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的候鳥天堂
——雲南迪慶州納帕海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見聞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一隻、兩隻、三隻……哇!有30多隻黑頸鶴!”記者站在納帕海濕地西岸,瞪大了眼睛數濕地中的黑頸鶴。黑頸鶴揚着修長脖頸,紳士般來回踱步,黑白相間的羽毛猶如優雅的燕尾禮服。記者悄悄走近拍攝,黑頸鶴並不慌張飛走,而是邁步離開,始終與記者保持100米左右的距離。如今,在雲南迪慶州納帕海濕地,每年都會有數量眾多的黑頸鶴飛來棲息。
“1984年成立保護區時,一級保護動物中黑頸鶴只有61只,黑鸛只有幾隻。近幾年,在這裏過冬的黑頸鶴增至320只左右,黑鸛達416只,成為國內黑鸛種羣最大、最集中的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原來納帕海沒有白尾海雕,現在有近百隻,這就是保護的成效。”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所所長陳志明告訴記者。
納帕海,藏語意為“森林背後的湖泊”。西面的石卡、時卡、辛雅拉三大雪山巍然聳立,山頂白雪皚皚,山腰森林密佈,山腳湖泊波光粼粼,各種水鳥隨波浮游,水邊淺灘上黑頸鶴、黑鸛等美麗大鳥或踱步或低空飛行,遠處草叢中不時可見一匹匹駿馬、一頭頭犛牛在低頭吃草。更遠處的草原邊緣,是一個個藏族村莊和一排排高大的青稞曬架。雪山、草原、湖泊、候鳥、犛牛……壯闊與秀麗融為一體。
納帕海是雲南低緯度高海拔最具代表性的季節性湖沼濕地,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黑頸鶴、黑鸛、灰鶴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越冬水鳥及亞高山濕地生態系統為己任。2004年12月,納帕海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濕地總面積2083公頃,是香格里拉的城市綠肺,截至目前共記錄到鳥類177種、濕地植物61科171屬261種。
“納帕海保護區是全國離城區最近的保護區,距香格里拉市區僅六七公里,保護區周邊有3個行政村15個村小組700多户農户,保護任務很重,但我們保護區的社區共管做得比較好。”陳志明説,藏族羣眾都不會捕撈納帕海的魚,也不會獵捕鳥類,千百年來與動物和諧共處。過去,村民有在納帕海濕地放牧和挖海肥的習慣,對濕地破壞較大。在保護區的嚴格管理下,湖進人退,保護區內不再有放養藏香豬和挖海肥的現象,濕地保護內容寫入各村村規民約,保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
納帕海保護區社區共管最有特色的是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為了讓耕地後退、恢復濕地,納帕海自2016年起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累計投入資金3600萬元,共恢復退化濕地10000畝,補償標準為每年280元/畝;耕地補償423.6畝,補償標準為每年1500元/畝;濕地生態補償覆蓋納帕海周邊的15個村民小組705户,補償標準為每年4000元/户。同時開展了廢舊圍欄拆除、哈木谷保護區核心區內牽馬設施搬遷等濕地保護恢復項目。
納帕海濕地周邊有10個馬場,是周邊12個村小組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有部分牽馬線路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存在水退牽馬進、水進牽馬退的情況。2020年,香格里拉市開展納帕海濕地周邊馬場運營專項整治,對10個馬場進行規劃改造和規範管理,將牽馬線路遠離濕地及保護區。
“保護納帕海濕地,老百姓的生活沒有受到影響,除了有生態補償,還有發展生態旅遊的收入,老百姓還主動去保護濕地,看到有遊客開車進濕地或釣魚,老百姓都會去制止。”陳志明説。
在納帕海濕地北岸山坡上有一棟孤零零的小樓房,這就是納帕海自然保護區保護局下屬的納帕海管護所,陳志明和兩位同事就長年駐守在這裏,每天他們都要開車環繞濕地巡查兩遍。雖然人少任務重,但他們不覺得孤單,因為管護局在周邊村社中聘請了25名村民當村社管護員,村社管護員月工資1600多元。村社管護員每天都會巡查周邊保護區,監測候鳥,用民族語言宣傳保護知識。“我們還經常救助受傷的候鳥,每年都會救助10多次。”陳志明説。
在管護人員和周邊村民的共同呵護下,近年來納帕海越冬候鳥種羣及數量逐年增多,越冬候鳥近5萬隻。2019年,納帕海首次出現數量眾多的度夏鳥類,白骨頂等候鳥在納帕海繁殖變留鳥;2020年,納帕海度夏鳥類數量及種類較2019年有所增加,度夏鳥類數量達2000餘隻。黑鸛原來經常獨居,但在納帕海喜歡上了羣居生活,過去黑頸鶴三、四月份就飛走,現在有些黑頸鶴停留到七、八月份才飛走。
“如果黑頸鶴等一、二類保護動物在納帕海繁殖,那就説明納帕海的生態更好了。”在陳志明看來,納帕海還缺乏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專業人才,急需建立納帕海濕地保護聯合管理機制,加強治理納帕海水質污染及綜合保護。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9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