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人講“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到底是哪一個湖?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休閒

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西湖、洞庭湖、鄱陽湖被譽為我國三大湖,無論是景色還是生態,都足以讓世人震驚。實際上無論是湖水、江水還是海水,在波瀾不驚之時,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但是在掀起波浪後,卻可以吞沒老百姓家園。自古以來,水患都是令人畏懼的事情,每當洪水氾濫之時,就是老百姓流離失所之日。
所以從大禹治水開始一直到現在社會,人們都在不遺餘力的和洪水作鬥爭。
民間有很多關於治水的俗語,“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就是其中最經典的俗語之一,到底是哪一個湖呢?
語出司馬光《資治通鑑》《晉武帝咸寧二年》篇,此湖就是臨平湖,原文如下:
“秋,七月,吳人或言於吳王曰:“臨平湖自漢末穢塞,長老言:“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近無故忽更開通,此天下當太平。”
從字面意思上去分析,可以得知臨平湖一旦堵塞,那麼就會出現天下大亂的悲慘現象。如果臨平湖開通或通暢了,那麼天下就會太平了。
從這句俗語中可以得知,臨平湖的塞、通直接關係到了天下局勢。
第一、歷史記載中的臨平湖
瞭解了臨平湖的前世今生,相信就會對“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有更加深刻的瞭解和啓發。
臨平湖為古湖名,在今浙江餘杭市東南。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得此湖名,後因在公元239年三國吳時期,於湖中撈取一尊寶鼎,所以又被人們稱作“鼎湖”。
據史料記載:“初時湖周達四十餘里,溉田三百頃。”。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臨平湖在當時是一個湖面非常廣博的大湖。
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臨平湖逐漸縮減,在唐朝時期乃至其後日益淤塞,到了清朝時期已經變成了一條小河。
實際上《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中,也記載了一則與《晉武帝咸寧二年》篇,關於臨平湖一模一樣的文字。
而宋人編纂的《淳祐臨安志》 卷10臨平湖中則雲:
“《祥符經》 雲: 在 (仁和) 縣東長樂鄉,週迴十里。湖中有白龍潭。《吳志》: 赤烏二年寶鼎見,因呼為鼎湖。”
實際上再次證實了關於臨平湖,實為“鼎湖”的歷史説法。隨着朝代更迭以及滄桑鉅變,臨平湖水域面積逐漸縮減。
至南宋時,雖然修築了永和塘,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維持湖面。但是到了元朝之後,臨平湖卻淪落為堰塞湖,併成為了桑田魚池。
第二、俗語中的重要內涵
北宋著名文人蘇軾,曾作《過臨平》一詩:“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這兩句詩文不僅寫出了臨平湖的地理位置,同時也表達出了當時的自然景象。實際上關於臨平湖關乎天下的説法,其實並不是危言聳聽。
這主要是因為早在唐宋時期,臨平湖曾作為重要的水利樞紐,溝通着南北地區的漕運往來。在當時蘇州前往杭州,就必須要經過臨平湖。
從這一點來看,臨平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張士誠,開通武林港到江漲橋的新運河之後,臨平湖的水利樞紐作用大大降低,並最終脱離了運河的功能,逐漸沒入了歷史洪流。
這一點就可以説明,“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絕非虛言。
因為臨平湖作為當時社會中,曾十分重要的水利樞紐,不僅連接着蘇杭還可以轉運長安。一旦這條湖水出現了堵塞的情況,那麼就會將南北經濟割裂,這對於國家發展十分不利。
關於這句俗語,還有一個故事,那就是在三國時期的東吳,是一句忽悠人的話。
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手下謀士眾多,這些人為了能讓自己的主公開心,於是就編造謊言糊弄他。而“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就是其中的謊言之一。
實際上一個國家的興衰,又怎麼可能僅是一條湖可以左右的?所以後世人都將這句俗語當做笑話,因為它雖然愚弄的是孫皓,但是卻傷害了東吳老百姓的心。
當然這種説法也存在一定演繹的成分,姑且當做一個笑話聽聽罷了。
結 語
每一句俗語都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尤其是一些被寫入古籍的俗語,更是應該認真分析之後再做決定。因為能夠被古人認可,並最終輯錄於書籍中,就説明這句俗語的內涵絕對非常值得推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