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古民居在燈光和霧靄的烘托中,充滿水鄉詩意。 高 潔攝(人民視覺)
遊客在重慶市梁平區金帶街道雙桂村體驗採摘番茄的樂趣。 劉 輝攝(人民視覺)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駱駝坳鎮燕窩灣村燕兒谷,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目的地。 資料圖片
湖北羅田駱駝坳鎮燕窩灣村
打造“鄉愁文化” 帶來農民增收
本報記者 範昊天
“去燕兒谷賞花去!”湖北省羅田縣駱駝坳鎮燕窩灣村的燕兒谷,常年吸引着不少外地遊客。
“來我們燕兒谷徒步、賞花,再吃上一鍋熱氣騰騰的羅田吊鍋,品嚐一口自家釀的酒,別提有多美了!”73歲的脱貧户王汝明笑着説。他在燕兒谷開了一家農家樂,假期來用餐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從早忙到晚,每天收入上千元。
燕兒谷景區負責人徐志新前來走訪,王汝明高興地給他念了一首自己寫的打油詩:“人到七十古來稀,養豬養牛又養雞。清早忙到黑裏去,晚上有酒笑眯眯。”
燕窩灣村地處大別山南麓,自然環境“兩山夾一溝,十種九難收”。10年前,全村351户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户就有132户,村集體負債近百萬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縣裏出了名的重點貧困村。
2011年,在外當律師的本村人徐志新毅然決定回鄉擔任村第一書記,帶領鄉親們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當時對村裏的未來發展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應該發展見效快的化工產業,一種認為應該發展見效可能比較慢的鄉村旅遊。經過深入調研和思考,徐志新認為家鄉山水資源豐富,文化底藴較深,按照規劃還將建設高速公路,應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將燕窩灣村打造成武漢等周邊城市的後花園。
“現在的‘慢發展’是為了將來的‘好發展’。”徐志新説。經過努力,2013年,燕窩灣村聯合周邊的5個村,打造起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燕兒谷景區。
發展旅遊,優化生態環境是基礎。村裏關停了對環境污染較大的養殖場和採石場,並流轉土地發展苗木產業,陸續種下了200多萬株樹苗,先後建成了上千畝的茶梅園、玉蘭園、桂花園、櫻花園,燕兒谷的森林覆蓋率從67%增長到90.2%。
把文化作為鄉村旅遊的靈魂,2015年開始,燕兒谷景區陸續舉辦了茶梅節、花朝節,吸引了大批遊客。
同時,燕兒谷還推出農耕體驗、非遺康養、户外拓展等多種鄉村旅遊的“新玩法”,着力打造“鄉愁文化”。遊客可以在景區體驗打餈粑、拔蘿蔔、插秧、摸魚等特色活動,還能使用原生態的農村柴火灶下廚,品嚐有機糙米、茯苓天麻土雞湯等綠色食品。
燕兒谷景區還向黃岡全市招募木匠、鐵匠、篾匠、畫匠等“九佬十八匠”,成立了一所鄉村工匠學校。遊客可以在這裏觀賞並親身體驗竹編、陶藝、打鐵、木版畫等非遺項目。這又成為燕兒谷旅遊的新亮點。
2021年,燕兒谷接待遊客3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7000萬元。
村裏旅遊“火”了,人氣也旺了,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選擇“燕兒歸巢”,共同投入景區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中。
這幾年,返鄉的村民還將燕兒谷的風景和特色旅遊活動拍攝製作成短視頻,通過線上線下引流,吸引遊客參與,幫助周邊農民“帶貨”。今年元旦期間,徐志新連續開了4場直播帶貨,平均每場的銷售收入達27萬元,助力羅田板栗、羅田天麻、九資河茯苓、麻城菊花、紅安苕等當地農特產品走向全國。
山東榮成東楮島村
盤活特色“海草房” 村美民富漁家樂
本報記者 王 沛
膠東半島東端,黃渤海交界處,山東省榮成市東楮島村別有洞天。石板路徑直悠長、石頭牆色彩斑斕、海草房“頭”戴高聳的“厚草帽”,讓人彷彿置身童話世界。一年四季,東楮島村遊人如織。
“這裏抬頭是藍天白雲,遠望是碧海沙灘,呼吸的是清新海風,吃的是原味海鮮,我們每年都來住一個星期,體驗體驗漁民生活。”濟南遊客孫女士一家是這裏的常客。
8年前,小小漁村靠海吃海,但是,粗放、分散的生產方式嚴重污染了周邊海域,海洋生物數量開始減少,村民生活環境大受影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4年,為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經調研,村黨支部決定對東楮島村周圍海域進行統一開發管理,引導扶持村民發展漁家樂旅遊。
東楮島村三面臨海,海岸線長10公里,擁有400多年建村歷史,尤其是當地的海草房獨具特色——石頭為牆,海草為頂,古樸厚重,冬暖夏涼。
漁民上岸,遊客漸至。“漁家樂”餐飲率先起勢,東楮島村“一日遊”漸盛,眾多遊客到此一睹海草房風采。
東楮島村共有海草房650間,但由於不少村民“上樓”了,多數被閒置。東楮島村近年來通過盤活閒置資源,積極挖掘海草房歷史文化價值,吸引了更多遊客前來觀光、住宿。
2016年,村裏成立了旅遊公司,“復活”閒置院落,實現了優質資源開發、傳統村落保護與特色景點打造的共贏。
一條石板路老街,遍佈着豆腐坊、雜貨鋪、海草亭、鄉村畫廊等,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錢秀竹在這條街上開了一家雜貨鋪,她説,每天遊客都有不少,土特產最受歡迎。“環境好,遊客多,明年俺還要繼續拓寬經營!”她説,“日子越過越好啦!”
