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壟
伍家壟位於鄂州市西山街道鄂鋼橋村,坐落在西山、雷山、卧佛山的三山懷抱中。東鄰抔湖,南與卧佛山緊相依,西枕雷山,北臨洲尾港。清朝初期,洲尾港北連長江,南通抔湖,形成了天然避風灣,長江東來西往的船舶遇上惡劣天氣,都會經過洲尾港進入抔湖避風躲雨。相繼客棧、餐飲、戲院等服務性行業一度興盛。其間,劉、陳、程、楊、倪五姓先祖分別從不同地方,以各自擅長謀生。劉姓人家善於經商,從江西老街遷來,將樊川農副產品運往南京、上海等地販賣,從中謀取利潤,生意十分紅火。程姓人家從大冶程八門遷入此地,從事碼頭運輸,經常為劉姓商人接送貨物。因兩人性格相同,平時相處非常融洽。陳姓人家來自燕磯,擅長種植農產品,通過程姓結識了劉姓商人,將自己種植的本地土特產隨同其它產品銷往外地。日久天長,三姓人家建立了深厚友誼。緊跟其後,楊家裁縫來到繁華之地,以縫織為業,逐漸與劉商人、程運輸、陳耕種結交至深。隨着該地域的日漸繁華,擅長捕魚的倪姓人家來此尋找商機。聰明睿智的倪姓人很快與劉商人來往密切,將捕撈的鮮魚,經醃製加工隨同程姓的土特產在劉商人的幫助下,暢銷外地市場。光陰似箭,五姓人家逐漸融合在一起,和睦相處,各自繁衍生息。隨着自然環境的變化,船舶無法進入抔湖。到清朝中後期,繁華鬧市在蕭條中慢慢消失,而五姓人家人丁興旺,發展成擁有一定規模的村莊,遂得名“伍家壟”。
“伍家壟”得名還源於另外一個傳説。相傳伍子胥在流亡期間,攜帶家眷來到武昌,相中了抔湖的綠水、西山的青山,就暫住抔湖邊。在此期間,伍子胥憂國憂民,勤耕奮學,樂善好施,廣交賢士。在他的影響下,周邊人文環境、地理環境得到改善。伍子胥遷走後,居住該地的百姓取名“伍家壟”,以示對伍子胥的懷戀。
今名曰伍家壠,昔年有一雅名為“任人唯賢城村”,如今散居着數十户人家,兩層小樓居多,門前屋後樹木參天,清香四溢,偶聞雞鳴狗叫,據傳當年元結就在這一帶隱居,著書自娛,自得其樂。站在這裏,回看抔湖,近處蘆葦依然密集,鳥雀在其中撲騰騰鳴叫,是一片能牽引視覺的天然濕地。濕地以上和左岸,均是斯地人家種植蔬菜、甘蔗的菜地,三兩位女子正在那裏施肥澆水,看到我們前來,有如世外桃源見到世外來客之狀,連忙與我們聊起這裏殷實的光景。
這伍家壠人家到底淳樸到何種程度,並沒有仔細考證。站在一棵參天古樹下,旁邊一當地村婦正在自家種的菜地裏摘了滿滿一籃子扁豆,同行的幾位朋友上前隨意與她攀起話來,於是便問起她扁豆怎麼價賣,旨在試探一下這裏的人家對山外來客的態度。誰知話音一落,村婦和顏悦色説道,賣啥呀,你們要是喜歡,送你們便是了!我對村婦説,這哪行啊?喜歡歸喜歡,買你的扁豆就得給錢。村婦沒有遲疑,説:你們來了,是客,要什麼錢哪!説時遲那時快,就朝我們的車子奔去,趁司機開門沒注意,就把一籃扁豆倒進了我們的車子裏。隨行的朋友連忙掏出錢來給她,趁她不防時,將錢放進了她的菜籃子裏。可是,當她走過去百十來步後發現籃子裏有錢,卻又跑過來硬是把錢送了回來,一時弄得我們手足無措。此情此景,儘管是短短一幕,卻分明呈現出伍家壠人淳樸民風的縮影,強烈震撼了我們幾位山外來客。
踱步幽靜的伍家壠,當年元結在這裏勞作、垂釣、盪舟的蹤跡,然而,一千多年的歲月悄然而逝,世事都在不斷變遷,元結晚年從這裏復出走馬上任道州刺史後,只留下了他與這裏的“漁父”們的和諧友愛,只留下了他憤世嫉俗、剛直不阿的思想情懷,而這一切,都通過他的詩文得以傳承。比如,他在這裏寫的詩作《喻常吾直時為攝官》,就是他勸當時正作代理官的常吾直不要做官的所謂政治詩的一首傑作,他寫出“山澤多飢人,閭里多壞屋。戰爭且未息,征斂何時足。”就揭露了當時現實的黑暗;“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何況假一官,而苟求其祿?”就明示了自己的從政原則;“勸為辭府主,從我遊退谷。谷中有寒泉,為汝洗塵服。”就彰顯了灑脱超凡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