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繡,彝族刺繡的簡稱。
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12月18日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由四川省涼山州申報的彝族刺繡和彝族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雙雙列入。至此,涼山州已有國家級非遺名錄20項。此前一個月,四川省政府批准涼山州7個貧困縣“摘帽”脱貧,脱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2019年8月15日,四川昭覺縣,彝繡主要傳承人俄則牛古在製作繡品。阿吉拉則 攝
這是涼山彝族刺繡的“高光時刻”。從彝族村寨默默無聞的繡娘慢工細活遭遇市場浪潮衝擊幾近失傳,到納入非遺保護並依託扶貧重點支持重獲新生,彝繡,走出了一條“非遺+扶貧”的精彩路徑,心靈手巧的彝族人民繡出了脱貧攻堅奔小康的新生活。
“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彝繡為脱貧攻堅這個階段貢獻出一份力量,那麼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也是如此。”1月26日,長期關注彝繡的克惹曉夫接受採訪時感慨,“文化遺產怎樣助力國家戰略,應該説彝繡摸索出了一條路子。”
2019年8月16日,“唯品會駐四川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彝繡示範村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彝繡主要傳承人阿洛拉作莫在呷古村指導繡娘。克惹曉夫 攝
一針一線總關情
“之所以挑選彝繡來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第一,彝族服飾和彝繡歷史非常悠久。彝族服飾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關係非常緊密,是衣食住行當中最基本的一個生活要素;第二,彝繡產業在脱貧攻堅的幾年間,可以説是風生水起,形成了一個壯闊的文化產業景觀,也是脱貧一個很重要的支柱吧。”作為項目申報單位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克惹曉夫如是説道。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保留彝族傳統文化最多的地區。與中國“四大名繡”蘇繡、粵繡、湘繡、蜀繡相比,彝繡色彩濃烈,技法粗獷,反映彝族人的圖騰崇拜和民俗風情,是彝族文化在漫長曆史長河中傳承的一種形式。它以多樣化的文化生態景觀,在各民族刺繡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
2019年8月16日昭覺縣彝族服飾展廳。精美的彝族刺繡男裝。克惹曉夫 攝
彝繡的布料,一般用木棉質和麻質的平織布,以及其他混紡平織布。繡線採用棉線、膨體紗綵線、絲光繡線和金線等。彝繡工藝師法自然,手法有挑花、貼花、盤花、穿花、鎖花、補花、墊花繡等,圖案以太陽紋、花草紋、火鐮紋、羊角紋、獸牙紋為主,色彩以綠、紅、黃、黑、白為主。彝繡大多運用在彝族服飾的頭帕、花帽、衣領、託肩、衣襟、袖口、腰帶、披風、裙邊上,也出現在挎包、三角包、針線包、香囊等生活用品上。
一針一線寄深情。配色大膽、構圖精美、繡法靈活、針腳細密、工藝獨特、風格迥異的彝繡,既是彝族人勤勞堅韌和樂觀向上的體現,又寄託着彝族人追求莊重、達觀、純潔的情懷。
概言之,彝繡體現的是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民間信仰、歷史文化和審美情趣,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審美價值。
2019年8月17日。四川省甘洛縣。紋樣精美,繡工精湛的甘洛彝族刺繡頭帕。克惹曉夫 攝
基於對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體認,克惹曉夫和他的同事非常敬業。
“圍繞彝繡更加凸顯它的當代價值,也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個目標,我們前不久與唯品會、深圳服裝協會共同牽手,邀請深圳十家品牌方到涼山採風;請到藏羌刺繡的國家級傳承人、2020年非遺年度人物楊華珍到涼山採訪;發動涼山更為年輕的一代本土設計師參與這些採風採訪體驗,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完美對接,彝繡能夠更加嶄新地、漂亮地和現代鄉村振興接軌。”他説。
2019年8月17日。四川省甘洛縣。甘洛縣阿爾鄉開展的彝族刺繡培訓。克惹曉夫 攝
從傳承到開拓的蜕變
探索一條發展新路,就如道路不只有平坦一樣,當中也有曲折。
阿西巫之莫,58歲,是四川省級非遺項目彝族傳統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10歲起學習彝族傳統刺繡技藝,日積月累,其精美的繡品在鄉鄰間頗受歡迎。“年輕時,鄰居們會找我幫忙繡衣服,繡好了給我一些報酬,當時我就想,我們繡的東西是能賣來賺錢的。”
她坦言:“我最開始做這一行,本來是為解決自己的生計,我本身對彝繡也很有興趣。後來感受到彝繡受到漢族文化衝擊,穿彝族服飾的人少了,做彝繡的人也少了,覺得必須要有人來做,才有人穿,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1993年,阿西巫之莫開了一家彝族刺繡品專營店,成為甘洛縣第一個將彝繡帶向市場的人。
2019年2月15日,四川省昭覺縣。非遺扶貧工坊彝繡產品。克惹曉夫 攝
無獨有偶,現在州府西昌市張羅涼山州賈佳彝族傳統服飾生產有限公司的賈巴子則回憶,十多年前,她回家鄉金陽縣一個鄉村教彝繡,動員了幾天,只來了區區數人。“大家沒有學彝繡的想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她當時十分生氣。
