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全(男)在做古籍整理
放棄一個月六七千元的收入,轉而選擇3000元工資的工作,甚至在剛做學徒時僅有幾百元補貼,下班還要去做兼職,但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修復師楊世全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我不後悔,做喜歡的事很幸福!”
8年前,楊世全從出租車司機改行做了文獻修復師。在結束9個月學徒期後,他以修復中心唯一一個滿分學員的成績上崗。現在,他已經是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的老師傅,帶出了不少徒弟。
新“學業”
上下班途中都在背書
滿分結束學徒生活,成為修復師
拿到破損的圖書,每一頁拍照編號,把書籍裝訂拆開,用噴壺清洗書頁,在背面鋪上一張宣紙,用調製的漿糊把每一個蟲洞補上……一頁紙的修補要經歷至少12道工序,而圖書的每一頁都要這樣細緻地操作。
這是楊世全的一天,也是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40位修復師的一天。
8年前,楊世全偶然在人才市場看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招古籍修復師,於是放棄了一個月六七千元收入的工作,從出租車司機改行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38歲的他,從學徒做起,每天跟着師傅,學補洞,調漿糊,學託紙……9個月後,他以滿分成績成為一名修復師。
與楊世全同時進入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的還有修復師張石。“楊世全是修復中心成立以來唯一一個滿分結束學徒生活的,雖然他的學歷在修復中心不算高,但是他的認真勁兒別人都比不了。”
古籍修復教材很厚,裏面會講書籍版本、修訂、傳拓等知識,楊世全基本把整本教材都背下來了。每天上下班路上的一個半小時時間,他都用來反覆背誦教材,背了兩個多月。“理論和實操都要考試,老師很嚴格,我也沒想到自己能考滿分。”
在古籍修復中,最難的就是“書磚”。四川潮濕,黴、微生物分泌物、水會把整本書都粘到一起,形成像磚頭一樣的書籍。“這時候需要先把書蒸一下,然後用我們自己製作的起子一頁一頁地撥開。如果黏得厲害,需要用針一點點挑開。”修復中心年紀最小的修復師黎彥君告訴記者,放多少水,温度調到多少,蒸多久,給紙張調PH值都需要精準把控,而控制的標準一般就是老師傅們的經驗。
這樣的一本書至少要修兩三個月,而楊世全已經不記得自己修過幾本了。
在同事眼裏,楊世全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黎彥君剛來的時候,怎麼也學不會託紙(將兩張宣紙合成一張),楊世全就把自己的小技巧教給她,告訴她老師傅們也是從一次次失敗的練習中過來的。
新崗位
剛做學徒的時候
一個月僅有幾百元補貼
楊世全告訴記者,自己剛做學徒的時候,一個月只有幾百元補貼,而轉行前開出租每個月能有六七千元收入。因為工資遠低於之前,楊世全下班了就做些兼職補貼家用,“前3年我都不好意思告訴家人我的收入。”現在他的工資已經從原來的幾百元漲到了3000元。據黎彥君瞭解,全國的古籍修復師工資基本都不高。
這裏轉行的不只有楊世全。黎彥君告訴記者,修復中心有從金融、教育、廣告各行各業轉過來做修復師的。“來到這裏的修復師基本都不是為了金錢,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可能一坐就是一天,有時候到了下班才想起一天都沒有喝水。”
在別人看起來枯燥無味的工作,在修復師楊世全眼裏卻別有一番滋味。“我之前就很喜歡中國文化,但是很遺憾沒有機會學習,現在正好選了這個工作,算是給自己圓夢了。”
新境界
還在學習中國古文字
羨慕“北大考古女孩”
楊世全平時喜歡聽中國古典音樂,喜歡古箏、古琴演奏。自己的夢想就是一直和古籍打交道。“我現在在努力學習中國古文字。我會找一些教材,把象形文字翻譯過來看,還喜歡看青銅器上的銘文和一些碑文。看這些東西我就很陶醉,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好。”
談及湖南耒陽留守姑娘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引起網友熱議一事,楊世全説:“千萬不要用狹隘的眼光看人家,她報考考古一定是源於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沒有過多考慮自己的經濟壓力。”
楊世全很羨慕“北大考古女孩”和修復中心裏的研究生們,“這裏有學中國古漢語的、文獻學的研究生,我很喜歡和他們交流,讓他們教我。他們在大學能學到這些知識很幸運,而我們只能一點點自己研究。”楊世全告訴記者,自己經常找他們請教,他們會推薦一些書然後借給他看。如果有機會,他希望能夠繼續讀書。
據瞭解,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是經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民政廳批准登記註冊成立的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機構,主要從事古籍善本、書法、繪畫、檔案文書、碑帖拓片、宣傳品、錢幣票據等紙(絹、帛)質物品修復、傳拓、古籍整理、普查和相關專業人員培訓等工作。中心成立10餘年來,從業人員從幾個人發展到了近40人,已累計為國內120餘家古籍公藏單位修復古籍善本、字畫等文物17000餘冊(件),為50餘家公藏單位整理普查館藏古籍180000餘冊(件)。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實習記者 郭懿萌 攝影報道
【來源:四川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