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版李子柒”爆紅外網,狂攬百萬關注:這是什麼中國功夫?
文 | 小綠也
在外國人眼裏,愛種菜、會功夫,一直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坐擁千萬粉絲的李子柒,因拍攝出了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一系列硬核操作數次在國內外刷屏,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
而就在最近,我們又有一個技能藏不住了!
它就是幾千年流傳至今的——榫卯技術。
繼李子柒之後,這位山東大爺,又一次詮釋了成功的文化輸出。他以一雙巧手,把普普通通的木頭打磨成了工藝品。引來外網百萬關注,以及破2億的播放量。
更驚人的是,隨便哪件作品,都沒用一滴膠水、一根釘子。
世界友人們看得那叫目瞪口呆,紛紛詢問:這是什麼中國功夫?拿我們的話説,這就是當代魯班啊!
像大部分農村大爺一樣,
阿木爺爺的外表平平無奇。可他有個天大的本事:你想要啥,爺爺都能給你做出來!
為了哄小孫子開心,他做了會走路的小豬佩奇和機器人,
麼得感情的手搖式泡泡機,
益智漢諾塔,
甚至還有驅鳥神器,這些都是爺爺的拿手好戲。
有這手藝,還玩什麼盲盒?爺爺純手工打造的小鴨子、小蘋果,它們不香嗎?
而且,你能相信嗎?不靠電池,水車就能旋轉。仔細看旁邊那個推磨的小竹人,一下讓整個作品都極富靈性。
不説別的,當阿木爺爺的孫子,應該每天都挺高興的吧。
什麼竹蜻蜓,滑板車,毫不懷疑,就是想要天上的月亮,爺爺都能給他摘下來。
有一次,小孫子吵着要去河裏划船,爺爺一聽,二話不説,拿來根竹子就造出了篷船。
當爺孫倆把船放下水,
篷船順着溪流漂走的那一刻,小孫子激動地手舞足蹈。
小時候常聽老一輩説,在基本功之上,一個好木匠最重要的,一是審美能力,二是工匠精神。而阿木爺爺兩者兼備。
他用到的工具其實很簡單,全都是鋸子、錘頭、鑿子等傳統工具。製作出來的成品卻無一不精緻。
拿一把「魯班凳」來説,
刨出一塊平整、光滑、方正的木塊後,
只見爺爺拿出一根鉛筆和尺子,熟練地在木塊上標好尺寸,
木頭不用分解,經過反覆的鋸、鑽、刨、鑿,
一把堅固便攜的魯班凳就做好啦!看似沒有任何支撐,卻又緊密穩固,開合自如。
這還不算完,你絕對想不到,沒用一根釘子、螺絲,爺爺竟然徒手打造了一座近2米高的木拱橋!
這可不是什麼變戲法,都是實打實的手藝。
如此神奇的「木頭變形記」,別説外國人了,連我們的同胞都驚訝,
就這麼……做好了?
不明所以的老外更是直接質疑:“我想説,雖然很了不起,但這一定是博主先用CAD軟件技術模擬,再結合老爺爺的好手工做出來的吧”
但沒過多久,就有人出來科普了:大哥,人家這叫“魯班鎖”,運用的是榫卯技術,中國古代就有的手藝啊。
而且,哪需要什麼圖紙,50年的木匠功底,爺爺早已練就了“過目不忘”的本事。
只要看過的木製東西,基本都可以做出來,就問你服不服!
憑着一雙巧手,阿木爺爺把一塊木頭鑿出了千變萬化。
他製作的微型世博會中國館,榫卯互鎖,環環相扣,見者無不歎為觀止。
千萬別小看這支5分鐘的短視頻。這背後,是爺爺整整耗時5天,才做出了40多根榫卯稜柱、27道鎖。
每個零件比手指還細,孔洞、凹槽,每一個細節都要絲毫不差,傾注的全是功夫。
其實,能做到如此優秀,都歸功於從小練就的紮實基本功。
窮苦人家出身的阿木爺爺,9歲就沒了父親,母親體弱多病,
照顧弟弟們的擔子,理所當然地落在這個大哥身上。於是他早早輟學,跟着大人到生產隊幹活。
也想過拜師學藝。可在那個衣食短缺的年代,肩負養家重擔的他,只能在農活間隙,給人打打下手來偷師。
13歲時,他試探着問木匠,我給你拉鋸行嗎?木匠沒忍心拒絕。阿木爺爺就這樣當起人家的學徒,
把木工活幹了一輩子。
在那個傳統木工最鼎盛的時期,
他走街串巷,給很多人出過活,熟能生巧,練就了一身「中國功夫」。
阿木爺爺做的古式燈籠
因為太過專注,他還曾在切木頭時,忘記了墊在底下的手,手指被鋒利的刀片生生切斷,那場面想想都後怕。
可爺爺卻不以為然。拆線後沒多久,又以傷殘的手,
重新撿起鋸子,沉浸於手藝之中,
隨着村子的木製傢俱產業興起,
阿木爺爺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匠人,家裏常有客人拜訪,指定讓他定製傢俱。
可誰能想到呢?幾年後,隨着現代化工藝興起,西式傢俱大大沖擊了木質傢俱的市場,老匠人的黃金歲月被徹底碾碎。
雖然阿木爺爺一直在等,手工傢俱產業復甦的一天。可直到50多歲,連最後的一兩個老客户也不再上門,一個時代就此落下帷幕。
大勢之下,個人的力量終歸太過渺小。見證了行業的輝煌和衰敗,阿木爺爺無奈選擇了退休。
可阿木爺爺對木工的愛刻在骨子裏。他常説,活到老學到老,所以即便離開了江湖,他也常常從網上找視頻來看,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
就像爺爺説的,“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換一個行業都要從零開始,換來換去一輩子很快就會過去。
如果你可以執着於自己認定的專業幾十年,不斷從痛苦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那才是真正的感興趣。”
這是阿木爺爺用腳下的人生,總結出的智慧。一種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極致。所謂的匠人精神,不就是如此嗎?
