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上新”:大自然刷新我的造句方式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鄭好

2000年,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元勝迷戀上了蝴蝶,開啓了用攝影記錄蝴蝶的追尋之旅。之後,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這件事上。他的考察範圍也從蝴蝶擴展到其他昆蟲、其他動物和植物。最初的考察地主要在重慶地區,開始是南山、縉雲山等重慶中心城區,然後拓展到重慶周邊,幾十次進山拍攝。再之後,他去了雲南、貴州。到現在,北至漠河南到西沙羣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上新”:大自然刷新我的造句方式

▲ 李元勝攝影

在自然之旅中,詩歌也在生長。過去20多年裏的時光裏,李元勝一邊走路,拍攝,一邊寫詩。他的詩得過魯獎,《我想和你虛度時光》被歌手唱出圈。與此同時,他還通過散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收穫。出版過《昆蟲之美》(博物隨筆系列,已出3冊)《與萬物同行》《親愛的蟲蟲》等自然類圖書。20年的自然觀察、訓練有素的微距攝影,以及詩人對萬物的敏感,在李元勝一個人身上後,還催生出了一個全新而獨特的作品: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

在這些筆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元勝從迷戀蝴蝶開始,熱愛還擴展到了原始森林的各種動植物。其中貴州十二背後、重慶城口大巴山、重慶四面山是作者偏愛的考察地,作者分別對它們有3年、10年、20年的持續四季觀察和記錄。

2022年7月,作為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系列的第二本,《萬物閃耀——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由重慶大學出版社推出。在這些筆記中,李元勝記錄了自己在旅遊的過程中最真實的想法,講述了動植物奇妙的故事和景象,還講述了大自然對他的啓發和治癒過程。李元勝的旅行筆記,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還被多次選入中學生推薦閲讀篇目和語文試卷。

李元勝的自然筆記跟詩歌是互相促進的。詩的敏感給了他發現、觀察、記錄自然的獨特視角,反過來,自然旅行也滋養了他詩歌的生命。他説,他有兩處詩歌寫作的福地,一是書房,二是湖畔。當他背靠着書架,背靠着人類積累的精神天梯的時候,寫一首詩很容易。在湖邊散步的時候,更是會有無窮無盡的句子湧上來。

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上新”:大自然刷新我的造句方式

▲ 李元勝在拍攝(本人提供)

2011年5月的一天,李元勝和朋友們到了重慶郊外的青龍湖,白天我們環湖而行記錄物種,然後就等待着晚上的燈誘。燈誘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守株待兔,等着夜晚裏的昆蟲自行到燈下報到。坐在燈下,靜靜地等着那些神秘的小客人,從樹梢、從曠野裏的隱蔽角落飛過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天色微暗時,我和朋友在樓上的陽台喝茶看天,意想不到的是,無邊無際的濃霧突然就湧了過來。“看來今天的燈誘不行了。”朋友嘆了口氣。李元勝卻被濃霧中的景象所吸引,心有所動。他顧不得禮貌,把朋友勸離了房間。掏出紙和筆就寫了起來,一邊寫一邊感覺到和這段時間的其他作品完全不一樣。“我看到的景象,大自然偶然向我敞開的一切,自行決定了這首詩的面貌,從而衝破了我在那一段時間的寫作套路。”

這首詩就是《青龍湖的黃昏》。在這首詩裏,李元勝感嘆,“那是多好的一個黃昏啊,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個黃昏”。

之後回顧,《青龍湖的黃昏》並不是李元勝十分滿意的詩,但在他的詩歌寫作裏,卻是一次例外。這次寫作促使他重新回顧了10來年的寫作,他發現了一條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線索:十年的田野考察,之前以為只是給自己提供題材,其實已經悄悄地改變着他的詩歌的面貌和寫作方式,這樣的積累一直在進行,到了這首詩,更是讓他明顯感覺到了一種新鮮的力量——大自然給他所提供的擺脱自身的寫作慣性的力量。

在此之前,不管是書房或者湖畔,能讓李元勝之前更容易寫出詩來的這兩個地方,或許只是寫作上的一點癖好,它們和寫出來的詩本身並無直接關係。而從2011年這次青龍湖經驗開始,李元勝找到了可以背靠的另一個天梯,“就是持續給我驚喜和震撼的大自然。我發現,大自然不只是一個更容易寫出詩的環境,它能直接給我豐富的啓發,甚至,刷新我的造句方式。我的田野考察和詩歌寫作的兩條線索,終於交織在一起:詩人的角色讓我的田野考察更注重自我的體驗和發現;常年行走在曠野, 又讓我更能接近原始的樸素的詩意。”

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上新”:大自然刷新我的造句方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5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上新”:大自然刷新我的造句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