生於金沙江畔的賈巴子則,從小從母親手裏學會縫製、刺繡。31歲那年,她帶着兩個兒子到西昌開拓彝繡市場。讓她喜出望外的是,2012年開辦公司,第二年產值就有160餘萬元,淨收入20萬元。她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努力,終於換來創業的成果。多年來堅持推廣彝繡,從“沒人學”到“排着隊學”,她認為涼山非遺傳承的變化背後是觀念之變,也是涼山發展之變。
談及當下彝繡傳習的盛況,賈巴子則有自己的理解:“涼山旅遊業發展了,遊客多了,彝繡也賣得多了。”如今,她的小兒子馬澤博大學畢業,也回來從事彝繡市場的拓展,既帶來新思維、新設計,還把服飾帶到網上銷售。
2019年8月15日,四川省昭覺縣,彝繡非遺工坊,是彝繡培訓主要場地。阿吉拉則 攝
阿西巫之莫感到大出風頭是2019年11月在江蘇南京。出自她手的一件彝繡作品,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信息技術司司長塞繆爾收藏。當天,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開幕。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企業參展,她作為涼山州婦聯指導下成立的四川省第一家彝族刺繡合作社代表,展示出彝族文化的時代魅力。
此前,唯品會駐四川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10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足馬力,唯品會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媽媽製造”專項基金、北京服裝學院等,設計出20餘款非遺時尚產品上線銷售,一次帶動300名繡娘就業增收。
2020年12月,中國時尚文化人才培養計劃互聯網營銷師涼山項目培訓班在京開班。培訓班旨在借勢電商直播發展,助力涼山彝族刺繡走出大山。
彝繡已經成為涼山民族文化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到2020年底,涼山建成一個文化產業園和10個產業基地,彝繡產業年總產值達1.39億元,幫助20萬左右困難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在國家文旅部、省文旅廳的支持下,“唯品會駐四川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於2019年2月28日正式成立,極大地推動了彝繡產業發展。克惹曉夫 攝
古老手工藝,綻放新色彩
一項民間傳統手工藝,在彝族婦女間以母傳女、師傳徒的方式存活下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得千年彝繡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的活力。
得益於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等相關政策,涼山彝族自治州2018年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10個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之一。彝繡作為傳承和發展基礎較好的首選推廣項目,品牌培育獲得難得的機遇。以彝繡品牌推廣為載體,建立起貧困羣眾穩定增收的機制,成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形成了“非遺扶貧”的“涼山樣本”。
2019年8月15日,“唯品會駐四川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彝族示範村昭覺縣四開鄉梭梭拉達村武警愛民彝繡基地。克惹曉夫 攝
正如克惹曉夫所言:“無論是彝繡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還是其他的非遺項目,非遺保護理念更加豐富:第一是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第二個是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第三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所以,揹着娃、繡着花、掙着錢、養着家,這是彝繡最真實的現實圖景,也是工藝當隨時代的一個生動註釋。”
近年來,涼山州從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出發,支持彝族刺繡人團結協作,發揮民間性的彝族刺繡協會作用,發展彝族刺繡。涼山州政府制定的《涼山彝族自治州2015-2020年彝繡產業發展規劃》和《涼山州彝繡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對充分挖掘、傳承、創新和激發彝繡文化,提升涼山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助推脱貧攻堅決勝收官產生積極作用。
2019年8月17日,彝族傳統刺繡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阿西巫之莫在甘洛縣阿爾鄉開展彝繡培訓。克惹曉夫 攝
隨着消費模式的變化,電商和直播已成為新興主流購物方式,偏遠山區農特產品不再 “養在深閨認未識”。新經濟、新業態為文化產業注入新動能,脱貧摘帽後的彝繡市場效應更加擴大,實現小康鋪就的堅實基礎,文化產業發展步伐更加強勁。
努力向着未來更好的日子,阿西巫之莫的夢想是,“希望彝繡能夠發揚光大,不僅彝族愛穿,漢族、藏族甚至外國人都能夠喜歡。”
文/涼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萬敏
圖/克惹曉夫
編輯/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