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這些樹要不要保留,之前爭論了很久。”9月19日,程永茂站在箭扣長城三期工程現場,指着一棵一米高的灌木説。
作為一段未向公眾開放的“野長城”,箭扣因為地勢險峻、風景優美,被很多長城愛好者們奉為心中最美長城。
但長久以來,400歲的明代箭扣長城“病害”纏身。十多年前,箭扣就啓動過搶險加固項目,近四年來,又陸續啓動三期修繕工程,總長達十公里。
讓很多人擔心的是,修繕後的箭扣會不會失去“野味”?一位十多年前爬過箭扣的朋友就對程永茂表達了擔憂,不過他最近重來後,並未發現修繕的痕跡。
“這棵樹我們評估後,認為不會對長城牆體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所以保留下來了。”程永茂説,長城上有樹更有野趣,保持“野味”是箭扣長城修繕遵循的理念。
箭扣長城上,修繕工程技術總負責人程永茂舀起潑灰砌磚。攝影/新京報記者 倪偉
箭扣長城修繕過程中,探索了一大批磚石長城修繕方法和經驗。自始至終,箭扣段修繕工程也受國家文物局指導,是國家文物局指導、推介的示範點。
箭扣修繕的經驗將被系統總結推廣。9月19日,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在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建立,就位於箭扣長城腳下。
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為何在箭扣腳下掛牌?
據悉,為了進一步推進北京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和長城文化帶建設,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北京市定於在箭扣長城腳下建立實踐基地。
自2000年至今,北京長城保護工程一共開展了近百項,財政資金投入約4.7億元。箭扣修繕是其中代表性示範保護工程。
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具有驚、險、奇、特、絕、野的特點,一直沒有修繕完成和開放,成為遊客熱衷探險的一條經典“野長城”線路。
自然侵蝕風化,加上人為活動破壞,使得箭扣長城健康狀況堪憂,很多點段牆體、城磚鬆動,瀕臨垮塌。
箭扣“病害”種類集中,涉及牆體、敵樓、磚石等多方面,彙集了各類“最難治”的問題,因此被當成磚石長城的典型案例來修繕。
箭扣長城修繕工程技術總負責人程永茂表示,2016年以來箭扣長城開展了三期修復,第三期即將驗收。在箭扣修繕過程中,堅持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探索了一大批磚石長城修繕經驗。
箭扣三期修繕中已經完成加固的敵樓。攝影/新京報記者 倪偉
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成立,將對箭扣長城保護理念和實踐經驗方法總結提升,對全國長城保護工作將起到示範推動效果。
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是我國長城沿線第一個掛牌的基地。據悉,基地將堅持科學的長城保護理念,依託箭扣長城修繕工作基礎,成為國內外長城維修保護經驗的交流平台和保護成果的展示窗口。
據悉,在2019年10項長城搶險工程完工的基礎上,今年北京又繼續開展了10項長城搶險工程,到2022年將完成不少於需搶險總量10%的搶險工程。目前箭扣三期工程、昌平區流村段長城1-9號敵樓搶險修繕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箭扣長城修繕留下哪些經驗?
野樹的保留,體現了長城修繕理念的轉變。
去年發佈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提出,長城的保護要“真實、完整地保存長城承載的各類歷史信息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
所謂各類歷史信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解釋,不是説要恢復長城建造時的面貌,而是應該保留各個時代的損壞、保護痕跡。
長城曾被固化為八達嶺長城的模樣,這一觀念正在轉變。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明確,長城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原狀保護”原則,妥善保護各時代遺蹟,避免不當干預,不得重建或借保護名義“新建”長城。箭扣部分段落已經垮塌,露出石塊,此前經過加固後便不再進一步修復,保留“凝固”的塌陷狀態。
修繕工人拎着白灰去往修繕點,這一點段只進行搶險,解決安全隱患。攝影/新京報記者 倪偉
宋新潮説,長城經過長期的自然、人為作用,已經呈現出以遺址為主的面貌,絕大多數點段應按考古遺址進行現狀保護。價值突出、具備開放條件的長城點段修繕時,要按照不改變原狀、最低程度干預原則。
程永茂主持修繕箭扣,很少添補新磚。使用的磚塊中新磚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五,只要還能繼續使用的老磚全部重新使用,而且都放在原位。
程永茂搬起已經鬆動的30多斤重明朝古磚,重新用潑灰和漿粘合,安置在原位。攝影/新京報記者 倪偉
程永茂是興隆門瓦作第十六代傳人,自2002年接手響水湖段長城修復工程,先後參與指揮了黃花城、慕田峪、鷂子峪、河防口、青龍峽、箭扣等十多項長城搶險修復工程,累計搶險修復長城古城牆2萬米。
十餘年來,程永茂帶領團隊積累了豐富的長城修繕經驗:遵守原本形制、原來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藝的“四原”原則,開創“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的“五隨”做法。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注重觀感效果。
箭扣長城總長7071米,截至目前,已經修繕完成2232米、敵台和敵樓11座。程永茂介紹,三期修繕項目為箭扣長城東段,總體修繕長度1094米,敵台8個。
■ 多知道一點
北京長城覆蓋六區,全長520公里
北京境內長城因歷史上拱衞都城而佈防嚴密、建造堅固,是中國長城的精華段落、傑出代表。
目前通過梳理,已經明確的長城牆體包含明長城和北齊長城兩部分,總長520.77公里,其他單體建築1742座,包括敵台、馬面、水關、鋪房、烽火台等5種類型,城關城堡147座,擋馬牆6處。
北京市長城資源涉及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昌平區和門頭溝區等6個區42個鄉鎮,包括785個行政村,涉及户籍人口約68萬人,約佔6區户籍人口總量的30%。
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加大對北京長城的保護修繕力度,2019年4月公佈《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規劃(2018年-2035年)》,進一步明確長城文化帶的規劃目標,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奠定了基礎。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