阿木爺爺火了,
甚至以「民間高手」的姿態火到了全世界。
可如果不是爺爺的兒子把視頻發出來,阿木爺爺的手藝,終歸難逃就此失落的命運吧。
掌握這門工藝的人越來越稀缺,為了把製作流程如實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看到並學習,阿木爺爺拒絕了兒子提議的,添加一些劇情設計、更有效率的拍攝。
在第一代魯班凳等多個視頻中,從畫圖到鑿制,他費時費力地用特寫展示細節,每一個步驟都清晰可見。
拿阿木爺爺的話説,讓更多人都能看到、學會我們的手藝,這才是有價值的東西。
感動的同時,也有一絲擔心。在如今追求效率和收益的時代,即便作為業餘興趣,又有多少人能耐着性子,去研究如此精細的手藝呢?
當外國人來到中國,卻失望地看到了一個與西方接軌的大都市,很難見到傳統建築。當他們打開我們的社交平台,卻發現,眼前充斥着各種低幼的變裝遊戲。
不禁設想,我們到底能留給下一代什麼?
風景如畫的廣西農村風貌
李子柒、阿木爺爺之所以珍貴,無非是因為,大師沉默、速食當道,
已然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傳統文化的傳承,正在逐漸沒落。
就像很多人説的,我們可以從網上買到各種精緻的工藝品,方便又快捷,何必要倒退回手工時代?
可是,傳統手工藝所承載的温度,真的能被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產物替代嗎?如果摒棄了傳統手藝,我們的文化自信究竟來源於什麼?
説到這兒,不得不提起不久前的「李子柒被抄襲事件」。一個來自越南的博主,“高度借鑑”了李子柒的視頻風格。
視頻相似到啥程度?
妝發、衣服風格相同也就算了,李子柒習慣在右下角打個水印,這位越南博主幹脆照抄不誤。
李子柒的視頻中常有奶奶出鏡,於是對方也憑空冒出個不知真假的奶奶。
從佈景、運鏡、節奏,到道具都極其相似,連扭白菜的手法都一模一樣。
對很多不明真相的老外來説,這樣的程度足以以假亂真。但想要完全複製,談何容易!
不提中國獨特的農村生活圖景,就説李子柒幹活的麻利勁兒,沒個多年實踐根本學不來。
還有我們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李子柒拿着一個土豆都有N種做法,“越南李子柒”只學了一種,效果卻大打折扣,讓人毫無食慾。
文化的精髓永遠不可能被複制。低質量的抄襲,只能是東施效顰。真正可以輸出的文化自信,恰恰來源於無法被輕易模仿的文化底藴。
在很多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沒有讓傳統手工藝消失,反而成為高端定製產品。
看到這兒,你還能理直氣壯地説出,社會的發展,必然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嗎?
流量只是泡沫,
唯有匠人的情懷永不褪色,經典才能永遠傳承。
筆墨紙硯也好,漢服、旗袍也好,古詩美食也好,亦或是榫卯結構的智慧,都是經由千年傳承,成為我們的文化符號,它們不應該沒落!
在傳承迫在眉睫的當下,古老文化已經沒有太多等待的時間,保護行動刻不容緩。
還是那句話,關注即是幫助,傳統手藝人,必須得到尊重,傳統文化的現狀,要被更多人知道!
真的希望,民間能湧現出更多李子柒和阿木爺爺,能專注、執着地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而我們能做的,唯有敬畏、瞭解傳統文化,別讓老祖宗的智慧,斷送在我們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