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夕照 唐紅生攝
位於江蘇句容的茅山是道教名山,被列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兩千多年來,此地香火隆盛,高道輩出,享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美譽,茅山也是著名的抗日根據地。
近年來,茅山設施愈加完備,連夜間也可登山了。周邊的户外羣經常組織活動,吸引眾多愛好者參加。我喜歡户外,但由於疫情影響,已有大半年未登山,這次看到,不由得想練練腿,恢復一下。
集中乘車到達目的地,拉伸、慢跑、舒展筋骨,這些準備活動必不可少。夜色迷濛,空氣中瀰漫桂子幽香。目光越過高大的牌坊,依稀見到綿延山勢。主峯燈火闌珊處,便是頂宮。
進得山門,便是一條寬闊的大道,轉彎後,路旁題寫“眾妙之門”牌坊,便由此進入登山步道。熒熒路燈下,級級台階在幽深的山林間蜿蜒延伸。呼吸着鮮爽的空氣抑或草木的芬芳,嗅覺似乎特別靈敏。
台階依山勢鋪就,多半是石階,溝壑處用木橋連接。時而平緩,感覺輕鬆些;時而陡坡,一連要爬數十級台階。由於長時間未爬山,我有點氣喘吁吁,好在每隔一段有小亭,可以歇歇。坐在亭下,耳邊松濤陣陣,頓感悠悠白雲在林間飄浮。“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陶弘景筆下的詩境便撲面而來。“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在茅山潛心修道40多年,遍植松樹,醉心於山水。這千年不息的松風似乎告訴我那段久遠的歷史。
亭名都與道教有關,“抱撲亭”取自葛洪著作《抱朴子》。葛洪是本地人,東晉道教學者、醫藥學家。他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收錄了“青蒿方以治虐”。屠呦呦從中得到靈感,從青蒿中提取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從而獲得諾貝爾大獎。
拾級而上,兩側每隔一段便豎着木牌,上面寫有《道德經》名句,邊登山邊咀嚼其意涵,腳步似乎輕快些。如耳熟能詳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又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平淡中見奇,讓我感觸頗深。慈愛情懷、簡樸作風、審時度勢這“三寶”,今日讀來仍很受用。
這條步道是在以往的簡陋小道上修建的,千百年來,無數遊客懷揣一顆虔誠之心從此登頂。我想,如能得到心靈慰藉、人生徹悟,找回那顆平常心,足矣。
途中幾次小憩,最後一鼓作氣登上主峯。迴歸清淨的廣場上,風呼呼作響,景觀燈把飛檐翹角的九霄萬福宮勾畫得古樸莊嚴。樹木披上霓裳,一束燈光投在翠綠的爬山虎上,正引着它在深紅色的屋檐上攀爬。幽幽夜空,幾顆星星閃爍,幾絲遊雲漂浮。憑欄四望,山間燈光點點,如星星落入人間;山下燈火璀璨,似條條游龍盤繞。飄飄緲緲中,竟有幾許虛幻、幾許仙味。
沉浸中漸感涼意,即沿盤山公路下山。沿途山石影影綽綽,正如古人夜登茅山詩曰:“怪石巖前蹲虎豹,長松澗底走虯龍”。
老遠就能見到坐落在印宮的老子神像閃着金光,熠熠生輝,“道法自然”隨陣陣山風吹進心田。秋蟲呢喃,奏出美妙小夜曲,在靜謐的山巒格外動聽,彷彿回到兒時田野。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一直延續至今。
前面的山崗矗立着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被燈光照射得一片通紅,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炬,映紅了夜空。1938年5月,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率領剛組建的新四軍第1、第2支隊,從皖南出發,東進至蘇南茅山山脈,創建了茅山抗日根據地。1939年春,二次東進,開闢了東路地區,並於同年底建成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數千將士長眠於此,其功勳業績,彪炳史冊。我深情地仰望紀念碑,惟願裹滿累累碩果的秋風,將老區人民走上小康之路、過上幸福生活的訊息捎給英烈,告慰他們在天之靈。
一輪皓月越過山峯,清輝下的茅山朦朧迷人。夜登福地茅山、紅色茅山,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幾多迷人,幾多神清,又幾多感悟!
【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