“一到節假日,來東楮島旅遊的遊客特別多,我家的客房都住滿了,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民宿老闆楊華説,“雖然忙,但心裏美滋滋的。以前收入不穩定,現在開民宿,一年可收入近10萬元。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哩!”
東楮島村將鄉村旅遊繼續升級。2017年,村裏籌集資金2000多萬元實施了海洋牧場項目,精細化打造了4公里長的海水浴場,建設了海上平台、海洋牧場展示廳、遊艇碼頭、鄉村記憶館、省級海上釣場等,打造集海底觀光、休閒垂釣、遊客接待、商務會議、餐飲服務、海洋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同時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嚴格控制污染源,防止海水被再次污染。
目前,東楮島村有100多家漁家樂民宿,除為遊客提供食宿外,還會組織遊客到海邊參與親子類、互動類的海釣、採摘、沙灘運動等活動。
2021年,東楮島村的遊客數量突破4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00多萬元,東楮島村所在的寧津街道,被評為全國鄉村重點旅遊鎮。
浙江嵊州黃澤鎮
依託“3號劇場” 推動文旅興旺
本報記者 王 珏
“每月3號,我都會來文化活動中心看演出,好看!”浙江省嵊州市黃澤鎮的田文強吃過晚飯,早早地等候在鎮文化活動中心,翹首以盼“3號劇場”的演出開場。
2012年,黃澤鎮投資400多萬元的文化活動中心免費開放,因活動時間固定在每月的3日,活動中心也被當地羣眾稱為“3號劇場”。近年來,黃澤鎮推動建設“1+13+N”網格體系,即依託一個“3號劇場”,覆蓋13個行政村文化活動中心和民間特色文藝隊伍,帶動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戲迷角、非遺特色點等。為此,當地制定了有陣地、有文旅網格員、有團隊、有活動、有特色的“五有”示範網格建設標準,做好陣地建設、隊伍培育培訓、活動編排組織、產業扶持發展等管理和服務。
黃澤鎮風景秀麗,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擁有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全鎮以“美景、美食、美感”為主線,緊扣水資源、民間特色美食、手工匠人等優勢,加快打造精品民宿,帶動產業多元發展。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通過“網格+”培育,黃澤鎮民營越劇團的發展形勢喜人,目前已經湧現出10多家民間職業越劇團、300多位民間藝人。活躍的民間越劇團不但在當地培養了忠實觀眾,還吸引了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據統計,這些民間劇團每年演出場次逾2500場,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
從戲劇服裝,到刀槍把子,再到戲劇道具……戲劇服裝產業也成為黃澤鎮的文化品牌。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戲劇服裝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吸引了遊客參觀戲劇服裝製作、試穿戲劇服裝。
豆腐小籠饅頭、春餅、餈糕、生炒麪、魚頭、羊肉……小吃,是黃澤的另一特色。通過網格培育,當地引導成立小吃協會,推動小吃規範有序發展。
“我們已開始謀劃未來的文旅活動——穿戲服、唱越劇,採春茶、品春餅,騎駿馬、採摘遊,以此吸引遊客前來遊玩,為百姓增收。”明山村網格管理員張燁説。
“用‘小網格’撬起公共文旅服務的‘大體系’。”黃澤鎮黨委書記童年説,下一步,當地將以打造魅力文化強鎮為發展目標,深化“網格+”文章,豐富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擬打造戲劇、小吃、非遺技藝“沉浸式體驗”一條街,用3至5年時間建成具有黃澤特色的文化產業新平台,打響文化產業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的附加值,通過文化發展來帶動百姓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