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是一個已有七百多年的佛教大國,大約95%以上的泰國人都信奉佛教,因而佛寺在泰國隨處可見。但縱觀這些佛寺發現,泰國的佛寺建築大都是金碧輝煌,唯獨清萊白廟卻一反常態,通體素白色僅以銀鏡鑲邊,在藍天白雲的依襯下,就是落入凡間的天堂宮殿。
白廟雖然距離初建時間短尚且還在持續建設中,但其意味獨特,其興起的來由相關資料比較少且零碎不完整,因而希望該論文可以讓大家對白廟有個整體的瞭解,這過程主要是由自身親自調查以及在泰國友人的幫助下對白廟的展開深入探究,從文化視角探尋白廟的由來。
泰語中的“瓦特”一般來説我們通常翻譯為佛寺、寺廟,“瓦特阿萬”或者是“阿拉曼”都是泰國,柬埔寨和老撾的佛教中關於佛教場所的稱謂,是僧人的居住地,是佛教徒處理各種宗教事務的場所,在廟裏有用於進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寺院,佛堂,誦經堂,僧舍等等。
大型的佛寺習慣將寺廟裏分為兩部分,即佛像供奉處和僧舍,至於佛像供奉處通常放有佛塔,佛堂內進行各種佛教事務。
至於僧舍是僧人守夏的處所,但現在每座寺廟都增加了火葬場,泰國佛寺內的大型火葬場都建在原有的墳場上。
泰國的佛寺分為兩大類:皇家佛寺是由國王任命建造並列入皇家佛寺名冊的寺廟,一共分為三個等次十個類型。
另一類是平民佛寺,是受到皇家御賜的規定的佛寺的地界範圍,但並不列入皇家佛寺名冊的寺廟。
那麼為什麼叫做白廟,而不是白寺呢?事實上,泰語稱呼為(Wat Rong Khun)在中文中有很多種叫法。
比如龍昆寺、靈光寺、窪龍寺、白龍寺等,而最常見的就是白廟這個名字,所以白廟這個名字只是人們對它的通俗叫法。