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伊凡雷帝殺子》由俄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年)所創作的油畫。這幅畫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
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年?—?1930年),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巡迴展覽畫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於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1873-76年先後旅行意大利及法國,研究歐洲古典及近代美術。回國後勤奮作畫,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風俗畫和肖像畫,表現了人民的貧窮苦難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參加巡迴展覽美術協會。代表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宣傳者被捕》、《意外歸來》、《查波羅什人覆信土耳其蘇丹》及《托爾斯泰》等。
1876年回國後,堅持在鄉村和民間寫生,並且和革命民主主義知識分子保持密切的往來。他的《宣傳者的被捕》、《拒絕仟悔》、《意外歸來》都是以革命者的鬥爭生活為題材的優秀作品。而對俄羅斯歷史事件的關注更引起他對歷史畫創作的強烈慾望,《1581年11月16日伊凡雷帝和被他殺死的兒子》、《索菲亞公主》以及《扎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覆信》等。?
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1930年9月29日病逝於故鄉。列賓在充分觀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礎上,以其豐富、鮮明的藝術語言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肖像畫,他的畫作如此之多、展示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如此廣闊和全面,是任何一個畫家都無法與之比擬的。
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十九世紀80年代,俄國全境因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而開始血腥屠殺,從而激起人民的憤怒和反抗,列賓打算表現這個時代的現實。
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裏姆斯基·柯薩科夫
一天,列賓去聽俄國大作曲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1844-1908)的交響組曲《安泰》第二部分《復仇的痛快》,得到啓發。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是一位著名的俄羅斯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社會活動家,特別是俄羅斯歌劇藝術的巨匠。他的歌劇共有十五部,包括音樂劇、史詩歌劇、神話歌劇、抒情喜歌劇和神怪歌舞劇等體裁,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聖誕節前夜》、《薩特闊》、《沙皇的新娘》、《薩坦王的故事》等。列賓説:“它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繪畫中體現我受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呢?我就回憶起伊凡雷帝。這些年相繼發生了許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種力量總是催促我去完成這幅畫。”
伊凡四世是俄國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凱撒之意),16世紀俄羅斯的專制統治者。他生性殘暴,17歲時殺死握有實權的攝政王,自立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殺所有反對他的政敵,鎮壓叛亂、絞死主教,最終失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從歷史角度看,他在統一和治理國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勳。這個政權是建立在恐怖基礎上的,所以世稱他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列賓所處的時代,是俄國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時代。
畫家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伊凡雷帝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沙皇在深紅色的地毯上,緊緊摟抱着鮮血如注、因自己而喪命的兒子。在伊凡雷帝的瘦臉上,瞪着兩隻驚恐萬狀的大眼珠。像是在後悔,又像是在祈求兒子不要死,我們從中看到的是那種不可逆轉的弒子之痛。畫家通過該作品,一方面,預示伊凡統治瀕臨滅亡,向世人展現殘暴的沙皇註定要失敗;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人類情感的複雜性,人性和獸性交織在一起。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看到這幅作品後稱讚道:“好,太好了,技藝那麼巧妙,又不露痕跡。”
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畫家有意採用了深重的紅色調。背景陰暗,以加強前景的恐怖氣氛。紅色的地毯,映出這幕血腥的擊殺。畫家集中刻畫伊凡的瘦臉上,瞪着兩隻驚恐萬狀的大眼珠,那種不可逆轉的殺子之痛,預示着伊凡統治將臨滅亡,也向世人展現殘暴的沙皇註定失敗的原因。這一偶然的暴烈衝動致使後繼者送命,他想求兒子饒恕已無濟於事,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
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這幅畫一問世就惹怒了沙皇當局,一位總檢察官在給皇上的奏摺上説:“畫家偏以全部真實去描繪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為什麼要畫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種傾向外,找不到別的理由。”於是這幅畫剛展出就被除去,嚴禁流行。
1913年2月16日,在《伊凡雷帝殺子》展出二十八年之後再起風波:一個手持利刀的男子來到特列恰科夫畫廊,在畫上劃了三條大口子,油畫被粗野地毀壞了。雖經專家精心修補,表面上看不出破綻,但畫幅已受到損傷。現在,這幅名畫只得用特製的鏡框,固定於特列恰科夫畫廊一個展廳的牆面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8 字。

轉載請註明: 列賓的油畫《伊凡雷帝殺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