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西海固的千年黃土封印

揭開西海固的千年黃土封印
 

  “我覺得你們龍王壩,過去最大的特色就是窮!在聯合國都被説是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而你們卻建成了美麗鄉村。這不是個奇蹟嗎?還愁全國各地的人不來學習參觀?”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課堂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龍王壩村80後產業致富帶頭人焦建鵬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

  他意識到,原來,西海固與北京之間的差異,不是搪瓷碗與咖啡杯的差異,也不是土房子與摩天大樓的差異,更多的是思維上的侷限與落後。

  “別人都邁進了互聯網經濟時代,找差異找出路。我卻對西海固最大的資源置之不理。”當即,焦建鵬定下一個小目標——行動起來,挖掘西海固特有的精神氣質,傳揚西海固人民面對貧困不低頭的奮鬥精神,同時,在新時代繼續書寫這種精神。

  由他牽頭成立的寧夏瑞信龍王壩生態文化旅遊村股份有限公司也很快落地龍王壩村,開啓整個村莊的蜕變之旅。

  這是焦建鵬的第三次創業,他再一次“逆向行走”,徹底回到生養自己的這塊土地。這一次,他把心完完全全留在了這裏。

  逆向而行

  然而,就在10多年前,焦建鵬還和當地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把“逃離”當作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西海固,是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餓、半粒在喊渴的地方,但凡有門路,沒有人想留在這兒。”焦建鵬説,上世紀90年代末,他考上大學,每天想的都是留在大城市。後來,他如願進入銀川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但當公司業務調整想派他去外地工作時,“安土重遷”的觀念讓他猶豫了。

  經過一番思量,焦建鵬開啓了人生第一次“逆向而行”——回西吉縣創業。瞄準市場空白,他開辦了廣告公司、網吧,效益最好的一年,營業額達1000多萬元。

  隨着個人財富的積累,焦建鵬萌發出為家鄉做點什麼的想法。2011年的一次回村給了他思路。“當時在三四月,我去看望父母,抬眼望去我們村漫山遍野都是山桃花,風一吹,特別美。”

  原來,經過近十年的退耕還林,龍王壩村有了3000多畝的林地,區域水源涵養能力也提升了。

  《新聞聯播》裏提到的“林下經濟”適時出現在焦建鵬的腦海中——龍王壩已經具備發展“林下經濟”的基礎條件。

  “回村,種地養雞!”焦建鵬做出人生當中的第二次“逆向”選擇。

  不過,他的想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反對。朋友們認為他在“胡鬧”。正在吃飯的父親更是氣得把筷子摔在了地上。

  這些並沒有阻擋焦建鵬的熱情。在他看來,林下經濟是國家指明的致富路,只要踏實幹,不偏航,早晚會有收益。

  曲折向前

  焦建鵬成立了心雨林下產業專業合作社,在龍王壩流轉了1200畝土地,種杏林,林中搭木屋、建雞棚,雞的飼料是玉米粒和肉蟲。

  市場卻給了他當頭一棒——林下漫步的“溜達雞”每隻要賣120元,外觀上卻與當地60元的普通雞沒有區別,老百姓不願多花這個“冤枉錢”。

  此路不通,焦建鵬便對業態進行了調整,開闢出1000畝的生態觀光林,栽種了油用牡丹等林木。2014年,他又成立“心雨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總面積4200畝。

  樹起來了,牡丹花開了,但“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之間就像隔着一層紗,焦建鵬始終點不破。

  嘗試“林下捉雞”的體驗經濟——林地的承載量有限,附加值不高,行不通。響應“農超對接”——將雞屠宰加工,包裝雞蛋,但鋪貨要壓資金,量太小供貨也無法持續。幾年下來,他幾乎把以前打拼的家底全放了進去,但卻產生不了“現金流”。

  又有人勸他放棄,可看到自己用心血灌注的一草一木和300多名在合作社就業的鄉親們的笑容,焦建鵬還是決定“搏一搏”。心裏沒底,在面對外地投資商進行推介時,他總是支支吾吾答不上對方的問題。“甚至有時候,都不敢説我是西吉人,擔心‘窮名聲’嚇跑了人家。”

