不同。整體變化更為豐富,書寫更為率意。因為是摹本的原因,為了遮蓋雙鈎,所以墨色濃黑。雖然少了一些墨色的變化,但是這種飽滿的墨色外溢效果,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頻有哀禍·孔侍中·憂懸帖》也是三帖合裝,為唐代硬黃紙上雙鈎廓填而成,現在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王羲之書寫時點畫靈動,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又保持沉雄之感。此三帖在側鋒的用筆上,比《姨母帖》多了很多。以《頻有哀禍帖》為例,縱向的筆意連綿,非常具有節奏感。\"不能自\"三個字的連接,\"能\"字左右分別承接上下兩字,線條有力,書寫酣暢。《遠宦帖》和《遊目帖》都在《十七帖》中有收錄,其中《遠宦帖》墨跡摹本藏於台北故宮,《遊目帖》墨跡摹本藏於日本廣島,1945年毀於廣島原子彈爆炸。這兩幅草書作品,都以簡約為主,用筆凝重,但是一氣呵成。筆畫灑落有致,雖無王羲之\"轉左側右\"這種典型的書寫節奏,但是字勢開合,張弛有度。《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作品,現藏於天津博物館。此帖為唐代鈎摹本,鈎摹非常精細,淡墨填廓,轉折分明。《寒切帖》最讓人咋舌的就是對側鋒的使用,轉折分明,筆勢爽利。《上虞帖》是王羲之很有名的草書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7行58字,是一封寄給朋友的信,講自己腹痛不能見朋友的一件小事。作為王羲之晚年的草書代表作品,用筆上沒有太多的精力放在提按變化上,而是聚焦在線條的力度和每一行的節奏把握上。《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合裝,也是唐代雙鈎摹本,現在藏於台北故宮。此三帖有個典型的特徵就是\"楷書化\"用筆,筆畫轉折處的筆毫錐面也非常明顯。趙孟頫的不少楷書和行書,都能找到這三帖的影子。特別是我另一篇文章分析過的趙孟頫《石室長老上疏》,和這三帖的用筆和章法非常相似。壓軸的自然是最精彩的,《快雪時晴帖》藏於台北故宮。相傳是王羲之的真跡,王羲之的鐵粉趙孟頫認定此為王羲之真跡,但是現代學術界,大多認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此帖雖然只有28個字,但是寫的非常的從容不迫。點畫上,以圓勁為主,勾挑出鋒也收拾的很平和,真正的做到了\"無一筆掉以輕心\"。結體上,雖然以方為主,但是根據字本身造型,富有變化。王羲之辭官後,生活比較清靜,每日修道服散,追求長生。長期服用五石散(這種散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英、鐘乳石、硫磺五種礦石混合而成,對人有毒性。)王羲之後來也自我察覺\"吾服食久,猶 為劣劣\"。所以我們在他的尺牘和信件中,經常能感受到他對於自己的病痛,對於親人的關心。這些雜帖於平白中見深意,雖然書寫的都是生活小事,讀來也能夠想見王羲之的生活和質樸的真情,韻味無窮!由此,是不是給我們一些啓發,書法可並不是非要抄寫詩詞,寫\"寧靜致遠\",寫一寫日常的瑣事也是一件樂事!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