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居動物首領更替時,老首領為什麼不指揮其他成員攻擊挑戰者?

在我國古代,皇帝擁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利,任何的臣民都要聽命於他,而且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皇帝還有“御林軍”這樣的王牌在手,一旦遇到以下犯上或者謀反的人,御林軍就能幫助皇帝平叛。

在自然界的羣居動物中,大都有一位首領,而野生動物首領的地位類似於古代的皇帝,不過不同的是,在首領更替時,通常沒有下屬來幫忙。那麼,為什麼動物首領不命令羣成員攻擊“以下犯上”者呢?我們以獅子和黑猩猩這兩種羣居動物為例,簡單地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羣居動物首領更替時,老首領為什麼不指揮其他成員攻擊挑戰者?

首先是獅子

01 獅羣首領的更替

獅子是貓科下唯一一種羣居動物,在獅羣中,數量最多的就是雌獅和幼崽,雄獅在一個獅羣中通常只有1-2頭,它們就是我們常説的“獅王”了。那麼,獅王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個問題相信大多數的小夥伴都知道了,沒錯就是通過決鬥。在獅羣中,雄性幼崽通常在2-3歲就會被驅逐出去,而這些被驅逐的雄獅就是“流浪雄獅”。流浪雄獅通過歷練,不斷地成長,通常在5-6歲左右時就具備了挑戰其他獅羣獅王的能力。

此時,流浪雄獅就會根據實力挑選一個獅羣,通過與原獅王的決鬥決定獅羣的歸屬,而此時,作為原獅王“妻子”的雌獅和“兒女”的幼崽們只會在一旁看着,並不會伸出援手。

羣居動物首領更替時,老首領為什麼不指揮其他成員攻擊挑戰者?

02 為什麼獅羣中的獅子不幫助老獅王呢?

從關係上看,獅羣中的獅子都與雄獅有一定的關係(妻兒),但是,母獅們不伸出援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雄獅對於母獅而言,更多的是繁殖和合作的關係。在獅羣中,雄獅很少參與狩獵,它的職責主要就是巡視領地,巡視領地對母獅和雄獅都是有利的,因為這樣不但能夠防止其他食肉動物威脅獅子的幼崽(比如鬣狗),還能夠讓雄獅及時的清除周圍流浪雄獅對自己的威脅。而母獅在獅羣中主要負責狩獵,它們的分工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而合作關係本就不是什麼堅不可摧的關係,因為對母獅們來講,只要是成年雄獅都會巡視領地和繁殖後代,而且經過決鬥中,勝出的雄獅顯然擁有的基因要強大一些。這就是獅羣的生存法則,非但如此,母獅的幼崽如果很小,新上任的“獅王”還會咬死幼崽,以此刺激母獅再次進入發情期(產仔後的母獅通常兩年內沒有發情期),而母獅依然會熟視無睹。

羣居動物首領更替時,老首領為什麼不指揮其他成員攻擊挑戰者?

其次是黑猩猩

01 黑猩猩的首領產生

黑猩猩也是典型的羣居動物,它與獅子的區別是族羣成員的比例不同,因為黑猩猩羣中,雌雄都有,而且數量差異不大,並且黑猩猩的幼崽並不會因為長大遭到驅逐,而是會留在族羣中待到性成熟(雄性8-10歲,雌性6-8)。在黑猩猩羣中,首領同樣也是雄性,但是在眾多的雄性中只有一位能夠成為首領,所以,雄性需要競爭和戰鬥,只有戰鬥力最強的雄性才能成為首領。不過,黑猩猩的首領也要更替。

羣居動物首領更替時,老首領為什麼不指揮其他成員攻擊挑戰者?

02 黑猩猩首領更替的方法

黑猩猩首領的更替雖然需要戰鬥,但是通常不是黑猩猩首領與族羣中的其他雄性之間的戰鬥,因為黑猩猩的雄性後代要在族羣中待長達10年的時間,此時的老首領已經20多歲了,這對於平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的黑猩猩來説,20歲相當於人類的50歲左右,此時的10歲黑猩猩相當於人類的20歲左右的小夥。這個時候,老首領通常會主動的退位讓賢,而新首領的爭奪在新一代的雄性之間產生,顯然戰鬥力最強的雄性能夠拿到首領的位置。

不過,即便是新首領上位,老首領在族羣中依然有較高的地位,甚至新首領還需要老首領的輔佐(主要是壓制一些不聽話的“長輩”),等到新首領的位置坐穩之後,老首領的地位依然不會太低。此時,通常還會發生一件事,那就是戰敗的雄獅可能會帶族羣中的幾個成員“搞分裂”,自立門户。

羣居動物首領更替時,老首領為什麼不指揮其他成員攻擊挑戰者?

總結

根據獅子和黑猩猩的首領更替的規則看,獅子的首領更替是來自於外界的“以舊換新”,對於族羣中的雌獅來説,更強壯的雄性更有利於族羣的發展。而對於黑猩猩來説,它們的首領更替大都是內部進行的,而且還是以首領主動“退位讓賢”為前提的,自然很少發生首領與挑戰者之間的戰鬥。

所以,大多數羣居動物,在首領更替時,都很少會發生首領指揮其他成員“平叛”的現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1 字。

轉載請註明: 羣居動物首領更替時,老首領為什麼不指揮其他成員攻擊挑戰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