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族眾多,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例如蒙古族一家一般都睡在一個蒙古包裏。那麼,一旦結婚,新婚夫婦怎麼辦呢?難道他們也要與家人睡在一起嗎?如果是的,那就太尷尬了。那麼,新婚夫婦到底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我國的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以養牛放羊為生。那裏有肥美的牧場,那裏就是牛羊的家,也是蒙古放牧人的家。蒙古放牧人四海為家,需要在草原上經常搬家。因此,為了搬家方便,就誕生了蒙古包。
蒙古包在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
蒙古包雖然外形看起來很小,但是內部的空間非常大,並且裏面的空氣流通非常好,採光條件也非常好,不怕風吹雨打,冬暖夏涼,非常適合遊牧民經常性搬家的需要。
據當地人説,蒙古包的居住有着自己規矩,可不是所有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特別是新婚夫婦更不可能住在一起的。一般情況下,一個蒙古包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是要在老的蒙古包附近建新的蒙古包。
這個新的蒙古包就像我們現在的新房一樣,要麼是男方建的新蒙古包,要麼就是新娘父母陪送的。只有吃飯的時候,他們才跟家人聚在一起。之所以規定新婚夫婦要建新的蒙古包,就是為了避免新婚夫婦在新婚之夜太尷尬了。當然,在古代家庭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就沒有辦法保證了。那麼,在新婚之夜,父母等人只能先出去,或者新人在野外滾草地了。
實際上,除了新婚夫婦要建新的蒙古包外,只要家庭經濟允許或者家裏人口多,一家就可以有多個蒙古包,並且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最西側的蒙古包。
實際上,雖然蒙古大部分一家人都住在一個蒙古包,但是並非是所有的家庭都住在同一個蒙古包,並且隨着現在經濟的發展,很多人都不再放牧,搬到了城市,早就不住蒙古了。
總之,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每一個蒙古人都是住蒙古包,日常活動就是騎馬射箭,就連他們上學都是騎馬去的,這種想法太片面了。更可笑的是還認為新婚夫婦竟然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蒙古族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在很多方面與我們早就沒有多大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