  苦悶之餘,焦建鵬決定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深造,提升自己,也盼望着能在這裏結識一些大老闆,為龍王壩的發展注入“活水”。

  實際效果超出“預期”。在老師接連否定了“梯田”“長壽村”這些焦建鵬眼中龍王壩村的發展關鍵詞後,指出了破解該村發展之困的“不二真經”——最窮的地方呈現最不可思議的改變。

  金融專業出身的焦建鵬瞬間有了思路,西海固的落後、老土也在“搖身一變”,成為得天獨厚的優勢。西海固人幾十年接連奮鬥、擺脱貧困的信心也成為他內在的動力。

  蝶變新生

  “依託生態,打造民宿,發展鄉村旅遊”的具體做法在焦建鵬腦中迅速成型。

  他率先將自家老房子改造成標準民宿,引來周邊遊客。鄰居看到能賺錢也紛紛動工,鋪磚、刷牆,有人還把結婚時沒捨得用的鋪蓋都拿了出來。

  西吉縣對該村民宿改造項目給予大力支持,凡做民宿的農户政府補貼1萬元、旅遊局配套1萬元作為啓動資金,同時可享受1.2萬元的創業補貼,由鄉政府統一改造上下水,建設污水處理廠,合作社一體做亮化。

  40家窗明几淨的特色民宿、窯洞賓館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相繼開辦,依託附近的火石寨、震湖、將台堡等旅遊資源,第一年夏秋季節,已經一房難求。

  趁熱打鐵,焦建鵬又在“吸引特定人羣來鄉村消費”上做起了文章,將農民培訓、學生研學、工人療養作為業務重點,積極對接外部資源。

  “在之前的多次嘗試中,我發現,打造鄉村公園並不能帶動鄉村經濟,還是要讓有特定消費能力的人走進來,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把錢留下、把貨帶走。”焦建鵬説。

  他算過一筆賬,學生外出研學住宿補貼的標準是每天30元,一間民宿有4張牀,可以住4個人,收入120元,“像這種情況酒店虧本根本不敢接,就為咱老百姓的民宿帶來契機,而且每次都是大單子,一年四季也穩定。農户以家庭農場、民宿入股,或者在公司務工、售賣農特產品、手工藝品,也能旱澇保收”。

  其間,家住龍王壩村二組的王萍兒就成為旅遊村餐廳的服務員,每月拿上了2100元的工資,老伴兒則在家裏養牛種菜。在餐廳,王萍兒每天與天南海北的遊客交流,性格都開朗了。

  去年,兒子結婚,王萍兒特意安排從江西遠道而來的兒媳婦和親友們住在了村裏的窯洞賓館。當天,她還把接親、辦酒的一些視頻發到了自己的“快手”上,100多條留言裏,“都在誇我們這個地方好”。

  民宿一條街、小吃一條街、兒童遊樂場以及近來備受年輕人追捧的滑雪場、密室逃脱、7D影院、星空酒店等也在這裏陸續“安家”,與村裏的百畝梯田高山觀光温室果蔬園、千畝油用牡丹基地、萬羽生態雞基地等生態產業基地相映成趣。

  全國各地遊客的打卡體驗,也讓村民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目前,龍王壩直接從事旅遊業的有300人,加上配套行業,解決了800多人就業。全村近年累計接待遊客30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8億元。

  古老山村大變樣,更多和焦建鵬一樣的“村裏娃”選擇迴流——旅遊村25人的管理層,全部為80後、90後,甚至還有00後。

  年僅24歲的馬鵬飛是其中一員,平面設計專業畢業的他作為龍王壩的“宣傳幹事”,在網上更新着這裏的四時美景,也傳播着這裏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過段時間,山桃花開了,他還計劃着搞搞旅遊直播,為5月即將在龍王壩召開的全國性會議做前期宣傳,“在一個村裏辦全國會議,可是破天荒的事。”馬鵬飛説,能見證這樣的“歷史”,他很榮幸。

  揭去千年黃土封印,龍王壩這個小小的西海固山村,已然蜕變為中國特色脱貧之路的“樣板”。焦建鵬卻説,他們還要跟時間賽跑,收穫更多驚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0 字。

轉載請註明: 揭開西海固的千年黃土封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